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怡
(上海杉達學院嘉善光彪學院,浙江 嘉善 314100)
近年來,互聯網與移動終端的飛速發展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影響著每一名普通群眾。據統計,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國每周使用互聯網60分鐘以上的公民數量高達9億以上,而在這9億網民中,20歲到30歲的青年網民占據到各年齡段比例最多,約合1.8億,這部分青年網民多為出生在2000年前后、生長在互聯網大環境下的大學生群體[1]。
互聯網推動了社會各行業的現代化變革,通過大量信息平臺化處理為社會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但與此同時,也有犯罪分子將互聯網視為法外之地,以互聯網轉型為犯罪契機開展違法犯罪行為,其中,以大學生網民為目標的網絡違法犯罪事件頻頻發生[2]。大學生網民能夠更快接受新鮮互聯網事物、熱衷于探索新的互聯網生活模式,但同時社會生活經歷較少,更易受到網絡違法犯罪的侵害,“校園貸”就是針對大學生網民的典型網絡違法犯罪行為[3]。下文將探討“校園貸”違法犯罪的具體模式,并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大學生的網絡金融貸款風險防范對策。
所謂的“校園貸”,本質上是面向大學生開展的非法金融貸款業務,但是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作為逃避監管的偽裝,誘導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進行超前消費,以新型金融的名義實行金融詐騙,更與社會黑惡勢力沆瀣一氣,對社會經驗薄弱的大學生開展暴力催收等不法行為[4]。除了“校園貸”以外,還有“套路貸”“租房貸”“培訓貸”“裸貸”等多種衍生形式,其違法犯罪行為內部邏輯相似,而“裸貸”中還涉及更為復雜、影響更加惡劣的傳播淫穢物品罪、強奸罪等等。
從現有的公安機關“校園貸”辦案情況來看,“校園貸”的受害大學生們往往會由于超前消費或者急用錢的誘惑落入犯罪分子手中,受害人由于無法按期歸還高額本息,不得不再次通過互聯網平臺開通新的借貸業務,犯罪嫌疑人以電腦網址、手機app為載體與受害人簽署違法協議,并伙同黑惡等不良勢力通過暴力、威脅等形式催收欠款,最終導致大學生產生極端行為,輕則影響社會治安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重則導致大學生出現搶劫、自殺等危險行為。
從法律角度而言,“校園貸”與“高利貸”違法犯罪模式類似,受害群體更加明確化,根據犯罪情節不同涉及《刑法》中的詐騙罪、非法拘禁罪、故意傷害罪、傳播淫穢物品罪等,同時也有可能觸犯《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等相關法律。當前,鑒于“校園貸”引發的社會問題,我國教育部與銀保監會已經在2016年共同發布了關于大學生不良網絡貸款的相關通知,此后大學生由于“校園貸”而導致的跳樓、溺水等社會問題再次出現,教育部在2017年進一步要求互聯網企業取締“校園貸”,任何不具備資質的媒介都不能向大學生放貸,在2020年“兩會”上,代表們也紛紛針對層出不窮的“校園貸”現象建言獻策。
通過上文分析不難發現,“校園貸”是一種針對大學生的、社會影響惡劣的金融詐騙行為,涉嫌違反我國《刑法》等法律,從社會監管角度,我國教育部及金融監管單位已經發布一系列通知及規定,從學生自身角度,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開展“校園貸”風險防范工作。
根據我國《民法》規定,18周歲以上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目前在校大學生絕大部分年齡在18周歲以上,作為成年人應當做好個人的信譽管理。針對“校園貸”問題,大學生在實踐中應重視個人信譽累積,中國素有重視信用與個人品質的傳統,“人無信不立”就是說一個成年人沒有良好信譽是很難立足于社會生活,發展到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同樣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因此,作為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應當從點滴之處做好信譽管理。不僅如此,在數據庫相關技術的支持下,我國人民銀行推行征信系統,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的信用都已實現全國聯網查詢,實現信譽財富的累積,將金融貸款等行為變為可量化、可查詢的信用數據,因此大學生應提升個人信譽意識,從信譽管理角度遠離“校園貸”。
在法治社會背景下,每一名公民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法律,但是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這與平時法律知識學習不足與法律經驗不足兩方面因素有關。樹立大學生法律觀念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強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以通識性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等課程為核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并通過課程案例研討等形式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提升對于法律的運用能力,加強法律實用性學習;另一方面,提升實際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通過參與法律講堂、關注法律公眾號等形式了解大學生常見的法律問題,并合理利用法條分析具體的案例,掌握基本的法律素養,能夠在知法、懂法的基礎上積極用法律的手段捍衛自身合法權益,面對“校園貸”等違反法律的現象時能夠理性評估風險,提高對網絡金融違法犯罪手段的甄別能力。
量入為出同樣是我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智慧之道,然而隨著社會改革創新步伐加快,互聯網會以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消費欲望,獨立管理資金經驗較為匱乏的大學生很容易就落入了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的陷阱,給了“校園貸”犯罪分子可乘之機。首先,大學生應當樹立理性的消費觀,日常在消費范圍內購買生活學習必需品,對于單價過高的商品應當量入為出,做好與父母、教師的溝通工作,尤其應當理性購買奢侈品,杜絕盲目攀比的現象;其次,大學生應當具有防風險消費的意識,面對網絡上林林總總的貸款廣告誘惑具有一定抵抗力,在網絡結賬等階段一旦受到網絡貸款的誘導能夠謹慎開通,防止由于沖動消費不慎落入“校園貸”深淵當中;最后,做好個人收支管理工作,利用電子記賬本、手工記賬本等形式做好個人資產管理,有效平衡學費、生活費等費用的支出,避免落入前期過度消費,學期末缺錢開展“校園貸”的惡性循環當中。
金融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部分成年人及其家庭投資理財的方式之一,但是大學生往往金融知識儲備有限,在沒有互聯網媒介的時候很少接觸金融產品,金融基礎素養有待提升。因此,作為大學生應當提升自身的金融素養,在日常消費場景中有意識地了解金融知識,并主動學習網絡金融安全等課程,除此以外,也可以通過網絡資訊平臺、校園刊物等媒介了解到校園金融風險防范對策,如果本校有金融相關的學生社團可以通過社團活動了解更多金融常識,提升自身的金融素養是防范“校園貸”的重要策略之一。如果是家庭有實際經濟困難的情況,應當積極與輔導員溝通,通過申請各類獎助學金、國家教育貸款等正規渠道獲取學費與生活費,關于金融經濟的問題與家長、學校進行溝通,避免用互聯網搜索推廣的形式解決自身的金融問題,如果有與金融具體業務相關的疑問也建議直接前往銀行柜臺咨詢銀行負責人,在金融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完成各項業務,切實降低“校園貸”發生的可能性。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我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期,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生活,同時也面臨著以“校園貸”為代表的諸多互聯網詐騙風險。在明確“校園貸”違法犯罪模式的基礎上,應當從信譽管理、法制觀念、消費原則與金融素養等方面入手,客觀理性地認識到“校園貸”風險,多管齊下地防范非法互聯網平臺金融貸款風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