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開來
(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42號)文件,各地高校校屬企業改革拉開序幕。改革背景下,校屬企業身負優化高校資源配置、服務高校人才培養、促使高校聚焦教學科研主業、促進產教融合、助力高校教育內涵發展的使命和任務。推進校屬企業改革,促進校屬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關鍵是加強校屬企業財務管控,通過財務管控突出校屬企業市場競爭力,為高校實現戰略目標服務。
首先,根據高校校屬企業改革要求,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資產經營公司對校屬企業進行管理,但由于我國高校校屬企業改革起步較晚,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高校系統內部早已建立了相當規模的校屬企業,相比系統內一些老牌校屬企業,新成立的資產經營公司在管理經驗、人員匹配甚至是架構層級上都有所欠缺,各方管理還需進一步磨合。
其次,雖然各校資產經營公司承擔了高校與校屬企業之間“防火墻”的角色,但高校對校屬企業的管理仍不能缺位。改革背景下,由于資產公司的設立,部分高校反而對校屬企業疏于管理。而資產公司成立時間較短,對校屬企業的管理還在積累與探索階段,企業管理能力還有待提升。
最后,校屬企業機構設置不科學、人員配置不到位,造成管理缺位或效率低下。
上述各個原因使得高校校屬企業財務管控機制尚不健全,不利于校屬企業科學發展。
一是會計核算缺乏體系與標準。如部分校屬企業收入、費用未嚴格按權責發生制進行計量,成本核算不準確,會計信息質量不高;部分企業應收賬款、壞賬管理缺乏制度支持,導致相關資產管理混亂,財務管理效率不高。二是校屬企業區別于其他一般國企,由教育部門、財政部門、國資部門及學校等多頭管理,對于相關部門的政策及監管要求往往研究不透,對如銀行賬戶、資金存放、差旅、“三公”經費、招待費用等管理沒有與時俱進符合當下新的政策和制度要求。三是在資產、資金、預算、投融資、利潤分配等方面制度體系建設較弱,一些財務管理領域校屬企業還未涉及,核算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理念高度和力度都還不夠。四是缺乏財務風險機制,財務風險識別與排查、財務風險分析與評估、財務風險預警和應對能力較弱。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多企業早已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財務核算與管控,而縱觀高校校屬企業,相當一部分企業自身財務系統與相關業務系統建設滯后,仍有部分企業系統內部財務軟件還未統一,相關數據統計需手工匯總處理,更不用說資金管理、預算管理、資產管理、合同系統等財務業務子系統的建立與互聯互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校屬企業信息化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是既懂財務與業務,又對信息化建設比較了解的復合型人才不多,制約了高校校屬企業財務管控信息化體系的建設與發展。較多單位信息化建設還處在空白或初級階段,具備企業財務業務管理一體化信息系統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
一是對財務部門稽核崗位認識不足,設置不到位,財務部門自我糾錯能力較弱。二是部分校屬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容易被忽略,一般通過委托會計師事務所或由財務部門兼任代替實現內部監督職能。會計師事務所屬于外部審計,雖然能幫助其實現部分職能,但監督整改仍需企業落實,而財務部門兼任監督職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不利于實現監督的獨立性。三是在治理結構上校屬企業監事會雖然基本上按相關程序設立,但多數監事會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對校屬企業財務情況、資產運營、大額資金支出、重大項目安排等重大事項決策監督不到位,另外,對企業重大決策事項也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督。
一是校屬企業財務人員專業素質與職業技能普遍不高。一方面,校屬企業財務人員招聘要求普遍不高,應聘者往往會計技能與實戰經驗不足,影響財務工作質量;另一方面,少數學校教師兼職下屬企業財務工作,由于行政事業單位與企業財務差異較大,該部分人員也很難適應校屬企業財務管控要求。二是由于校屬企業經濟效益不高,人員配置普遍不足,校屬企業財務人員身兼其他行政崗位或兼任好幾個校屬企業財務,處理日常事務要耗費大部分時間與精力,導致其提升專業技能的精力和主動性不夠。三是校屬企業財務人員缺乏系統性的培訓學習,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與行業發展的變化,財務知識及技能更新速度較快,財務人員若不能保持經常學習,財務工作質量和效率都會受到影響。
一是高校要把握大局,建立校屬企業財務監督管理體系,規范高校、資產經營公司對下屬企業的財務監督管理權限,明確權責范圍,特別是加強對校屬企業在重大投資、大型項目安排以及大額資金支出等財務管控方面的決策監督與指導,理順各管理層級財務管理事項,為校屬企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二是高校資產經營公司要發揮“防火墻”的角色和功能,以市場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現代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財務管控體系,提高財務管控決策水平,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切實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和高校資產保值增值。三是各校屬企業系統內部機構設置要合理,崗位設置與職責分工要明確。三個層次有機結合,共建校屬企業財務管控體系。
高校資產管理公司應該以集團化的戰略視角健全高校系統內校屬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要根據校屬企業實際建立適用的會計核算體系與標準,規范校屬企業財務核算,建立年度會計報表決算制度;加強校屬企業資金、預算、投資、資產、分配管理與財務分析,規范校屬企業投融資、擔保、捐贈等行為,建立財務報告或備案制度,促進校屬企業目標完成;樹立財務風險意識,建立財務風險管控制度,提升企業風險防范能力;對照財務管理制度設計配套工作流程,明確辦事流程及關鍵控制點,也是財務制度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是要樹立財務共享意識,沒有建立校屬企業統一財務核算軟件的高校要加快財務軟件系統建設,建立系統內會計核算標準與體系,夯實校屬企業會計核算基礎。二是要加強校屬企業對資金、預算、合同、資產的管理,可以通過構建相關財務業務子系統,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一是要補充人員配置,加強財務內部稽核力量,確保企業各項相關經濟活動按照財務制度操作執行,提升校屬企業會計核算的準確性,有效防止財務風險的發生。二是要設置內部審計部門,將其與業務執行部門分離開來,充分保持其監督的獨立性。三是要充分發揮校屬企業監事會的力量和作用,建立監事會與監督制度,對校屬企業在財經紀律執行情況、企業“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執行情況、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等方面加強監督,切實履行、發揮校屬企業監事會的作用。
一是完善選用人機制,優化高校校屬企業財務人員結構,尤其是加強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的引入,有利于校屬企業建立現代化的財務管理體系,增強企業財務管理能力。二是定期開展財務業務相關知識及技能培訓,建立常態化的培訓體系,培訓可以是內部財務人員自己專業領域及從業經歷的分享、對于某個業務模塊的集中探討,也可以聘請外部師資,有針對性地學習,不斷提升系統內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三是校屬企業系統內部可以建立財務人員委派、輪崗制度,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財務舞弊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培養財務人員多崗位、多組織模式下鍛煉實戰,豐富管理經驗。
在高校校屬企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建立校屬企業現代化財務管控體系勢在必行。各高校要抓住歷史機遇,清理、剝離影響和背離學校發展目標的企業,輕裝上陣,以資本為紐帶,加強校屬企業財務管控,將高校校屬企業財務管理從執行型向決策支持型轉變,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助力高校實現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