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峰,向 煒,蒲海濤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關心的問題,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聚焦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再次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而導致城鄉全民健身發展不平衡,使得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在農村發展的進程中顯得相對滯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社會轉型必然引起社會互動模式的重要變革[1],體育作為農村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能增進農民的身心健康、減少疾病,還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在我國占據的基數達到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這一基本國情就決定了農民體育工作將成為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重點和難點,沒有中國農民的健康就沒有全民族的健康。特別是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樹立“大健康”觀念,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農民的體育生活方式作為是鄉土文明的重要體現,是農村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農民良好體育生活方式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必需所在。
湘西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為湖南的“西北門戶”,其中以苗族和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77.21%,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唯一地區。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的發展戰略,我國對西部農村的教育、文化等投入相對較少,尤其類似湘西這樣的偏遠的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嚴重缺失,體育基礎設施的滯后形成了苗族村落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特征,特別是有的村擁有籃球場和乒乓球的數量還未達到“億萬農民健身工程”的基本要求,公共體育資金財政投入資金較少,體育基礎設施滯后及體育經費匱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進程。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決策后,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3],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準確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三農”的新要求。而農村體育開展一直是軟肋,由于文化、經濟、交通等原因,體育公共服務在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嚴重滯后及公共體育服務渠道不暢等,造成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社會所能提供的體育服務相對不足的矛盾。
由于湘西屬于經濟欠發達貧困地區,農村主要經濟收入都來源于農作物,農民整體經濟渠道比較單一,收入水平每年增長幅度不明顯,絕大多數農民還在為生產和生活而奔波不息。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大多數農民都外出打工,留守村落都以中老年人為主,他們整體文化水平偏低,不知道體育鍛煉對身體的重要性,認為日常的農作完全可以充當體育活動,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其他體育活動,農民整體健身意識薄弱。
據調查,盡管絕大多數湘西苗族村落每年一般都會組織以“籃球賽”、“舞龍”、“舞獅”、“苗鼓”為主的體育活動。整體看來,村委會組織體育活動比較單一,數量少,特別適合老年人的體育活動較少,體育組織體系不夠健全,村民的日常體育活動都以自發組織或個人鍛煉為主,農民對體育活動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沒有專門的社會健身指導員給農民提供科學的健身指導。
調查顯示:湘西苗族村落農民患病的主要類型為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風濕病、支氣管炎等病,其中影響農民身心健康的第一殺手為“心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湘西屬于典型的“老、少、邊、山、庫、窮”地區,醫療條件相對較差,農民健康意識較差,生病后不輕易地第一時間到醫院治療,有以抗而過的想法,其次在飲食方面,農民長年累月喜食高鹽腌制食品和飲用自制米酒的習慣[4],經常抽自己種的旱煙,這可能是導致農民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加之山區常年濕度大及氣溫較低,農民常感冒后不及時的吃藥,很容易患上支氣管炎或風濕等疾病。
苗族村落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項目為健身跑、慢跑、棋牌、廣場舞類、武術類等活動,其中排在前五位為:健身跑和慢跑為41.8%,棋牌類為29.1%,廣場舞為22.7%,武術為9.1%,舞龍舞獅類為7.3%。農民在參與體育活動項目選擇上,往往會選擇運動強度不大又可以控制的健身走、慢跑、廣場舞等健身項目,而棋牌項目是作為年齡較大的農民的主要休閑方式之一,這些項目最為簡單和實用,不受場地和器材的限制,最為農民所接受。其次,農民參與體育活動場地看來,在自家庭院及周圍鍛煉的位居于第一,占35.5%;其次選擇在鄉村健身路徑鍛煉的為23.6%,到樹林或空地鍛煉的為20.9%,到學校場所鍛煉的為9.1%。主要原因是農村公共體育設施供給不足,體育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且布局不合理。
