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鈺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斗爭是一門藝術,要善于斗爭。”①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頑強奮斗[N].人民日報,2019-09-04.多維斗爭催生斗爭精神,且斗爭精神是我們打贏疫情防控戰的重要法寶,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武器。從出場角度梳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方面的斗爭,總結歸納這一時期斗爭精神在我國疫情防控中的具體運用和重要表征,為今后我國運用斗爭精神進行偉大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啟示。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矛盾的地方就會有斗爭。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多方矛盾,這些矛盾激發了社會上各方面的斗爭,多維斗爭塑造了斗爭精神的出場語境,催生出斗爭精神。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兇猛,具有極強突發性、傳染性、破壞性和未知性。從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至2020年1月31日,新冠肺炎疫情已覆蓋全國31個省份1310個縣區;至2020年2月11日,全國共報告新冠肺炎病例72314例,其中確診病例44672例,死亡1023例,粗病死率為2.3%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0(02).;至2020年5月31日,全國累計確診病例83017例,死亡病例4634例,病亡率為5.6%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N].人民日報,2020-06-08.。
在這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極影響達到高峰。一方面,病毒的傳染性和破壞性使人們遭受生理威脅;另一方面,其突發性和未知性也使人們飽受心理摧殘。受感染患者不但要忍受病毒帶來的發熱、干咳甚至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膿毒癥休克等生理病痛,而且還要面對生命死亡、未來渺茫的心理打擊,嚴重者甚至會失去對生活的希望。未感染人群則人人自危、瀕臨崩潰,既為“生怕自己會被感染”而惶恐不安,又為“已感染家屬和朋友的治療狀態”而擔驚受怕,尤其是處于疫情重災區的人們,同時還要與充斥其間的未知、懷疑、指責、謠言和歧視作斗爭,心理壓力前所未有。
面對如此境況,中國人民是默默忍受、萎靡不振,還是重振精神、越挫越勇?在疫情防控中,黨和政府協同人民群眾一起選擇了積極心理建設,與病毒進行頑強斗爭,展現了昂揚向上的斗爭風骨,催生了斗爭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沖擊,最終都會體現在經濟、社會和民生上,這就引發了社會防控與復工復產之間的不協調、不對等的斗爭。
1.物資生產的不協調斗爭。疫情防控要求重點加大對醫用防護用品、醫療機械設備、重要生活物資等的生產和調配,這使得社會上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相關衛生醫療產業和食品產業,助力其及時有序復工復產。但社會其他行業,如:對生產時序嚴格要求的農業、產業關聯性極強的工業以及因人員密集而無法開張的服務業等,則面臨著2020年經濟目標難以及時完成的境況。
2.雙方需求的不對等斗爭。防疫防控的需求是“收緊”管理。即盡量避免有流動性、交互性的外出和聚會等活動,疫情嚴重地區甚至需要進行隔離,強制禁止流動。而復工復產的需求是“放開”管理。要求增加一定人力物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性,特別是增加對交通、快遞、物流等行業的流動,以加快復工復產。總體來說,社會防控與復工復產不協調、不對等的矛盾,事關個體健康、生產服務與社會安全。因此,要想維護社會健康與安全、整合最大力量戰勝疫情,要想打好復工復產翻身戰、維持社會穩定向前發展,就必須正視上述問題和矛盾,敢于斗爭,同時還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善于斗爭,發揮斗爭精神的有效作用。
無論是重大的自然災害還是社會災難,無一例外都會引發國內國際的社會輿論。此次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部分西方國家惡意抨擊我國意識形態和國家治理體系提供了可乘之機。
從國際看,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罔顧事實,將病毒溯源定為“中國病毒”“武漢病毒”,惡意制造“中國有罪論”“中國賠款論”等謠言,企圖將謀求國內外政治版圖與轉嫁本國疫情危機疊合在一起,以挑起政治爭端的方式沖擊我國意識形態。
從國內看,疫情本身的嚴重性和敏感性本就會引起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加上部分西方國家對我國政治思想領域的惡意詆毀和抹黑,使得國內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錯誤消極的思想猖狂橫行。持這些極端思想的人往往對黨和國家為抗疫付出的努力視而不見,對各大戰線涌現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跡閉口不談,而是追崇西方國家所謂的“自由民主”,尤其是將疫情防控期間“個人自由民主”當作嘩眾取寵的噱頭,熱衷于個人表現。這些思想經由互聯網傳播將嚴重誤導我國思想觀念還未成熟的人民群眾,使其對我國意識形態產生動搖和淡漠,甚至質疑經時間和實踐檢驗過的國家治理體系和中國共產黨的治理能力,給我國疫情防控帶來更多阻礙。
