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丹
黨內法規解釋制度的完善是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內法規得以高效實施的有效路徑。中共中央印發的自2013年至2022年間關于黨內法規制定工作的兩個五年規劃,均體現了對黨內法規解釋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推進的決心。加大黨內法規解釋力度迫在眉睫。其中,黨內法規解釋方法是制度建設中不可回避的方法論問題。解釋方法的確立與優化,對于明晰文本含義、指導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①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因此,屬于廣義“法范疇”的黨內法規,亦強調執行與實施,以充分釋放黨內法規的活力。高效的實施以正確的理解為基礎。然而,黨內法規具有顯著的政治屬性,所述概為高屋建瓴指導思想之闡微,決定其語言具有相對模糊的特點②段磊.論黨內法規的明確性原則[J].法學評論,2019(05).,無形中增加了理解的難度。通過解釋有利于提升黨規文本的明確性,有效防范因理解錯誤而導致的執行錯位,切實提高黨內法規的執行力,指導依規治黨的實踐。同時,黨內法規主要約束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對其行為和思想產生直接指引作用。加大黨內法規的解釋力度,有利于全黨上下正確理解規范文本和規范要求,降低因個體理解差異引發的文本異化風險,從而達到思想的高度統一,指引廣大黨員自覺遵守,減少和杜絕選擇執行、隨機執行的現象發生,切實維護黨內法規的權威。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大黨內法規的解釋力度是提高其執行力的需要,是促進依規治黨落地見效的動力源泉。
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同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框架。二者的“內在統一”決定了需共同推進、一體推進,并建立相應的機制搭建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銜接平臺,以雙輪并驅的合力形成依法治國、依規治黨的良好格局③王勇.正確把握國家法律與黨內法規之間的關系[J].理論視野,2017(04).。目前,相較國家法律,黨內法規解釋制度建設相對薄弱,此差異不利于化解話語體系各異的區隔,弱化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對話”功能。因此,要想搭建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的“觸橋”,必須從加大黨內法規解釋力度入手。
1.有助于實現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規范內容上的銜接。從現實情況看,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之間在某些內容上存在不一致①姬亞平,支菡箴.論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協調和銜接[J].河北法學,2018(01).。例如,對相關人員收受禮金的行為,黨內法規和某些行政法規均有規定,但前者的規定更為嚴苛②《關于各級領導干部接受和贈送現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的處分規定》第2條規定,“各級領導干部一律不得接受下列單位或者個人的現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倍秶鴦赵宏P于在對外公務活動中贈送和接受禮品的規定》第7條則規定,“在對外公務活動中,對外贈送禮金、有價證券時,應當予以謝絕;確實難以謝絕的,所受禮金、有價證券必須一律上繳國庫?!薄ν恍袨樵谝幏冻叨壬系牟町?,容易使黨員干部產生認知沖突,直接導致行為偏差,有損黨規與國法的權威。因此,在清理修訂工作尚未完成之前,對此種情況進行解釋并形成統一表述,協調文本差異的沖突,對實現黨規與國法的有機銜接至關重要。
