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斌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臨滄 677000)
對于高校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來說,法治教育不容忽略。法治教育非常關鍵,與學生發展和學校的教育教學體制改革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系。高等教育需要著眼于課程安排的具體情況,積極調整宏觀的格局,明確目前法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從目前來看,法治教育的空間不足,學校需要以法治理念、法治平臺、法治內容和形式的分析為依據,更好地豐富法治教育教學的形式,保障這一教育教學板塊能夠發揮相應的作用。目前,許多高校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以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基礎課程為依據,保障學生在學習公共必修課的過程中主動接受法治教育及引導。該課程的教材比較陳舊,大部分直接以簡單的內容框架改革為主,通過這種形式來重新定位課程。法治思維、法律精神以及法律文化的培育是重點,學生還需要主動學習與之相關的法律條文。學校需要嚴格按照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要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信仰,以此來更好地體現高校法治教育的正確方向和重要作用。[1]
法治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難在短期內取得明顯的成效。學校需要以知識教育為基礎以及前提,深入剖析不同的法治概念,確保學生能夠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以及理解,主動了解法治的基本內涵,對法治思想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教師需要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有效對比,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法治觀念和法治實踐的相關要求,通過簡單知識的有效梳理來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凸顯教育教學的針對性。但是從目前來看,學校的課時安排比較有限,因此,教師需要以知識教育為依據,確保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通過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分析以及研究來更好地抓住法治教育的重點以及難點,在進一步簡化以及精心篩選的過程中充分凸顯知識教育的特征。教師需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盡量避免法制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通過對教育教學體系里的靈活安排來實現法律知識的全面傳授,構建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促進知識教育的有效落實。教師還需要嚴格圍繞法律精神、法治理念來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目標,維護法律的權威,促進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實。
法律知識體系的構建最為重要,對教師的基本功是一個較大的考驗,教師需要做出取舍。積極融入知識教育和法治教育,明確這兩大教育板塊的實質作用及優勢,確保學生能夠始終堅持正確的法治觀念和法律觀念。在此前提下,教師還需要注重微觀要素的分析,了解觀念教育的現實問題,深入分析知識教育和法治觀念教育之間的相同之處和區別。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下更好地體現觀念教育的重要價值,真正實現法治教育和知識教育之間的有效融合。隨著課程改革體系的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積累越來越豐富,教師需要根據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情況積極實現法治教育,促進外部教育環境之間的有效融合。其中知識教育和觀念教育相結合的法制教育模式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知,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體現法治建設工作的客觀性、針對性以及理性化,學生也能夠樹立正確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
學校需要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分析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在不斷調整以及改革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對于法治教育來說,教師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以塑造學生完善獨立的人格為依據,找準法治教育的切入點以及突破口,更好地培育學生良好的法治信仰。法律是一種他律,只有真正保障學生尊重法律、認可法律才能夠促進法治教育的有效落實。在此前提下,教師還需要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確保學生能夠從內心的意識到法治教育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進而主動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并且明確個人的學習目標。高校法治教育的系統性比較明顯,其中教育教學目標的設置最為關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確保學生對不同的法律制度進行主動思考和分析。學會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主動地改善個人的生活。
另外,法律還要求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主動按照法律的規則行事,學會將這些規則內化于心,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獨立人格也得以形成。高校需要以獨立人格為切入點,關注學生在法制學習中的真實情況,將他律和自律融為一體,將個人的人格素養融入法治教育體系中。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自主自覺地遵守法律,主動承擔自身的責任。獨立人格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學生個人以及教師都是一個較大的挑戰及考驗、教師需要主動學習心理學,充分利用倫理方法來指導學生,鼓勵學生,確保學生行為的正確性、穩定性。
綜合上文的簡單論述和分析不難發現,高校法治教育的內容比較復雜,其中學生法治觀的分析以及研究是基礎。這一點有助于教師找準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向,在此前提下,教師需要主動地滲透法治信仰培育工作,保障大學生能夠堅持正確的基本思想,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水平。[2]
在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國的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高校的法律教育也比較健全。許多學生主動利用不同的法律基礎知識學習途徑提升個人的法律意識和素養,積極了解我國的法律動態。因此,許多學生的法治觀比較完善。學校只需要給予學生更多方向上的肯定以及鼓勵,確保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實。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是非判斷能力較為有限,因此有的學生感受觀念比較模糊和淡薄,出現了許多的偏差行為。有的學生甚至違反了我國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還有的學生的法律意識比較消極以及被動,沒有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3]
針對上文中所存在的各類不足,高校教師需要主動調整教育教學的思路,抓住新時代背景下法治教育的重要要求,始終堅持法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導向。首先,教師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形式,落實法治信仰教育教學引導環節。著眼于法律制度的完善構建要求,明確法治國家的發展條件,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法律的認知以及理解。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地尊重法律,信任法律。其次,教師需要以學生理性精神的培育為重要依托,關注學生法治思想共識形成的全過程。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融為一體,不斷豐富課堂教育的內容以及形式,確保學生能夠實現理論學習的有效突破。很多學生躍躍欲試,能動性高漲,能夠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由內而外的學習興趣。教師只需要結合學生在法治教育中所存在的薄弱之處,給予學生更多的方向指引,鼓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堅持正確的人生三觀。一方面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主動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結合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以及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政治關系以及文化傳統對國家法治教育的影響非常直接。高校須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法治教育導向,明確學生法治信仰的相關要求,將理論分析與實踐研究融為一體,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給予學生更多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對法治理論內涵的分析以及研究來積極展現法治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客觀分析和明辨法治實踐中所存在的各類問題和困境。這一點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以及學校法治教育改革工作都有非常關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