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朱小檬
(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00)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偉大的中國精神,它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不斷向前發展而努力奮斗。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精神也具有了更為深刻的內涵。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其思想尚未成熟,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
中國精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若干“中國”概念之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價值支撐。[1]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精神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隨著時代以及實踐的發展,其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并賦予其更為深刻的內涵,如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紅船精神、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時期的雷鋒精神等都是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并促使其自主的接受這種影響,從而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按照一定的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摒棄錯誤的思想觀念,接受正確的道德觀念。新時代大學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國際局勢,各國間文明相互交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面臨著更加復雜的文化氛圍,使其內涵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大學生思想體系處于發展階段,尚未成熟,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使其能夠正確辨別外來思想。
1.赤膽忠心、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3]愛國是具體的、現實的,它體現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為了祖國的繁榮和民族的未來而不懈努力和奮斗中。無數中華兒女為了祖國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運用畢生所學發展祖國地球深部探測技術,用一顆愛國之心投身到祖國的建設發展中;深入太行山、用畢生所學幫助農民致富的李保國;“寧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對他們來說,愛國主義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
2.眾志成城、同心同行的團結統一精神。
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一個國家的力量是無窮的。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歷史,各民族間團結一心、守望相助,形成了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我們戰勝了2003年非典、2008年特大洪水和汶川大地震的磨難,歷經滄桑而生生不息,飽受磨難而愈發堅強,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團結一心,守望相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面臨各種重大災難的挑戰時,全國乃至全世界中華兒女積極捐款捐物,各地官兵、醫護人員紛紛趕往前線進行支援,挽救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新時代,我們中國仍然面臨著許多的風險與挑戰,但只要中華兒女同心同力,匯聚成為戰勝困難的強大凝聚力。
3.親仁善鄰、同舟共濟的愛好和平精神
中國作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展現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新時代下,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性組織的會議,為世界的發展獻言獻策。“一帶一路”建設帶動了周邊沿線國家的經濟的發展,中國積極參與世界維和組織的行動,中國國際醫療隊多次深入到非洲等一些醫療水平較低的國家給予其醫療援助,中國的高鐵技術幫助了許多國家實現交通快捷便利,對于一些貧窮、發生困難的國家,中國始終秉承親仁善鄰、同舟共濟的愛好和平精神給予物資和技術的援助,幫助其渡過難關。中國愛好和平,并以實際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4.有勇氣、有膽量的勤勞勇敢精神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中國人強調“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中國古代就有蘇武牧羊、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象征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典故。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更是不斷發揮勤勞勇敢的精神,修建了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研究出了“雜交水稻”,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等等。中國人民無論何時都保持著勤勞勇敢的精神,使得中華民族能夠戰勝無數艱難險阻,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5.勵精圖治、發奮圖強的自強不息精神
中國人民一路走來,都具有不怕吃苦,敢于奉獻的偉大精神。抗日戰爭時期,面對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在敵人數量較大、武器先進的不利局勢下,中國人并沒有退縮和放棄,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采取了靈活多變的戰略,取得了最終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社會面臨著積貧積弱的復雜局面,面對國際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核武器威脅,毛澤東提出“原子彈一百年也要造出來”。“兩彈元勛”鄧稼先和其他原子彈建造者一起,深入大漠戈壁,沒有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很多數據都是他們一點點用筆算出來的,最終,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改革開放后,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升空,北斗衛星覆蓋面越來越廣,許多先進國防科技設備從無到有再到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
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所展現出來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其蘊含了豐富的時代特征,其核心是改革創新。首先,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須著眼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開始實施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鄧小平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中國進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大大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同時中國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逐步打開了國門,積極融入世界市場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向前發展。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面臨著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大力弘揚時代精神,把時代精神融入深化改革的各個方面,著眼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著眼于人民群眾的真實需要。其次,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須大膽進行科技創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發展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積極提出問題,大膽假設,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創新發展方式和技術手段,增強全社會積極創新的活力,加強創新型人才建設。最后,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中國社會的發展是為了人民,也必須依靠人民,加強改革創新必須著眼于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發展成果必須由人民群眾共享。只有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豐富的理論體系,其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深入和時代的變化發展不斷增添新的、更有時代價值的內容。新時代涌現出來了許許多多的新的人民榜樣,如“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等等,他們的感人事跡,他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中國精神為中國精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同時,也為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嶄新的范本。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正確導向。“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高校要善于引導大學生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去解讀當今時代和世界形勢的新發展、新變化,把馬克思主義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問題結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理論去幫助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問題。”[4]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立足于教材,深挖其中的具體內容。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自身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積極備課,重視理論課教育,并將理論課內容與具體的事例相結合,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同學們真聽、真會,使大學生真正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要重視學生對時事政治的學習。思政課教師應及時向學生傳達社會最新熱點情況,開闊學生的視野。新時代,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使得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及時向同學們傳達外界聲音,弘揚優秀中國精神,激發其愛國熱情,并引導學生正確辨別外界信息,學會明辨是非,不信謠,不傳謠。
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推進大學思政課教學成了所有老師應該關注的問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迫在眉睫。首先,高校要積極開展大學生網絡授課。“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進入網絡,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先進文化構建網絡陣地,讓先進文化在網絡中充分發揮作用,以抵制國外各種勢力的攻擊。”[2]262一方面,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應充分挖掘網絡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內容。在網絡空間,人們可以迅速從中了解到最新的國內外新聞,并和全國各地的網民對國家大事交換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眼界,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斷進行更新。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平臺的有利資源,通過一些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觀念進行傳播,這種方式采取了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其內容更加易于被大學生接受。其次,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正確的理論又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大學思政課教育不僅要傳授學生過硬的理論知識,更要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中去。新時代下許多大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為祖國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如義務助教幫助貧困地區的學生了解外面的世界、參與社區志愿者服務、為有需要的地方捐款捐物等等,這些平凡的小事不僅能夠幫助他人,同時也能夠匯聚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力量,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傳遞青年力量。
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當代青年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競爭中處于相對優勢的地位。首先,大學思政課要弘揚社會主旋律,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相符合;其次,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心同學的心理健康,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高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等都有所不同,來到大學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和學習方式的變化,一些學生面臨著一定的生活和學習壓力,給他們的心靈造成一定的傷害。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對同學們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給予其積極健康的情緒引導,使其擁有直面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最后,大學思政課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大學思政課作為一門公共政治課其教學對象來自不同的學科,其思維模式和專業水平也有所不同,思政課教師必須積極引導思政課與其所學專業相結合,使其綜合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