2.有助于實現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實踐運行中的銜接。曾哲教授認為,在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中,不僅應當關注內容上的協調,也應當注重效力上的銜接③曾哲,周澤中.新時代黨內法規的制度基礎與發展邏輯[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20(01).。社會主義法治應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這意味著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實施與適用過程中,不可單兵突進,而應當互相配合形成融貫合力,要求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發揮各自的制度優勢,補齊制度短板。因此,迫切需要改變當前黨內法規解釋制度相對薄弱的現狀,完善黨內法規的解釋制度,充分發揮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規范效用,實現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實踐運行中的有機銜接,使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實踐互動中共同實現憲法的愿景,從而鞏固黨執政的制度基礎,保障依法治國行穩致遠。
目前,黨內法規解釋工作主要依據《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以下簡稱《制定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解釋工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以及《關于加強紀檢條規解答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等展開。它們分別對黨內法規解釋機關、效力和針對紀檢條規解釋工作的問題等進行了規范。
從解釋依據上看,現有規范雖已初步構建起黨內法規解釋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對于采取何種方法進行解釋尚無明確指導④肖登輝,覃振錦.試論黨內法規解釋制度的完善[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03).。且現有黨內法規解釋數量較少,并呈現出向黨的紀律檢查傾斜的分布形態⑤王建芹,馬尚.黨內法規解釋功能的若干基礎性問題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9(11).。
從黨內法規解釋文本上看,解釋領域集中固然體現了黨內法規解釋剛需,但也反映出黨內法規解釋工作推進不甚均衡,以及解釋方法發展掣肘的問題。反觀國家法律,其解釋方法已經具備豐富的理論積累,各種解釋方法既具有不同的功能面向,彼此又互為補充,且廣泛運用于法律實踐中,成為司法裁判、爭議調解、仲裁等解決糾紛的重要手段。
因此,黨內法規解釋制度亟需完善,黨內法規解釋方法仍需進一步明確與優化。
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黨內法規解釋權的配置、黨內法規解釋所遵循的原則等方面,而對于黨內法規解釋方法等微觀技術性議題的專門研究較少①王立峰,韓建力.黨內法規研究的現狀、熱點及趨勢——基于CNKI期刊(1992-2018年)的文獻計量分析[J].探索,2019(05).。此前,已有學者對《制定條例》和《立法法》中涉及解釋工作的具體條文從篇幅多寡、占比輕重、詳略程度等維度進行了比較,發現黨內法規解釋在整個黨內法規體系中地位較低,沒有得到如法律解釋的同等重視,相關理論研究亦有所欠缺;同時,在少量涉及黨內法規解釋方法的研究中,亦存在對法律解釋方法借鑒的忽視,或未能結合黨內法規自身的特殊性直接刻板“移植”②廖秀健,雷浩偉.完善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解釋體系[J].長白學刊,2019(04).。
中共中央關于黨內法規制定工作的兩個五年規劃,均提及要高度重視黨內法規解釋工作,從“做好黨內法規解釋工作,保證……準確理解”到“加大解釋力度,推動……全面準確理解和適用”。這樣的表述轉變傳達出兩個信息:第一,黨內法規解釋工作目前并未得到全面推進;第二,加大解釋力度不僅需著力提升理解的準確性,亦強調實踐層面的準確適用。黨內法規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革新的規范總結,尤其需要注重時代性,以解決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③姚國建.論黨內法規解釋原則的確立[J].理論視野,2020(06).。然而,當前黨內法規解釋正處于制度指導不足以及理論研究相對缺乏的發展空窗期,且對國家法律解釋方法的借鑒不足,解釋力度弱化可能導致理論與實踐的銜接斷層,制度滯后性愈加凸顯。
1.解釋力度不足導致黨內法規滯后于時代變化。面臨時代更迭衍生的新課題,諸如數字治理困境、人權內涵的豐盈等,都要求相應制度予以回應,依托制度之治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內法規作為指導黨內治理實踐的靜態文本,時代課題的變更應在其中有所體現。然而,黨內法規自身的相對穩定性與保障黨內法規權威性的要求決定其不宜像政策一般頻繁變動。因此,可以通過解釋實現黨內法規穩定性和實踐變動性之間的動態平衡,同時以法律解釋方法為基礎構建自身解釋方法體系作為技術支撐,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優化。