面對如此境況,中國是“堅持科學理性還是制造政治分歧?加強團結合作還是尋求脫鉤孤立?推進多邊協調還是奉行單邊主義?”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N].人民日報,2020-06-08.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衍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斗爭方式。一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斗爭方式,即以西方國家污蔑我國的方式污蔑回去,完全以本國的地緣政治利益為中心;二是以德報怨的人道主義斗爭方式,即在全球抗疫中堅持科學理性、團結合作和多邊協調。顯然,我國選擇了更符合中國價值觀的第二種方式,勇敢面對國際國內輿情與我國意識形態、國家治理體系之爭,同時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國抗擊疫情,展現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偉大斗爭精神。
2020年本是我國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國一邊要搶時間戰“疫”,一邊要按時按標準脫貧。從我國“兩不愁、三保障”的現行脫貧標準來看,疫情對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方面的影響總體來說較小,其影響主要集中在制約貧困群眾的收入方面,對貧困人口較快增收、穩定增收造成很大沖擊,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造成貧困人口返崗困難。貧困地區人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外出務工,只有按時返崗就業,貧困人口才能維持增收、實現脫貧。受疫情影響,原本我國2019年外出務工的2729萬貧困人口,在2020年第一季度(截止到3月6日)能返崗就業者僅1420萬人①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有哪些?扶貧辦回應[EB/OL].(2020-03-12)[2020-12-01].http://news. cnr.cn/native/gd/20200312/t20200312_525013573.shtml.。二季度返崗雖有提速,但貧困群體在一二季度的收入甚微,會對部分貧困戶如期脫貧造成影響。
2.造成扶貧產品銷售困難。疫情阻礙了人員流動、交通運輸等,造成扶貧產品流通不暢、產銷脫節等問題。大量產品滯銷,既增加了成本投入,又限制了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3.造成扶貧項目實施困難。為解決因地域而造成的貧困問題,我國很多扶貧項目都實行跨區域的定點幫扶,而疫情使得這些幫扶項目不得不暫時中斷,使其難以發揮對貧困群眾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面對如此境況,黨和政府能否解決好戰“疫”和扶貧的矛盾與斗爭,贏得斗爭的勝利,關系我國“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和我國民族復興大業的實現。
在疫情防控中,黨和政府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多方面斗爭,不是“劍拔弩張、風聲鶴唳”的草莽斗爭,而是“運籌帷幄、善作善成”的靈活斗爭。其靈活性表現在我國人民在抗疫各方面既敢于斗爭又善于斗爭。這是對斗爭精神的生動標注,是斗爭精神的實質。
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不僅是一場“病毒防御戰”,更是一場“心理防御戰”,而病毒防御要靠每一個內心勇敢和頑強斗爭的人,因此,提振人們戰勝病毒的心理自信和精氣神是抗疫斗爭的基礎。為打好這一基礎,我國在疫情防控中既敢借心理攻勢、敢于斗爭,又善打心理防御戰、善于斗爭,將斗爭精神落實到實處。
1.從情緒層面入手,及時提供心理治療和復健服務。疫情發生后,黨和政府積極聯合各界成立心理咨詢組織、設立心理支援熱線和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24小時為人民提供心理服務和人文關懷,第一時間穩住大眾情緒、爭取斗爭時間。
2.從認知層面入手,分區分重點進行大眾安撫。疫情期間,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心理風險級別。一般來講,區域疫情越嚴重則人們的心理風險級別越高,該區域人們對自身戰勝病毒的認知能力就越弱,故要更加重視對疫情重災區人們的積極心理攻勢。為此,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前往疫情重災區考察并作出戰略部署,肯定該區人民為抗疫做的貢獻,糾正其“無能為力”的認知。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堅定地指出:“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湖北和武漢等疫情嚴重地方的群眾自我隔離了這么長時間,有些情緒宣泄,要理解、寬容、包容,繼續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這些言行,給予湖北省武漢市人民莫大的安慰和鼓勵,提高了人們戰勝疫情的信心和認知。
3.從健康層面入手,加強醫療保障。治療新冠肺炎所需的高昂醫藥費,加劇了人們的心理負擔。基于此,黨和政府提出“兩個確保”“先救治、后結算”“應治盡治、應收盡收”等要求并出臺相關政策,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形式,為患者減免費用。截至2020年7月19日,僅在醫保領域,全國新冠肺炎患者涉及醫療費用就達18.47億元,其中,醫保支付12.32億元,支付比例達到67%①醫保為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患者支付12.32億元[EB/OL].(2020-07-29)[2020-12-01].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729/c1004-31801458.html.,有效減輕了人們的心理負擔。
