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鳳 彭紫鈺
(1.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25;2.湘潭鳳凰中學 湖南 湘潭 411228 )
中華傳統文化在育人方面有豐富的資源,這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遺產,其中的儒家思想,更為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鑒。
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教化作用,從一定程度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一致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是可行的。
第一,受教育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心理。自儒家思想創立以來,一直在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人們對儒家思想有著顯性或隱性的認同感。即使在今天,大多數人仍潛移默化地受儒家思想影響,這就是文化的繼承性和感染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儒家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國人,儒家文化及其思想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血液,成為中華民族的特質。所以,利用這種與生俱來的認同心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
第二,教育方法與內容選擇的多樣化。教育方法是為達到教育的效果而采取的手段與行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根本的指導原則,也有具體的方式方法。如自我教育法、激勵教育法、預防教育法、典型教育法等。儒家思想可以使我們靈活有效地運用這些方法,如利用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進行價值觀教育,使之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道德法則;利用儒學勵志名言警句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借鑒儒學人物故事,發揮榜樣模范作用,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上,除基本內容要求外,教育者在內容及具體選材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自主選擇符合教育目的的內容與素材,這就為儒家思想融入思政課提供了契機。
第三,儒家思想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儒家思想符合自身發展規律,隨著時代發展,其內容與時俱進,形成了豐富的知識體系,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與內容方面的大量資源。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可以借鑒儒家“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既有利于教育者自身成長,也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在教育內容上,既包含有形的教育資源,如古建筑、古典籍等,還包括寶貴的精神財富,如程朱理學重實踐的觀念,以及陽明心學中注重修煉內心,達到知行合一的理念。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提升學生自我修養,形成健全人格。儒家思想體系龐大,挖掘其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尋找其適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能夠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
把儒家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手段的需要,更是增強民族自信、復興中華文化的需要。
一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文化自信,需要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中就包括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需要傳承與發展的。儒家文化是現代教育寶貴的財富,是提高民族自信的良藥,更是抵御西方形形色色的文化滲透的銳利武器。創新與傳承儒家傳統文化已成為社會共識,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立足實際、敢于創新,把儒家思想精髓納入教育,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二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需要。許多高校都意識到必須將儒家思想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把儒家文化作為當今教育的內容與資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要講好思政課,把儒家文化的勵志故事、名言名句等融入課堂,增強課堂感染力,提升教育效果。
三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需要。任何學科,故步自封是得不到長足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法學門類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類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要想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需要融入新鮮的血液,獲得長足動力。應建立完善的學科體系,立足當下,關照過去與未來,尤其不能忘記傳承千年的文化之根。我國儒家思想的精髓可以為其長遠發展提供養料。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包含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忽視這些中華民族獨有的寶貴資源,將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極大損失。因此,要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必須傳承儒家教育思想。
教育活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心理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走進學生的內心,教育才能開展,教育效果才會提升。儒家思想包含豐富的教育資源,它重視心理教育,始終關注人們的內心。可以將儒家心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教育效果。
在思政教育的實踐中,心理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方法。兩者在內容與目標上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巧妙運用心理教育的方法,不僅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還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前,如果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教育,并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那么學生在學習時便會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教師講的內容欣然接受并理解。同時,教師也有機會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開展,需要豐富的心理教育資源的支持。
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在教育原則、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關系等方面,借鑒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精髓。
第一,在教育原則方面,應堅持生活化與差異化原則。“致知在格物”,儒家注重知行合一,在生活與研究中獲得知識。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走進生活,深入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找到有效教育的突破口,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內容。同時,在教育過程中應堅持平等性與互動性原則。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孔子就是教育平等性的實踐者。今日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良好的互動與交流創造條件。而差異化原則,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如不同的教育經歷、家庭環境、先天條件等,每個個體在接受教育時收到的效果不同。因此,教育者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有針對地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與計劃,使其更好地融入教育活動,提升教育效果。
第二,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上,借鑒儒家“和”“仁”等理念。如今,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受到了挑戰,在課堂上,學生玩手機現象普遍,無心聽講,而教師的灌輸式教學也得不到良好的反饋。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為貴”等思想可以看出,儒家不僅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還重視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建立。因此,應致力于構建仁愛親人、孝親尊師、誠信交友、和睦鄰里的和諧人際關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教育者應該用自身榜樣的力量感染與影響學生,兩者應保持“和”的平衡,進而用“仁愛”的理念感化、教育學生,從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總之,唯有在真誠和睦的基礎上來處理兩者間關系,教育才能夠順利進行。
第三,在教育內容方面,通過儒家豐富的心理教育資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構。在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中,盡管世界觀教育、道德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觀教育一應俱全,但卻浮于形式,幾乎沒有滲透到教學實踐中去。因此,要借鑒古代儒家思想的豐富資源,如《孟子?告天下》中的心理挫折教育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可塑性,使其具備應對困難局面的能力與素質,不輕言放棄,然后增益其所不能。人格的完善,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儒家強調修心與內省,應要求學生重仁義、講忠恕、重自省,力求培養健全完善的人格。因此,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能夠加強自我教育和管理的環境,努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感受人格教育的實質,在環境的不斷熏陶中完善自身人格。
第四,在教育方法方面,尋找儒家心理教育思想中的“詩性”因素。方法恰當,即便再復雜的教育內容也能夠為學生接受并認同;方法選擇失誤,即便再簡單的教育內容也很難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如今,學界與教育界對唯理性過度推崇,事實上,教育方法中除了理性因素外,還有諸多非理性因素可為我們所用,如情感、興趣、態度等,亦可將其稱之為詩性因素。詩性資源也可以從儒家思想中尋找,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舉一反三”等教育方法。應認真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量身打造教育方法;對學生要有耐心與同理心,在教學中善于把握時機,調動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如比喻啟發、設問啟發等,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與順利改進提供良好的資源,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應有效借鑒與傳承儒家思想中的優秀教育思想,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