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凱
孫武與范蠡同處社會轉型時代,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杰出的軍事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兩人都是那個時代軍事領域的杰出代表,是歷史上少有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只不過由于《孫子兵法》太過于耀眼,以至于人們忽略了范蠡應有的歷史價值。實際上,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由于出身、經歷和所處條件的差異,又表現出了很強的個性。因此,研究孫武和范蠡之間的異同,一方面對于研究戰爭內在規律的統一性和外在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之間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對于社會轉型期培養統帥型、綜合型的軍事指揮人才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孫武和范蠡是同一時代的人。孫武在吳國為將的時候,范蠡正在鄉下郁郁不得志。孫武與伍子胥同朝為官,勾踐、范蠡在吳國為奴期間,不止一次在夫差面前與伍子胥碰面,故可以認為孫武與范蠡屬于同時代的人物,兩人年齡相差約十歲。
孫武與范蠡同處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社會轉型期,這是孫武和范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共同基礎,也是孫武和范蠡面對的客觀現實。彼時,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任何一個諸侯國要生存和發展,不但要積極主動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銳意變革,招攬人才,而且還必須積蓄強大的實力。因此,把握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不但是個理論問題,更是個迫切的實踐問題。正是這種需求,催生了無數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等深刻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他們站在時代的前沿,著力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努力把握歷史的潮流,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孫武和范蠡不但在理論上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軍事斗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思考,準確地把握了戰爭規律和戰爭指導規律,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在實踐中留下了經典的戰例,極大地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軍事格局,承擔了在軍事領域建立軍事理論、創新軍事實踐的重任。相對而言,孫武不但建立了系統的軍事理論,而且創造了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范蠡在實踐中也創造了經典的戰例,不但在政治上頗有建樹,在軍事上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在理論上,范蠡沒有留下像《孫子兵法》一樣的軍事著作,但從史料的記載以及范蠡的片言只語來看,范蠡確實撰寫了軍事著作。從范蠡對政治、戰爭的論述來看,范蠡的軍事著作應當系統而深刻,為范蠡的軍事活動提供理論指導。
孫武與范蠡具有相同的認知體系。我們從《孫子兵法》的認知體系、范蠡關于戰爭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在戰爭觀、戰爭規律、戰爭指導規律方面,二人的認知體系大同小異。比如,兩人都具備深厚的理論修養,學習、吸收了當時最前沿的知識,精通哲學、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知識,具備強大的知識儲備。他們首先是哲學家。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軍事領域的哲學家與其他領域的哲學家的不同之處,在于軍事斗爭是流血的斗爭。軍事哲學家不但要準確地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規律,而且更要正確地改造世界,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孫武、范蠡也不例外。他們在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上,在認識戰爭規律、戰爭指導規律方面,在認識戰爭與其他領域的關系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認識到了政治對戰爭的決定性的作用,認識到了戰爭與自然條件、外交、經濟、技術之間的關系,兩人對戰爭態勢的分析、在戰爭的時機把握上具有高度的相似之處:在戰略上伐謀、伐交、伐兵,多方疲敵、誤敵、弱敵、孤敵,而且選擇最有利的時機和地點攻擊,取得了事小功大的結果。孫武與范蠡既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又具備相同的認知體系,故他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戰爭基本規律的認識大同小異,這也是規律普遍性的表現。
孫武與范蠡在政治上的選擇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孫武與范蠡分別生活在當時的大國齊國、楚國,但他們都離開了自己的國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東南新興的小國家,這必然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形勢綜合判斷作出的選擇,必然是把個人的命運與歷史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也是二人在軍事領域中實現抱負的前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基本上能夠虛心接受孫武、范蠡的建議,相對賢明。闔閭在政治上奮發圖強、勤恤人民、任人唯賢,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國富民強、君臣同心;在軍事上,闔閭與士卒同甘共苦,選賢任能、編練三軍,與楚爭斗多年,常常以少勝多,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在科技上,吳國的冶煉技術、武器裝備相對先進,軍隊的戰斗力較強。