2.解釋力度不足無法應對同時代下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鑒于客觀情形的自然變更與難以克服的主觀有限理性和實踐預測能力,一些列舉式規定無法窮盡和涵蓋越來越多的新表象。以完善的解釋制度構建黨內法規文本與治理實踐的樞紐,并借助多元的解釋方法應對實踐的多種新情況和新問題,集成實踐對制度的反饋,反促制度的升級轉型,有助于弱化制度的滯后性。
1.解釋需求共通。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存在部分共通的解釋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具化文本,提高黨內法規含義的明確性。與國家法律相比,黨內法規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概念需要闡明以及某些宏觀的條款需要具化,運用解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語言的彈性,避免語義的過度放大,由此實現抽象化到具體化的轉變。
第二,彌補漏洞,增強與實踐的同步性。社會的日益進步映射出制度的相對保守,既有制度在新的現實空間下暴露出或多或少的漏洞。為了維護整體運行的穩定,對其進行解釋形成制度“補丁”,及時提供指導實踐的依據,是可行之徑。
第三,協調沖突,維持黨內法規的內部同一。國家法律無論在修改、制定亦或解釋的過程中,皆強調遵循法治統一原則,黨內法規亦如此?!饵h章》第七條第7款表明,黨內法規制定時應當遵循維護黨內法規體系統一性和權威性的原則,而黨內法規的解釋與黨內法規具有同等效力。因此,亦需將此原則奉為圭臬,規避與既存文本相沖突的風險。
2.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立場一致。黨內法規雖然以黨組織的活動和黨員的行為和思想為規制對象,但其最終指向是為了實現廣大人民的利益,這個宗旨與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與使命相吻合。同時,我國《憲法》亦規定:“我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弊罡邫嗔C關代表著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此,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具有一致的人民立場①李哲.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全面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3).。基于共同的立場對文本進行解釋,法律解釋方法對黨內法規解釋制度的完善頗具借鑒意義。
3.黨的主張和國家意志高度統一。黨內法規集中體現黨的主張,國家法律則突出體現國家意志,中國共產黨的宗旨與國家利益的需求相契合,共同目標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黨的主張與國家意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②胡業勛.實現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統一[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8-03-15.。有學者認為,黨內法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國家法律,以此實現黨的主張到國家意志的升華,但側重關注的是轉化過程中應當建立何種程序以貫徹黨的意志并確保其實施③郭春鎮,曾鈺誠.黨規中的法理思維[J].理論探索,2019(01).。然而,黨內法規向國家法律的成功轉化不僅需要關注程序,亦需要相應的制度支持。通過選鑒國家法律中的解釋方法,以完善黨內法規的解釋制度助力黨內法規向國家法律的有機轉化,是強化黨的主張與國家意志統一性的因應之策。
1.法律解釋方法的選擇。法律解釋方法脫胎于解釋規律的總結與實踐經驗的歸納,類型多樣且互為補充,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多樣化也意味著需要對其進行抉擇。因此,在對黨內法規進行解釋時,應將不同方法的功能面向與實際解釋需要的契合度進行對比,審慎選用。
第一,文義解釋。文義解釋強調以文本為解釋范疇,旨在探究字面含義或具化文本,是一種相對基礎且使用較頻繁的方法。法諺云:“對法律最好的解釋是法律本身。”黨內法規解釋亦不能隨意脫離文本,從而保護規范對象的可預測心理,保障黨內法規有效落實。黨內法規亦可借鑒文義解釋,對正確理解和適用黨內法規有所助益。
一是有利于探究立規原意。文義解釋強調以文本為基礎,無需進行價值判斷,也不進行限制或擴張,是一種相對獨立且客觀的解釋方法。有學者認為,可以采取文義解釋探尋黨內法規原意或說明其應然含義①呂品.關于黨內法規解釋制度建設的思考[J].理論視野,2019(04).。實際上,最了解立規原意的應該是制定主體,但是據我國實踐來看,目前黨內法規解釋呈現出解釋主體與制定主體實質分離的狀態②王建芹,馬尚.黨內法規解釋權配置若干問題探討[J].理論與改革,2020(01).。因此,各類解釋主體對黨內法規進行解釋時,忠實于文本是最穩妥的做法。
