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71)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輝煌的歷史文明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的“勞動”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而是一種奮斗的熱情和創新的潛能,是既有智慧又有勇氣的一種創造精神。新時代的大學生,充滿活力,敢想敢做,是創新發展的助推劑,但勞動意識普遍淡薄,只注重眼前的光鮮亮麗或一刻的成功,忽視了成功背后辛勤的勞動。因此,高校大學生勞動意識培育迫在眉睫。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勞動意識培育的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當下,對高校大學生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必須把勞動意識的培育作為整個教育過程的基礎和支撐,使其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相互滲透、一同發展,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使其真正熱愛勞動、尊重勞動。
無論是人的發展還是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勞動,培養勞動意識可以幫助大學生明確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新時代的大學生由于沒有經歷過艱難困苦的年代,相對優越的生長環境導致他們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勞動意識就是培育大學生自立自強、自尊自信的優秀品格,激發他們對勞動的熱愛,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扎實勤懇,在勞動中不斷突破自己、發展自己。需要讓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明白的是,勞動是創造財富的基本途徑,是推進社會生產力不斷前進的主要動力。要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增強體質,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還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堅力量[1]。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勞動意識的培育,讓其成為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和理想信念。大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還能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認真踏實、精益求精,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懈奮斗。
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大多出生在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環境中,社會環境也相對優越,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導致他們從生下來便接受著兩代人的關心和愛護,很少經歷困苦磨難,對于勞動的意義和價值認識頗淺,勞動意識淡薄,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注重享樂,鋪張浪費,這些現象十分嚴重。面對困難手足無措,遇到問題不知道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新時代大學生身上難以尋覓。有很多大學生,在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到了學校也不愿主動承擔勞動責任,甚至連衣服都懶得洗,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學生如果連自己的生活小事都不肯去做,那將來走進社會就會舉步維艱。新時代大學生中還普遍存在一種現象——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總是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如一夜暴富、一舉成名等,平時學習不努力,考試抱佛腳,這樣的大學生將來也很難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逐漸功利化,越來越多的學生為了追求功利不擇手段,好高騖遠、急于求成,缺乏對于自身發展目標的制定和實施。當前有一部分大學生,不肯鉆研,渴望不勞而獲,把賺錢作為勞動唯一的目的;沒有利益的驅使,就不肯勞動。在他們的意識里,沒有金錢酬勞的勞動是被動的,是不值得去做的。所以有這種思想,就是因為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正在被淡化[2]。大學生選擇職業時,大都將薪資待遇作為第一標準,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為了豐厚的回報而放棄自己所學的專業,丟掉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奮斗的目標,這不僅造成人才浪費,也會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陷入惡性循環。以前大學生的擇業標準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現在是唯利是圖。功利化的發展方向是一個危險信號,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新時代大學生畢業后頻繁更換工作、不知道如何選擇職業,這主要是由于他們眼高手低,急功近利,沒有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面對有難度的科研工作,他們不肯鉆研;面對自主創業,他們缺乏熱情和勇氣;面對基層職業,他們覺得不夠體面。這說明,他們完全忽視了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只考慮自己可以拿到什么樣的回報,不去想自己能夠創造什么。另外,大學生整體素質與市場實際需要的人才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凡事只求“差不多”,嚴重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這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培育高校大學生勞動意識真的迫在眉睫,否則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勞動意識培育,社會力量是最主要的環境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應當夯實大學生勞動意識培育的理論基礎,讓學生從理論層面意識到勞動是光榮的,懶惰是可恥的,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可以從樹立平等、快樂、創新的勞動意識等方面入手[3]。所謂平等的勞動意識指的是認清社會分工的本質,讓勞動差別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即勞動分工雖不同,但卻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所謂快樂的勞動意識指的是在勞動中獲得一種成就感,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一定的財富和價值,讓自己在勞動中獲得極大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所謂創新的勞動意識指的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勞動技術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因此勞動者需要不斷提升自我,用創新的精神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
