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英
(濰坊市寒亭區融媒體中心,山東 濰坊 261100)
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保證國家職能正常運行的物質基礎和保障。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逐漸凸顯,一些地方的國有資產管理仍然沿用傳統辦法,已經不能滿足事業性單位發展和管理的需要,如何優化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已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由于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缺乏理論研究和創新,工作思路不清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國有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其重視度不夠。當前,一些單位和部門仍存在“重有形財產、輕無形資產”等陳舊觀念,過度使用或疏忽管理國有資產,對國有資產管理不夠重視,這就導致國有資產的價值不能真正發揮,被破壞、損毀甚至流失,從而降低了它們的利用率和保值增值效率。
第二,不了解國有資產管理的困難,缺乏長遠目標規劃。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管的任務是評估不同事業單位的市場活動和行為,參與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和市場競爭,作為一個獨立的民事經濟責任主體,根據要求管好資產,這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可能會出現各種情況和問題,因此國家資產管制機構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直面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將其合理解決。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迫切需要綜合考慮規模等因素,優化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質量、結構、效率和管理,保證其服務和監督的運行,充分體現監督管理的嚴肅性、服務性和靈活性的結合。
在事業單位資產總量增加、規模擴大、流動性增強的情況下,許多單位缺乏宏觀統一的調控體系,使公共資產難以履行其職責,而且有的單位缺少國有財產監督管理機構,導致監督管理職能缺失。當事業單位進行組織改革和結構變革時,就會導致部分管理人員分工不清晰,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頻繁出現。對不同職能單位實施不同的管理制度,對政府資產監管不足,這不但會造成政府資產的嚴重損失,而且會令不同行業各自為政,這會使協調困難,降低工作效率。
有些人認為事業單位管理國有財產不會獲得經濟效益,因此,許多機構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國有資產管制制度,國有資產如建筑物、土地和無形資產等得不到有效管理,特別是在商業資產管理、重組、合并、產權轉讓等領域,在資產評估等方面有較高的行動自由度。
事業單位內部沒有設立績效考核制度,缺乏對于工作人員的激勵措施。單位應根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要求,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制度,激發員工管理國有資產的積極性。部分單位盡管建立了相關的管理制度,但由于人為因素無法有效地執行這些制度,同樣也會導致公共資產受損,出現損害本組織利益的行為。
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包括國有財產、政府控制、使用組織等方面的內容,但實際上相關資產管理機構沒有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管理責任不明確,管理效率不高。
在事業單位資產的收購、使用和處置的整個過程中,國家資產行政部門的管理效果不佳,管理層監督職能發揮不到位,沒有對整個過程進行全方位管控,導致財產的處置和出售情況、實際資產數額不清晰。
有的事業單位缺乏有效的內部管理體系,對核心資產、流動資產和無形資產等管理不到位。某些事業單位擁有相當大的收購權,包括出租、出售、處置等權利,但有的單位還沒有財產處置權。
事業單位的大部分資產都是事業性資產,這些資產缺乏成本核算,供大家免費使用,因此盈利能力不足,這也就導致事業單位重錢輕物,有形資產管理水平較低。
國有資產預算制度作為事業單位國家財產的“入口”,其內容涉及資產管理和預算等方面。為杜絕盲目重復的購置,應當建立科學合理的國有財產預算制度,定期核查事業單位擁有和使用國有資產的狀況。國有資產預算制度的建立應基于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事業單位運作與資產分配的兼容性。事業單位履行職能與資產配置的相互適應具有兩個意義:一是事業單位在履行職能時,應當滿足合理的資產配置需求;二是高標準、高資本化以及不考慮行政成本的資產配置可能導致成本浪費的問題出現。
第二,科學合理優化資產結構。一是充分發揮庫存作用,避免重復,科學地規劃配置,符合工作需要;二是應鼓勵不同單位之間的資源調配和共享,對于臨時需要的資產,可以在市場上租用,不需要更改配置;三是要加強存量新增資產管理,優化資產配置,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第三,勤儉節約,嚴格控制。若有科學的資產標準,應按標準或實際需要分配,保證質量,從而減少采購費用。
第四,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該組織的年度部門預算主要包括資產增加減少指標,各單位應向同一財政主管部門報送部門預算審核批準。
資產運營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資產的使用,在使用國有資產時,應特別注意強化資產管理。為了提高事業單位資產的使用效率,要嚴格實行以人為本的國有資產管理責任制,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建立代表法人的法人責任制。
第二,負責日常及基本的資產管理工作,包括記賬卡的管理,特別是負責物資管理和統計報告。
第三,建立以“誰用誰負責”為原則的工作責任制,明確資產使用者的責任,以確保問責制。
第四,建立定期清查制度,對國家擁有和使用的財產進行明確認定、記賬、報告,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定期清查制度,對資產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清查,避免國有財產損失。
為了有效防止國有資產外逃,必須合理利用資產清算這一手段。所有屬于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應當盡可能通過招標、拍賣等公開命令予以清算,根據公開原則,通過協議轉讓,嚴格按照許可程序處置國家財產,未經事業單位許可不得進行。事業單位遭受清算、分立、合并或者變更隸屬關系的,事業單位應當對其擁有和使用的國有財產進行登記,編制登記簿,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核處置,及時辦理資產轉移,并遵守國家稅收收入管理規定。
要增強國有資產使用者的管理意識,采取行政手段,落實獎懲機制,確定國有資產管理量化目標,規范國有資產管理,定期對有關人員進行嚴格考核。同時,要增強國有資產管理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對挪用國有資產的直接責任人予以行政或刑事處罰,若有犯罪的情況應起訴。
事業單位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是一個長期過程,由于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缺乏理論研究和創新,工作思路不清晰,對控制國有資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其重視不夠,導致國家資產不能有效發揮其價值,降低了它們的利用率和保值增值效率。因此國家資產管制機構需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直面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到履行職能與資產配置的相互適應,滿足合理的資產配置需求??傮w而言,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是一項規模龐大、內容復雜的工程,在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國有資產管理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因此,只有健全管理制度,才能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