二是有利于提高文本的可接受性。無論解釋對象是國家法律亦或黨內法規,皆需要以文本為基礎,尤其對概念、術語而言,因為概念往往是對客體共性的抽象表達,術語亦需專業背景知識作為支撐方能理解。因而,有必要采取文義解釋的方法,用較為簡潔和通俗的表述作進一步地闡釋,提高文本的“顯性化”程度。
誠然,文義解釋對黨內法規的理解大有裨益,但是在運用中也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在一些常用概念上具有重合,例如“應當”“等”之類的概念,往往需置于具體規范中才能得到準確解釋,不可一概而論。
二是在進行文義解釋時,對字面含義理解切勿過于生硬,傳遞到實踐層面一以貫之,其結果將可能與立規初衷背道而馳。
三是盡管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之間有使用文義解釋的共同基礎,但其解釋依據卻不盡相同。對于國家法律而言,文義解釋主要以法理、文法、詞典、語境以及生活經驗為依據來確定文本的含義③王利明.法律解釋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42-144.,而黨內法規還需要著重考慮其政治屬性。
第二,歷史解釋。歷史解釋需以立法資料、演變過程、立法環境等作為佐證,通過洞悉立法者的意圖來界定文本內涵及外延。
首先,黨內法規鮮明的政治屬性決定其有必要借助歷史解釋,將彼時的政治環境因素納入其中,“破譯”規范制定時立法者的特殊考慮,使文本含義更加豐盈立體。然而,歷史解釋強調探求立法者意圖的特征決定其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在對立法者意圖進行解讀時,需注意其應當是整體意志的體現,而非某個體的立法意圖,尤其是部分黨內法規受到領導者的影響呈現出個性化的風格④陳光.論黨內立規語言的模糊性及其平衡[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8(01).,更應盡量避免受此干擾形成過度主觀的解讀,造成釋義的偏頗。
其次,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在歷史進程中長期并存,可以運用歷史解釋方法分別考察彼時立法原意以及二者內在聯系的動態變化,為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提供新思路。
當然,透過歷史的視角,固然可以增加對黨內法規理解的厚度,但亦有固步自封之嫌。于是有學者借助“視域融合”理論,提出解釋主體在釋義時應將歷史和現實相結合⑤王建芹,馬尚.黨內法規解釋功能的若干基礎性問題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9(11).,在“古今結合”的新視域下賦予文本新的含義,變求證行為為創造行為,亦是對法律中歷史解釋方法的靈活運用和發展,更具現實意義。
第三,目的解釋。目的解釋是通過探求文本制定的目的來闡釋其含義,與文義解釋和歷史解釋具有密切的聯系。其功能在于,當運用文義解釋或歷史解釋出現復數結論時,可作為一種補充方法,雙維解讀實現經緯定位,從而選出最適當的結論。
首先,目的解釋對文義解釋的補充。當文義解釋所依據的字詞本身出現多種含義導致不能得出既有結論時,目的解釋可以跳出該詞組或句子所處的語境桎梏,以立法目的為指引,選擇出最為合理的解釋。黨內法規往往從宏觀層面對黨組織的活動以及黨員行為作出規范,其語言亦具有突出的政治特色,對概念、術語的理解產生分歧亦在情理之中,何況有些字詞本身就具有多種含義。因此,在文義解釋不足以闡明的情況下,可利用目的解釋進行補充。
其次,目的解釋對歷史解釋的補充。有學者研究了墨西哥、越南和英國的黨政規章公開制度后認為,相比之下我國黨內法規存在公開透明性不足的問題①姚尚賢.比較視域下黨內法規體系的法治化進路[J].江西社會科學,2018(03).。而公開性不足無疑會增加黨內法規史料考察的難度。在此種情形下,可考慮通過目的解釋以限定解釋文本的外延,降低因史料考察不全面產生理解吊詭的風險。
第四,當然解釋。當然解釋運用的先決條件是在法律未明示規定的情況下,對同性質的案例依照規范目的及當然道理進行邏輯推演,認為其應屬“不言自明,理所應當”地被包含在此規范使用范圍中,從而進行出入罪的決斷,屬于論理解釋范疇。
當然解釋雖然主要適用于刑法領域,但黨內法規中《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總則部分關于紀律處罰規則以及分則部分關于違反不同類型紀律的行為列舉,與《刑法》設置具有顯著的相似性②鄒東升,姚靖.黨內法規“黨言黨語”與“法言法語”的界分與融合[J].探索,2019(05).。同時,據學者對一定范圍的黨內法規解釋文本進行量化分析的結果顯示,黨內法規解釋內容具有明顯的靶向性,且主要涉及黨的紀律和反腐建設領域,典型性違紀案件的解釋占比較大,主要以“答復”為其文本形式③孫才華.論黨內法規解釋的規范化[J].湖湘論壇,2017(01).。因此,當然解釋在黨內法規的運用中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和適用空間,且主要考慮在違紀案例領域運用。