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君臣上下同心,把一個快要滅亡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國富兵強的國家。這兩個國家雖然較小,但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代表了當時歷史發展的方向,自然引起孫武、范蠡的關注,吸引了伍子胥、文仲等人才。事實證明,兩人的選擇都是正確的,都遇到了明主,成就了霸業。而且,兩人的生活方式都很相似,成名前后都選擇了隱退的生活。對于孫武來說,出身于貴族世家,選擇隱退的生活,這需要極大的勇氣,至少看淡了功名利祿,才能專心研究軍事理論,寫出曠世巨著《孫子兵法》。范蠡雖然出身普通,但不隨波逐流,“被發佯狂,不與于世”,持重待機。兩人雖然足不出戶,但是一刻也沒有忘記掌握天下大勢,對本國、他國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為正確選擇去向、在戰爭中科學決策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一是在知行方面,二人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孫武側重于知,范蠡側重于行。從知的角度來看,二人都是唯物主義者,精通辯證法。孫武最大的貢獻是構建了戰爭的理論體系,揭示了戰爭的一般規律,把人類對戰爭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相對來說,孫武在行的方面留下的戰例不多,在其他領域的成就也不大。范蠡雖然在知的方面也有記載,如《漢書》中記載范蠡曾著《范蠡》兩篇,但終究沒有留傳下來,倒是在行的方面成就不小,而且極具創新性,不但體現在軍事領域,而且體現在政治、經濟、外交領域。以經濟領域為例,范蠡的“商圣”之稱名副其實,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倍受推崇。同一時期的子貢即便“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甚至越王勾踐“除道郊迎,身御至舍”,但也不敢稱“商圣”,范蠡的創新性可想而知。這表明,范蠡不但掌握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等普遍規律,而且將天道、地道、人道滲透到多個領域及行業,掌握了特殊規律,認識世界更深刻、改造世界的領域更多。從行的結果來看,孫武、范蠡都是以少勝多,但范蠡比孫武成就更大些,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和豐富了《孫子兵法》的內容,實屬不易,所以二人均被歷代兵家尊為兵家正宗。孫武的柏舉之戰歷來為兵家所稱道并作為經典戰例納入教科書,相對而言,范蠡更能體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更符合孫武所說的“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的境界。
二是在知行方面,二人有很大的差異。在知行的物質基礎上,孫武比范蠡有優勢,孫武的知和行都是建立在相對強大的物質基礎之上,所以孫武在行的方面是以強制強。范蠡則不同,不但君臣在外為奴、命懸一線,而且一窮二白,一旦疏忽,非但性命不保,更是復國無望,容不得半點的麻痹,輸不起。因此,小到生活起居,大至復國復仇,范蠡和勾踐臨深履薄,無一處不格外留心、無一處不絞盡腦汁,更注重后發制人、以柔克剛。因此,孫武與范蠡的哲學知識體系雖然大同小異,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迥然不同。范蠡從天道、地道、人道三個角度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今天的哲學觀點來看,范蠡更側重于必然和自由的關系,更注重認識和利用規律,在改造世界方面更加自由。在知行的過程中,兩人都強調以少勝多。但孫武在戰略上、戰術上都處于相對的強勢、攻勢,雖然在形式上以少勝多,但在內容上是以強勝強,更多的是體現了矛盾的斗爭性;而范蠡在戰略上處于弱勢、守勢,不但是以少勝多,更是典型的以弱勝強,完整地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展現了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這一點難能可貴。在知行的結果上,范蠡不遜孫武。孫武與范蠡均擔任軍事指揮官,但是雙方又有很大的差異。對于孫武來說,因為闔閭和伍子胥分別擔任了軍政最高指揮官,孫武沒有擔任吳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不掌握戰爭的最終決策權。范蠡則不同,不但擔任大將軍,擁有戰爭準備和戰爭實施的最終決策權,而且范蠡有治國之才,懂霸王之術,不但親身參與了越國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決策和實施,而且能夠直接影響勾踐。所以,從個人任職經歷上看,范蠡認識世界、改造的領域更寬、內容更多、能力更強。尉繚子有言:“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至于范蠡,“三千越甲可吞吳”,雖是文學上的夸張,卻也道出了范蠡成功的不易及后人的肯定。孫武建立的強大的吳軍,最終敗在范蠡的手下。不同的是,即便范蠡離開了越國,越軍仍然在淮泗之間橫行無阻,稱霸多年,顯然比孫武訓練的精兵強將更有戰斗力和持久性。
三是在政治立場上,二人有明顯的差異。二人出身的天壤之別,決定了兩人在政治立場上的差異。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兩人有很大區別。由于出身貴族,孫武屬于權貴階層,因而對人民群眾的態度是高高在上。“令民與上同意也”,沒有把人民群眾放在主體地位,所以才會在《孫子兵法》中提出愚民觀點,吳王闔閭才會做出在楚共王之喪時出兵楚國、趁越國新喪之時出兵越國的不義之舉,才會發生吳軍入郢之后的暴行,雖經孫武苦諫,闔閭仍不收斂。這一點,連伍子胥也不例外,不但不能約束士兵,而且掘墓鞭尸,以至于楚人無一投降。吳國君臣的倒行逆施,不但激起了楚國人的反抗,而且還失去了孫武這樣的優秀人才,沒有及時把軍事勝利轉化為政治成果。反觀范蠡,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越王勾踐處處為百姓著想,把人民群眾置于國家突出地位,在戰爭進行之前,更是明確告訴士兵戰爭的目的,并把老弱病殘放回家,十分人道,這不但是一次高超的戰前動員,也是提高軍隊質量、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有效手段。