以上種種措施,使人民的心理壓力得到釋放,提振了人民繼續頑強斗爭的精氣神,為抗疫勝利凝聚了更多主體力量,這既是黨和政府斗爭策略正確性的印證,又是黨和政府善于斗爭的生動體現。
面對由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社會防控與復工復產之間不協調、不對等的矛盾和沖突,黨和政府并沒有只重其一或顧此失彼,而是抓住了疫情不同時期防控與生產斗爭的輕重關系,在平衡兩者中,大膽借鑒老辦法、創出新策略。
1.在疫情初期,防疫防控壓倒一切。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具有突發性、極強傳染性和巨大破壞性,故在疫情初期,人們必須將病毒防御放在首位,全力遏制傳染擴散、減少損傷。為此,黨和政府迅速作出了武漢市“封城”的決定。這是近現代中國繼1910年東北三省鼠疫事件和2014年甘肅玉門鼠疫事件導致地方封城后的再一次封城。隨后全國31個省市迅速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級響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1級響應措施應對重大災難。火速建立的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艙醫院等,借鑒了2003年非典小湯山醫院、2008年汶川地震方艙醫院的建造模式,加以改進后用來治療新冠病毒肺炎,有效阻斷病毒蔓延。
2.在疫情中期,兩者互為支撐、互促共進。這一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邊放開經濟社會民生、推進復工復產,一邊采取硬核防控方法、構筑嚴密防線。這期間,黨和國家一方面通過科研攻關和物資生產保障疫情防控,用科學技術快速實現大規模人群的病例確診和相關密切接觸者追蹤,在西方很多國家這些都是較難實現的事情;另一方面看到社會防控在放開經濟社會民生上的作用,積極探索如網格化管理等疫情防控的新模式。
3.在疫情后期,復工復產成主流、疫情防控不放松。2021年,我國首次不提經濟增速發展目標,而是強調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防控策略也由原來的“內防擴散、外防輸出”轉變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有效平衡了社會防控與復工復產的矛盾。
這些大刀闊斧、先行先試和精準防控的措施,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斗爭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變通運用,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表現。
疫情防控時期,斗爭精神在意識形態領域表現為:堅決反對病毒污名化、疫情政治化和堅持捍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通過講理、引情和說德等靈活斗爭的方式,鍛造了我國敢于亮劍的斗爭膽魂。
1.以理相爭,打擊不實論斷和謠言。面對部分西方國家打出的病毒政治牌和進行的非理性病毒溯源,我國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是病毒受害國,也是全球抗疫貢獻國,應該得到公正對待而不是責難。”“新冠病毒是人類未知的新病毒,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通過轉嫁責任掩蓋自身問題,既不負責任也不道德,中國絕不接受任何濫訴和索賠要求。”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N].人民日報,2020-06-08.用講理的方式表明,病毒才是人類的共同敵人,同時,與國際合作加強科研攻關,將病毒溯源引入理性軌道。
2.以情相爭,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面對疫情期間各類錯誤思潮經由互聯網傳播迅速滋長的勢頭、面對部分西方國家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肆意攻擊的情形、面對普世價值觀下極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使社會淡漠的局勢,黨和政府迅速采取針鋒相對的斗爭策略。第一,積極利用網絡加大愛國主義、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等的宣傳教育力度,打好網絡輿情戰;第二,積極輸出我國疫情防控的顯政,用抗疫實際數據和效果來印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行”和中國共產黨之“能”,增進人民群眾的認同與信心;第三,積極制作各類抗疫宣傳短片和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使人們在感動和悼念中樹立以國為重、以國為榮的家國情懷,使人們在他人的付出和犧牲中更加奉行集體主義,粉碎極端個人自由主義思想。
3.以德相爭,承擔中國責任與擔當。面對部分西方國家的蓄意責難,中國一邊擺出事實、據理力爭,如:人民日報發表《蓬佩奧涉華演講的滿嘴謊言與事實真相》一文,直接為廣大群眾揭露謊言并呈現真相;一邊還主動承擔起抗疫的責任,如:主動分享中國防疫的有效經驗、協助困難國家共抗疫情,并在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基礎上推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推動多國間的團結合作,為抗疫做出巨大貢獻。這種以德報怨的新范式,贏得了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欣賞和支持,意大利學者庫恩還表示:“未來,歷史學家很可能會把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視為世界范圍內遏制新疾病傳播的典范……歷史很可能為此感謝中國。”②中國樹立了世界防疫的典范[N].人民日報,2020-02-25.