當前,對黨的紀律建設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規制。在貪腐違紀領域,數字技術使違規違紀行為“升級再造”,當實踐中出現黨內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違規違紀行為和處罰時,便顯得力有不逮。基于此種現實需要,在維護制度穩定性的基礎上,借助當然解釋將其納入既有規定的使用范圍內,以此決定是否觸犯了黨規黨紀以及采取何種處罰,既不過度規制,也不放松紀律建設。
2.重兼顧黨內法規的特殊性。第一,突出黨內法規的政治屬性。政治屬性是黨內法規最重要的基本屬性④王勇.論黨內法規的政治屬性[J].長白學刊,2020(04).。在對黨內法規文本進行解釋時,除了在技術層面需要遵循特定的解釋方法外,更加強調以黨內法規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張為引領,突出黨內法規的特性,避免因解釋方法的借鑒造成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混同。
一方面,盡管采用法律解釋是為了使黨內法規的涵義更加明確,但并非強調完全精確。根據黨內法規顯著的政治屬性與其語言的模糊性之間的關系,可推知其相對于國家法律具有更大的解讀空間。在進行黨內法規解釋時,需要注意解釋的限度,限定在協調黨內法規沖突、闡明疑義以及適應語境流變的功能尺度內,過于精確反而會降低黨內法規理解的容納性和實施彈性。
另一方面,對黨內法規的解釋不僅需要在語言表述上體現對政治性的遵循,更需要在具體含義中有所體現。如果將前者視為形式上的遵循的話,那么后者即為實質上的遵循。在對黨內法規進行解釋時,囿于解釋方法運用的單一或者解釋方法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僅使用文義解釋的方法時,思維可能會被束縛在純語法、字詞、語序上的界域內,對黨內法規理解片面或者出現解釋偏差,與整個政治環境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
因此,在解釋黨內法規時,有必要結合當下的政治路線和方針等進行綜合考量,把穩黨內法規解釋的方向舵。
第二,以遵循黨章為第一要義。我們應當認識到,無論采取何種解釋方法,黨內法規的解釋內容應以“黨章為本”,與黨章的價值理念相契合。
一方面,被“移植”的方法需要回應新的適用場域的需求,提高兼容性。雖然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與國家法律規范體系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但并不代表二者無所區隔,解釋方法在不同體系中的適用亦應有所差異。緣于黨章在黨內法規體系中具有黨內“憲法”的功能定位①周葉中,湯景業.論憲法與黨章的關系[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03).,對其他黨內法規進行解釋時,應以遵循黨章為第一要義。
另一方面,此種理念在《制定條例》中亦有所體現,《制定條例》第二十五條明確表示:“其他黨內法規不能與黨章相抵觸?!笔屈h章在黨內法規體系中最高地位的確立;第二十八條在規定黨內法規與其他規范相抵觸應當被撤銷的情形時,首先規定的是“同黨章……相抵觸的”,繼而才是“同憲法和法律不一致的”,此順位關系亦表明,黨內法規的內容首先不能與黨章相抵觸。
第三,慮及黨內法規對思想道德的調整?!胺ㄊ怯蓢抑贫ɑ蛘J可的,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雹趶埼娘@.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2-73.法律的基本特征明確表示其屬于行為規范的集合,而黨內法規中,對黨員理想信念的引領以及對宗教信仰的約束,均體現思想亦屬其調整范疇,這也是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重要區別之一。然而,法律解釋方法是基于國家法律中的行為規范發展而來,對解釋黨內法規中存在的大量對黨員思想道德約束的規范是否適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不可等量齊觀,盲目適用。
總之,黨內法規解釋方法的確立與優化,是黨內法規“立改廢釋”中的重要一隅,對提升黨內法規執行力和實現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有機銜接意義重大。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部分同質性是對法律解釋方法借鑒的基礎,而法律解釋方法中的文義解釋、目的解釋、歷史解釋、當然解釋在黨內法規解釋中都有較大的適用空間,頗具借鑒意義。同時,解釋時也要注意需以黨章為首要遵循,同時突出黨內法規自身的政治屬性以及對思想道德進行調整的特異性,靈活借鑒,化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