在滅吳戰爭中,越軍圍而不攻,用吳國的糧食救濟吳國的百姓,及時把軍事勝利轉化為政治成果,不但爭取了吳國人,奠定了長治久安的政治基礎,而且在軍事上孤立夫差,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威懾,為以后稱霸積蓄了足夠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這也是夫差復國無望而自殺的根本原因。同樣是攻占都城,越國的滅吳之戰與吳軍入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范蠡之所以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是客觀要求,越國沒有更多的資本與吳國進行競爭,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才有可能實現富國強兵、報仇雪恨的目的;另一方面,范蠡出身普通,對人民群眾的疾苦特別清楚,階級認同感強,所以在范蠡的軍事生涯中不會有虐待士兵、愚弄士兵的行為,更沒有發生殺卒的行為。這方面,后期的吳起也有類似的觀點,吳起提出過“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所以,對于孫武甚至伍子胥、夫差來說,他們的貴族生活,決定了他們缺乏對人民群眾的感情上的理解和同情,軍事上的強大并不代表政治上的強大,難逃失敗的命運。而對于越國這樣的國家,即便軍事上暫時較弱,但是,只要把百姓置于主體地位,就可以實現政治上的強大、軍事上的逆襲,甚至維持較長時間的霸主地位。同時,因為范蠡出身普通,謀生能力成為生存的第一要務,因此,隱退后,范蠡能夠從商,富甲天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民間傳說中,都是人生的大贏家,這在軍事家中極為少見。
研究孫武和范蠡的異同,對于認識人才成長規律,培養綜合型、統帥型人才,具有很強的啟示性。孫武、范蠡所處的時代,正是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轉型時期,思想的解放、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結構的優化,都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只有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建立適應社會發展的政治制度,才能夠培養更多的人才、吸引各種人才、留住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作用,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比如,當時的楚國,盡管十分強大,但是,因為社會制度落后、吏治腐敗,文種、范蠡、伍子胥等優秀的人才出逃到他國,國運衰落。吳、越雖然是小國,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君臣的團結、吏治的清明,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雖小而強,呈現了生機勃勃的發展趨勢,不但自己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而且吸引、使用了大量他國的優秀人才,這與后來的秦國興起模式類似。一旦吳越君臣猜忌、任人唯親甚至屠戮功臣,國家實力將迅速衰落,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反復上演。這種情況,在清末至民國初年的社會轉型期間也表現出了高度的相似性。不同的是,春秋時期的社會轉型期發生在古老的中國,清末至民國初年的社會轉型則產生于整個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目前,我們正處在新的歷史轉型期,這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客觀現實。能不能在這次社會轉型中勝出,人才是關鍵。只有積極主動適應社會轉型,實現政治上的優化,具有包容性,才能培養、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順利完成社會轉型的歷史重任。
研究孫武和范蠡的異同,有利于促進思想的解放。人類社會的發展,核心是人的發展。人類的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必然會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社會發展規律普遍性的表現。孫武和范蠡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但在對社會發展規律、戰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考察同時代的西方,此時也誕生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們此時對社會、戰爭的認識基本上處于相同的水準。當西方發生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們就錯失了這一重要的時機。這表明,誰尊重歷史規律,誰尊重人才,思想之花、文明之果才能落到這個國家,這個國家才能占領思想和文化的制高點,走在時代的前列。當前,唯有打破思想上的桎梏,才能實現人的充分發展。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創造有利于思想發展的良好氛圍,這些思想才能落地生根,才能轉化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否則的話,優秀的人才、先進的思想只能在別的國家和地區產生。
研究孫武和范蠡的異同,對研究當前戰爭大有裨益。孫武、范蠡雖處不同的國家,但是,他們不約而同地掌握了軍事斗爭的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并完善了理論知識,引領著軍事斗爭的潮流。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的形勢下,我們研究戰爭時,一方面要有緊迫感,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研究智能社會條件下戰爭規律和戰爭指導規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另一方面,要著眼全球,不但要發揚傳統兵學的精髓,更要善于借鑒、學習和吸收當前軍事強國的軍事理論,形成獨特的中國軍事理論。同時,要善于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因為這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礎,沒有強大的思想基礎,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都要大打折扣。孫武、范蠡是從當時的世界看問題,我們也應當從世界的角度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