新冠肺炎疫情是危機,也是變局。要克服危機扭轉變局,需要每一個人發揚斗爭精神,以斗爭育新機開新局。在這一過程中,我國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斗爭精神表現在三個“變”上。
1.準確識變。實事求是地對待疫情給我國脫貧攻堅帶來的危機和挑戰,尤其是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以及扶貧產品銷售方面造成的影響;正確認識疫情下直播扶貧和消費扶貧對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認識到疫情危機下蘊含的“機”,進而精準施策。
2.科學應變。為實現脫貧目標,黨和國家對全國52個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行了掛牌督戰,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傾斜,千方百計穩住貧困人口就業崗位;以戰“疫”助農新方式解決產品滯銷問題。如:請各大網紅、明星甚至縣長走進直播間,助力農戶賣貨;推出公益助農融媒行,即“央媒+自媒體+藝人”的助農扶貧新模式,通過實地采風助力特色農產品和文化產品推廣等;以政府采購、東西部扶貧協作、市場主體參與、社會扶貧網銷售等消費扶貧模式,積極推動人們消費,靈活應對貧困戶增收、穩收慢的問題,不斷增大我國轉危為機的潛力。
3.主動求變。面對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的“變”與“危”,習近平總書記以“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①本報評論員.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N].人民日報,2020-03-23.“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②本報評論員.善于從危機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N].人民日報,2020-04-03.的思辨思想,啟發人們主動求變,從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解決好抗疫和扶貧的斗爭,使變危為機成為可能。可以說,一手抓戰“疫”一手抓扶貧,反對因疫情而動搖我國“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是十分正確的舉措,我國在雙重挑戰中只有以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的辯證思維處理好危與機、常與變的關系,才能順利化危為機,實現雙戰雙贏。
探賾疫情防控中的斗爭精神,是回顧我國抗疫艱辛歷程和深刻理解偉大抗疫精神的必然要求,為我國今后斗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奠定敢于勝利和善于勝利的基礎。
古語有言,斗則得,服則失。一個人如果不斗爭,就會妥協退讓、得過且過;一個政黨如果不斗爭,就會治理無能、失去民心;一個民族如果不斗爭,就會精神坍塌、國家瀕危。要想樹立斗爭意識、培養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就必須在重大斗爭實踐中真刀真槍進行磨練。新冠肺炎疫情營造了人們斗爭的實踐環境,為人們敢斗爭、善斗爭創造了機會。在與新冠病毒的斗爭中,黨和政府協同調度、穩步推進、斗爭有方,軍民各地硬核應援、不屈不撓、斗爭有節,廣大醫務者英勇奉獻、無悔堅守、斗爭有力,抗疫斗爭的艱辛和犧牲,提振了中國人民的斗爭風骨、斗爭氣節、斗爭操守和斗爭膽魂,警醒著人們珍惜無數人用頑強斗爭換來的平安健康。因此,探賾疫情防控實踐中展現的這些偉大斗爭品格,將使人們更加重視斗爭意識、不斷加強斗爭本領,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斗爭要求、領悟斗爭精神,在今后實踐中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知道風險在哪里,表現形式是什么,發展趨勢會怎樣,該斗爭的就要斗爭”③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頑強奮斗[N].人民日報,2019-09-04.的斗爭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④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N].人民日報,2020-09-09.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是人類與病毒激烈斗爭過程中展現的仁愛傳統和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舉國同心的抗疫精神,將全國人民的斗爭力量匯聚在一起,用斗爭贏得團結偉力;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是醫護人員與生死的較量,是廣大黨員的奮勇爭先,是抗疫最美逆行者奔赴防疫戰線的頑強斗爭;尊重科學的抗疫精神,是科學思維、哲學思維在疫情防控中的具體體現,是引導科研人員不斷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用科技創新的斗爭方式奮戰新冠疫苗;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使全人類同舟共濟,攜手共進偉大斗爭。這些抗疫精神因注入了斗爭的壯烈犧牲、無畏氣概、堅強意志和靈活機動,變得更加鮮活有力、難能可貴和可歌可泣。可以說,斗爭精神豐富和發展了新時代偉大的抗疫精神,促使其成為時代精神的鮮明標識。
偉大時代需要偉大斗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歷重大歷史災難要靠斗爭來應對,所得重大歷史進步要靠斗爭來推進,斗爭是促使“進步”補償“災難”的重要推動力。恩格斯曾指出:“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進步為補償的。”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39.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國發展中所遇到的巨大災難,其必將以巨大歷史進步作為補償。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然發生變化,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實現,在此基礎上繼續推行新時代兩步走戰略,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是我國將要取得的巨大進步。在取得這一進步途中,我國必然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面臨新的特點和規律,只有時刻保持從抗疫斗爭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使斗爭精神常研常新,以及在新的災難或困難中既堅持敢于斗爭,不畏懼矛盾和問題,又堅持善于斗爭,勇謀方法和戰略的斗爭精神,才能為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蓄足力量,為時代發展提供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