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冬雪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指是由青少年這一群體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在我國,青少年指的是未滿18歲的公民,但是并不代表未滿18歲就不用負法律責任。在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年齡滿14周歲,犯故意殺人、故意傷人致人死亡、強奸、販賣毒品等罪,就需要負刑事責任,而年滿16周歲,就已經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我國公民滿14周歲且不足25周歲的都屬于青少年犯罪。
1.青少年犯罪率逐漸上升
近幾年,我國青少年犯罪率逐漸提升,青少年犯罪年齡趨向低齡化,青少年犯罪的總數也在隨之提升?,F在青少年犯罪的數量在我國整體犯罪的數量中,已經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需要有關部門嚴格重視,需要進行一系列的防范手段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1]。
2.青少年犯罪的突發性
由于青少年的心智還不夠成熟,面對誘惑沒有判斷力,容易誤入歧途。同時,由于青少年法律意識淡薄,做事情不計后果,再加上年少氣旺,做事情不受控制,隨情緒行動,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的叛逆期,多數與家長溝通不暢,不聽家長的誡告,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教唆,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喜歡刺激,對朋友選擇不慎,喜歡盲目跟風,面對煙、酒、毒品、色情時不懂得拒絕,容易陷入而無法自拔,嚴重導致實施犯罪行為。
3.青少年犯罪低齡化
由于我國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嬌生慣養,很多青少年形成了比較偏激的個性。目前,青少年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他們過早的開始接觸網絡環境,網絡環境中充斥著各類不良的文化,青少年容易受不良文化的感染。由于監管不力,很多游戲、網吧、KTV都不限制未成年人進入,導致許多未成年人都過早接觸到了暴力游戲、色情電影、犯罪視頻等,容易在他們年幼的心靈中留下烙印?,F在的青少年都比較早熟,身材也比以往的青少年要強壯很多,能夠達到和成年人一樣的行動能力。據統計,在我國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大多數都以初中、高中校園暴力為主,多是一些14-18歲的青少年,青少年犯罪低齡化特點十分明顯。
青少年犯罪指的是年滿14周歲,未滿25周歲的年輕群體的犯罪行為。青少年年輕、有活力、有激情,同時心智不成熟、好斗、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抵抗誘惑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受不良文化環境的影響,部分青少年都喜歡炫耀、攀比,做事沖動不顧后果。許多青少年由于在家中被長輩溺愛,對待學業不認真,自理能力差,性格偏激,心理扭曲,一旦心理出現問題,容易走入誤區被錯誤引導,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原生家庭發生變故容易導致一個孩子性格的變化?,F在很多家庭對于孩子存在兩種教育方式:一種是無原則的溺愛和嬌慣;一種以暴制暴式的棍棒教育,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是不合理的。首先過于溺愛會導致孩子性格任性,認為只要自己提出要求,父母長輩就會無條件滿足,一旦不滿足就會對父母長輩極為不尊重,更有甚者打罵父母長輩;棍棒式教育家長對孩子不會采取溝通和交流,動輒打罵,導致孩子生活在陰影中,有的極力反抗,也會導致父母子女關系惡化,影響青少年的處事行為,導致其變得粗暴,在學校也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家庭環境對于青少年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青少年犯罪我們都能夠從原生家庭環境中找到根源。因此,為了青少年人能夠有一個更好地成長、教育環境,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2]。
目前,青少年的成長,除了家庭的教育之外,與學校的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學校要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青少年過早的進入社會。
首先,學校要對青少年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不能只看分數,而對學生進行分級教育。學習好的同學,也不能一味地只知道教育他們學習,也要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教育,避免發生高才生犯罪事件。其次,對犯錯誤的學生,盡可能地以批評教育為主,不可以進行體罰和口頭上的侮辱,要保護未成年人的自尊心,防止學生產生抵觸心理、負面情緒,從而自暴自棄。再次,學校要進行法制教育,要經常請所在城市的司法從業人員到校園進行講課,普及法律知識,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讓未成年人知法、懂法、守法。同時,也要教會未成年人如何保護好自己,在遇到危險時如何自救,在遇到校園暴力時,如何合理及時地處理,讓未成年人從根本上避開犯罪行為。
現在的青少年受到社會影響過多,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容易受到影響[3]。現在許多的游戲中未對未成年人進行限制,其中包含了過多的血腥、暴力、色情場面,嚴重地影響了未成年人的成長,容易引起犯罪。暴力場面和色情場面,則容易導致未成年人發生傷害、強奸等暴力行為。而且,許多游戲廳、KTV,網吧這種魚龍混雜的地方,在禁止未成年人的進入方面的工作還不到位,容易讓未成年人沾染上抽煙、喝酒的惡習,甚至會沾染上毒品,而毀掉自己的一生。
法律是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基石,我國有關部門要強化立法,逐步完善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關于青少年犯罪的各類條款,要重視對于青少年的普法教育,采取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理念,強化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工作,通過法律教育加強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給青少年改過自新的機會,重返社會。并且根據青少年犯罪的相關特點,實施相應的對策來保護青少年的權益。
通過對青少年犯罪的調查,發現有近40%的青少年罪犯背后都是離異家庭或留守家庭,預防青少年犯罪,根本上還要從家庭教育和青少年自身入手,這就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合理開展。家庭教育對于一個青少年而言是很重要的,家庭要在知識、道德、法律等方面教育青少年,養成一個好的人生觀。同時,家庭不和諧也是導致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之一。家長要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與子女多溝通,采取鼓勵教育、批評教育相結合的形式,家庭各成員要以身作則,給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從根本上預防青少年犯罪,降低青少年犯罪的概率。
學校是除家庭之外,青少年成長、學習的重要場所,學校不僅要強化科學文化教育,還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日常學習中,要加強法制教育,通過多種途徑來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例如開展法律講座、播放普法紀錄片等等。要注意加強青少年的心理輔導,發現問題及時溝通。最后,學校要與學生家庭保持聯系,發現并解決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問題。
社會對青少年犯罪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社會上一切不健康的因素都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因此,首先要加強對社會的管控,社會風氣更好,青少年犯罪率便會降低。社會要注意對青少年的合理引導,有關部門要注意對青少年能夠接收到的信息的控制,并且清除學校附近的不良環境,讓學生遠離社會上存在的不良風氣。保護青少年,就是保護國家的未來,要讓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為了預防青少年犯罪,要從青少年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來引導青少年走向正確的道路,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教育保護體系,讓青少年遠離社會不良風氣。根據青少年不同的特點,學校、家庭共同努力,正確引導青少年,社會團體和組織也要增強對青少年的保護與監督,為青少年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