鄧艷清
(詔安金都工業集中區管委會,福建 漳州 363500)
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以A經濟開發區的海洋生物、水產品加工及相關配套產業為研究對象,調查研究海洋經濟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下一步對策,以加快海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
A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A區”)位于S縣,依山傍海,地勢平坦,腹地開闊,涉及海洋生物、水產品加工以及相關配套產業的近期規劃面積近7平方公里,是S縣海洋經濟產業中心。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通過自然資源、土地、農村富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和優惠政策的吸引,A區已吸引了一大批海洋生物、水產品加工以及海洋經濟相關配套企業入駐,散發式、自由式地聚集成了“工廠集中地”。目前,包括綜合配套在內的海洋經濟產業的在產、在建企業6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8家,9家為高新技術企業(其中,7家為海洋生物企業,2家為綜合配套企業),5家水產品加工企業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1家水產品加工企業建成冷庫,高低溫庫庫容量累計達29.2萬m3。
2020年,A區的海洋生物、水產品加工產業規??偖a值為68.54億元,比增16.32%,占全縣同類產業產值的51.26%;稅收完成1.34億元,比增13.12%,占全縣同類產業稅收的68.21%。
一般情況下,工業區歷經聚點、聚鏈、聚網絡和聚生態四個階段。A區由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醫藥制品、海洋生物育種與養殖三大產業環節組成的海洋生物產業鏈已基本形成,由魚、蝦、貝類3條水產品加工產業鏈條也已初步形成,但整體還處于聚鏈初級階段,主要存在如下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缺乏龍頭帶動,存在同質化競爭。海洋生物產業的龍頭企業較少,帶動能力不強,技術含量不高,牽動效應較弱,且大部分海洋生物企業缺乏自己的終端產品,難以處于產業鏈條高端,引鏈吸鏈能力較弱,導致產業鏈集聚能力以及輻射作用都不能夠得到有效發揮。同時,很多水產品加工企業還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手工加工的方法,自動化程度較低,企業間類似產品頗多,大多依靠價格成本取得競爭優勢。并且蝦殼、魚鱗等加工附屬產品(下腳料)的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利用率,聚鏈、延鏈能力不足,產業鏈集群效應難以凸顯。二是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在成立之初,A區主要依托周邊鄉鎮提供商業服務,重點發展第一、第二產業,對于第三產業特別是和工業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的發展不夠重視,致使A區在服務業的發展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目前的物流、電商服務業發展水平滯后,居住、公共服務設施不足、檔次低,導致物流與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人才聚集效應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海洋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
海洋生物、水產品加工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決定了其產品最終能否轉化為市場占有率和利潤率,也決定了下游買家或消費者的認可度。目前,A區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企業品牌認證不足。規模以上企業中有3家未注冊商標,尤其在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等方面的水產品牌認證、省級名牌產品、省級著名商標或中國馳名商標等高階段影響力的品牌認證不足,僅有1家水產品加工企業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認證,1家海洋生物企業獲得省級名牌產品。二是本地漁業品牌推廣能力不足。牡蠣、珠蚶等海產品還未能形成具有S縣特色的水產區域品牌。
第一,區內已建成或試運營與海洋功能生物分子活性篩選、海洋微生物制劑研發、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等多種平臺,但專用儀器設備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缺失,海洋生物研發平臺尚未委托第三方管理,不能有效助力轄區海洋生物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與產品研發能力,助推S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二,水產加工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無論是在自動化還是智能化上都還有很大的不足,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據不完全統計,規模以上的水產品加工企業的平均用工需求超300人,熟練工人短缺、季節性用工緊張、用工成本逐年攀升、設備老舊等易引發產品質量下降。此外,尚無水產品加工類高新技術企業,僅有2家企業與省份院校生產鮑魚多肽、牡蠣肽等產品有研發合作關系,不過是以膠囊還是功能飲料的形式進行商業化生產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中國食品的流通渠道正在發生改變,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快了變化速度。在流通方式上,由大型農批市場逐漸轉向農超對接、社區團購、訂單直銷、生鮮電商、微商和新零售等;在產品形式上,產品規格由大變小而精。調研發現,受電商人才、投入資金和冷鏈運輸等影響,海洋生物和水產品加工企業均尚未成立電商部門,大多集中在對接大型企業、批發市場、大型酒店、火鍋連鎖店等線下中端市場,企業線上中端或終端市場拓展能力不足,與農村電商業務發展存在脫節。
首先,強化產業鏈招商。學會和利用好新媒體,探索市場化招商,加強產業鏈招商,著力引進精深加工產業,如生物技術龍頭企業等,以提高產業鏈條“含金量”;立足海產品資源優勢、多縣交界和兩省接壤的交通優勢,以及環境容量等,突出A區“工廠集中地”優勢,突破縣乃至省級層面的阻隔,加強城市間“飛地經濟”發展,強化分工協作、協調發展,構建緊密協作、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區域性產業協作加工基地。其次,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以全縣區域發展格局為引領,立足區情實際,突出以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謀劃海洋經濟產業,引進物流、電商、供熱等配套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打造具有區域乃至全國影響力的海洋經濟集聚區、新消費經濟示范點或鄰里中心,集聚水產品交易市場、漁業文化體驗中心、冷鏈物流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大型商務酒店等重點服務領域的要素資源,謀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發展,推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打造宜居宜業的經濟中心。
首先,加強品牌激勵,鼓勵打造企業品牌。進一步完善品牌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做好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等,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對創建中國馳名商標、省級著名商標的企業給予適當的獎勵。其次,加強品牌推介,共同打響區域品牌。充分利用S縣本地的漁民文化資源,突出本地牡蠣、珠蚶、蝦等水產品的生態優勢和優良品質,舉辦牡蠣文化節、產業發展論壇等活動,組織和引導企業參加各種水產品專業展會和招商活動,突出精品展示、推介與交流,將S縣漁業水產文化滲透到消費者心中。
第一,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對接國家級、省級海洋漁業研究院所,發揮區企共建共享作用,提高海洋微生物平臺公共服務能力,提高科技孵化、科技轉化能力。同時,對接海洋生物與水產品高等院校,建設科研實習基地,全方位提升A區產學研用建設水平。此外,扶持現有重點企業,重點幫扶企業與院??蒲袡C構開展聯合攻關,加快探索從水產生物中提取多肽、活性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開發成保健品及生物制品等,加快實現商業化運作,向用工少、技術含量高、服務領域廣、利潤率高的產業延伸。第二,培育創新型企業梯隊,引進第三方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的輔導,加快企業設備改造和工藝升級,形成從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梯次發展格局,讓企業真正學會“追星”,共同打造海洋經濟產業的“星辰大?!?,全面推動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第三,探索創建企業技術中心,幫助大型龍頭企業創立屬于自己的研發中心以及重點實驗室,并引進各種先進的加工技術和手段,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不斷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不斷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研發生產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高、出口創匯高的“四高”產品。
第一,出臺電商產業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加快“互聯網+工業”實施步伐,推進具備條件的重點企業探索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結合的有效途徑,提升管理信息化和專業化水平。第二,進行調查研究,加快引入快遞與冷鏈物流業,積極舉辦農村電商、社區團購、生鮮電商、跨境電商對接會等活動,支持企業深耕社區直銷、訂單直銷、生鮮電商等流通渠道。
雖然A經濟開發區的海洋經濟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需要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只有正視問題才能制定對應的措施,進而實現發展。本文針對A經濟開發區的海洋經濟產業發展提出了改進建議,希望可以為海洋經濟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