其次,要為大學生樹立榜樣,充分發揮榜樣的帶頭示范作用。通過對身邊先進事跡和先進人物的挖掘,讓學生對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在最大限度上激發他們的勞動動力。從細微處著手,通過平凡的小事和小人物來展現勞動者在工作崗位上創造出的輝煌,讓大學生積極向其靠攏,深入挖掘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加強學生對“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的認知,讓他們對這些精神保有一顆敬畏之心,以此來激勵他們拼搏奮進,將這些勞動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最后,積極營造一個崇尚勞動、勇于創新的社會勞動氛圍。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大多思想很單純,容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為其積極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勞動氛圍,使其在氛圍的熏陶感染下,加強勞動意識,增強勞動信念感。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倡導,需要不斷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熱情,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融入社會發展的每個環節和領域,使之形成推動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力量。
學校是學生每天學習生活的地方,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中華文明能夠歷經幾千年生生不息,其根本就在于對學校教育的重視。首先,需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強化大學生的勞動意識,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踏實勤奮的勞動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國家和民族培育出更多優秀人才。必須意識到的是,勞動對人類而言始終是基本活動方式之一,是獲取一切財富的基礎。大學生勞動意識培育對于高校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實現學校“雙一流”建設。其次,充分發揮教師的帶頭作用。教師對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加強自身修養,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都能起到重要的帶頭作用。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接受度,賦予課程更高的趣味性和生活化,用自身創新勞動去影響學生形成并加強勞動意識[4]。雖然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崗位和不同的職責,但其辛勤勞動和敢于突破創新的精神是相同的,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創造著巨大的價值。因此,教師要以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激勵學生,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最后,從實際出發積極主動進行改革。大學生勞動意識的培育與時俱進,以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主,積極創新,勇于變革。加強校企合作,用聯動的方式促進知行合一,努力培養出一批既埋頭苦干又堅持創新的優秀人才。另外,高校的教育當以國家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指導,準確把握國家的實際需求及國內外的教育現狀,符合學生身心發展。
大學生勞動意識的培育與其家庭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需對家庭提出新要求。首先,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培養勞動意識。一個家庭的教育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成長,家長的言談舉止在孩子形成正確思想意識的過程中發揮著尤為關鍵的作用。如果家長以身作則,熱愛勞動,那么孩子在這種精神品質的耳濡目染中也能夠形成勞動意識。愛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本能,但愛孩子不是幫他做所有他不愿意做的事,而是要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減少孩子對家長的依賴,要向他們傳遞勞動光榮、不勞而獲最可恥的觀念。其次,重視良好家風的創造,好的家風是家庭和諧的重要保證,對于塑造家庭成員的優秀人格發揮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家風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刻且持久的;孩子的道德品質及言談舉止又可以反映一個家的家風[5]。對家庭成員而言,家風是一種精神的歸屬。因此,家長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發揮示范作用,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既要腳踏實地、艱苦奮斗,還要勇敢地打破常規,實現創新和突破,將家風發揚光大,為社會、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大學生勞動意識培育過程中,大學生自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大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應用,激發其自覺主動性,從而培育其勞動意識。首先,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可以說,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對社會力量、學校力量及家庭力量教育的內化過程[6],只有加強這個內化作用,才能讓教育目的更好地實現。培育大學生勞動意識,加強自我教育是尤為關鍵的,在自我教育的內化下釋放青春的熱情,彰顯勞動的價值。其次,鼓勵大學生積極就業,自主創業,在勞動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實現自我價值。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需要明確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并注重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消除勞動功利化,對每一種勞動都有正確、客觀的認識,明確勞動的目的在于個人的全面發展及社會的進步。相比于就業,創業是更積極的就業。新時代的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等特點,是推動創新創業的強勁力量,但也不要盲目創業,創業不是一種潮流,也不是一種時尚,而是集專業知識、科學技術及資金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行為,需要審時度勢,對風險及應對策略進行全面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