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王 力
2017年國家開始倡導“工匠精神”,將工程實踐教育模式加入到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目前高職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高職教育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要不斷融入新的教學模式,加強集團化辦學和工程實踐模式教學,實現人才共育、課程共建。為了培養高技能型人才,青年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教學能力,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院校的發展水平。本文以我校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青年教師為例,分析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升的對策與建議。
我校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的青年教師群體大概分為以下4種類型。
(1)留校學生作為實踐教學教師。這類教師參加工作后,能夠很快適應學校的各種環境,他們在原來教師的帶領下可很快適應本校的教學工作,但理論知識較差,很難勝任理論教學。
(2)企業引進的青年教師。這類教師受到企業環境的影響,對學校相關制度的約束不太適應,也存在理論知識較差,很難勝任理論教學。
(3)校外引進剛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高職院校為了今后的發展,必須引進大量的學術性人才,為學校的科研發展做儲備,這類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操作匱乏,不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4)從海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這類教師有很強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但需要適當指導以適應國內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及規章制度。
由此可見,不同學習背景的青年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存在明顯差異。
以甘肅省汽車行業職教集團為依托,在集團化辦學背景下,學校的發展不僅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也能實現校企間、校校間的學習交流,從而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使學校師資隊伍的總體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形成傳、幫、帶的形式,青年教師在老教師的幫助下快速成長,青年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呈現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態勢。因此大部分青年教師對集團核心校和所在學校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對集團化辦學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在專業認識、教學理念上的不斷融合,使集團辦學效果顯著提升。
集團化辦學使青年教師形成學習共同體,有利于營造青年教師在教學方面進行研討的氛圍,促進青年教師共同進步。在青年教師職業發展方面,集團化辦學能夠為青年教師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有利于青年教師在校企間交流學習,青年教師既可以學習企業員工在實踐方面的長處,可以學習兄弟院校教師的教學長處。
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加強管理,實現資源共享、教學實訓基地統一調配、集中培訓青年教師,最終使集團的資源得到最大利用。集團為青年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提升做頂層設計時,既要考慮青年教師的理論知識能力,也要考慮實踐操作能力。可以借鑒集團內企業或學校的考核機制,建立合理、科學的考核積分制度,也可考慮將青年教師進企業實踐和學校互派交流學習的頻次和成果納入績效考核。建立“大師工作室”“魯班坊”“工作坊”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指導與監督。建立各種交流平臺,方便青年教師交流學習。根據青年教師的專業認知、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情況,對每位青年教師提出確切的指導建議和培訓計劃,促使青年教師“同質化共進、異質化成長”。青年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素養,才能實現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
集團化辦學可以實現校校間、校企間教學資源的統一與融合,還可促進青年教師師資隊伍的深度融合。因此,為了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需要樹立共同愿景,實現青年教師在相互尊重和相互融合中共同發展,培養青年教師對集團化辦學的認同感,實現青年教師“在同行中共進,在共享中共贏”。需要強化集團內校校間、校企間的一體化概念,培養愿意為集團化辦學服務的“集團人”意識。
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集團要選擇學校的優秀教師和企業的技術骨干指導青年教師,營造青年教師積極學習的良好氛圍和機制。優秀指導教師不僅要向青年教師傳授教學經驗,還要改善青年教師的教學行為。“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在做中學,才是真正的學”,因此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是提升青年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主要途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歷練,才能盡快成長為骨干教師。
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是集團化辦學模式下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切實培養好青年教師,促進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一支師德水平優良、業務素質過硬、發展勢頭強勁的師資隊伍,才能滿足學校發展和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