調查表明:苗族村落空巢農民每周參加體育活動的次數相對較少,每周活動1次的占34.5%,每周活動2-3次的占40.9%,而每周活動3次以上的僅僅只占16.4%。從農民每次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看來,總體不樂觀,體育活動時間在30分鐘以內的僅占45.5%,位居榜首,其次為1小時以內的占33.6%,只有14.5%的農民活動時間在1小時以上。從體育活動強度反映出,農民參與體育活動強度普遍較低,其中絕大多數農民認為體育活動只要微微發熱和出汗為宜,很少進行中等強度與大強度的鍛煉。據統計,苗族村落農民的體育人口僅僅只有17.5%,與中國體育人口33.90%的標準相差甚遠[5]。
動機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動力源泉,它對于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和指引作用,動機決定了行為的動因。調查顯示,苗族村落農民參與體育活動主要目的排首位的是祛病強身,占68.3%,其次為消遣娛樂,排解空巢狀態下的空虛和寂寥,占總人數的37.6%,排第三和第四的分別是提高機體能力和與人交往,分別占20.3%和15.4%。由此可見,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農民的體育生活觀念不斷得到改變,祛病強身、消遣娛樂、提高機體能力及與人交往等體育動機已經深入苗族村落農民的體育生活,并占有重要的位置。
農民體育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在苗族村落的歷史變遷中正以傳統文化為根基,不斷推陳出新,新舊文化的交融已得到錯落農民的普遍認同[6]。由于湘西地理位置的特點,至今仍保持完好的古樸民風民俗。長期以來,受楚湘文化浸潤熏染的湖南西部邊陲,苗族村民休戚與共,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民俗體育活動,逐漸形成了包括苗鼓、舞獅、武術、蘆笙舞、廣場舞、扭秧歌、拖花炮、上刀梯、武術、拔河、接龍等民俗體育活動。特別在重大節日活動,村民都會以鼓相迎,以鼓作樂,在春節前后、農歷 “四月八”、椎牛、趕秋、婚嫁、豐收喜慶、迎賓客等重大活動也顯得尤為突出,使得這片古老的村落流光溢彩,透過這一現象,湘西的民俗體育伴隨著村落農民體育生活方式的推廣與普及,它是形成農民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的催化劑,促進農村文化的和諧發展。
強化對農民體育興趣、態度、價值觀念的引導,政府通過電視、網絡、櫥窗、講座、報紙、宣傳單等媒介,大力宣傳體育的健身價值,定期組織農民開展健康知識講座,通過開展體育活動為載體,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大力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的體育健身意識和參與意識,通過各種體育活動的開展,激發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讓農民享受到體育健身的樂趣,推動農村體育健康穩定發展,讓農民逐漸養成科學體育生活方式,從而保障村落農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
各級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和支持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它作為建設新型城鎮化的一部分,地方政府要充分依托社會,通過政企合作和以精準扶貧的方式改變苗族村落農民體育生活方式的現狀,行之有效地合理運用體育彩票、公益金、體育旅游、企業贊助和個人捐款等手段,保證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開展有充足資金保障,逐漸摸索一條適合苗族村落體育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真正實現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發展。
加強地方政府職能,不斷完善農村體育活動組織建設,建立由縣(市)—鄉鎮—村落三級村民體育協會為主導力量的各種形式的村落體育組織[7],全面發展城鄉一體化,全面貫徹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體育法規及政策,它是保障農民參與體育、享受體育權利的法規制度,同時也是構筑農民體育生活方式根本保障。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部門要以發動社會力量,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提供科學指導,制定和出臺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相配套的辦法,以保障農民享有體育權利[8]。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構建和諧農村和協調城鄉發展的重大舉措,加強農村學校體育要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帶來的便利,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升農村學校的體育基礎設施,積極為苗族村民和學生營造良好的體育環境,實現農村體育資源被學生和村落農民共享的權益,避免因場地、器材受限而影響農民進行體育活動的尷尬局面,從而促進農民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其次,充分發揮農村體育教師資源,建設一支思想素質硬、綜合素質高、極具敬業精神的農村體育師資隊伍,在課余時間兼任農村體育社會指導員以及各項農村體育賽事的裁判員,指導村落農民進行科學的健身活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9]。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關注湘西苗族村落農民的體育生活方式,不僅僅是關心他們的健康問題,更是關系到一個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國家安全的全局性問題。農民的體育生活方式作為農村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內在要求,是新時代賦予黨和全國人民的重大歷史使命,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它對于消除城鄉差距,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舉足輕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