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美育”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堅持“立德樹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總書記的講話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為大學美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進入新世紀以來,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已成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在國務院、教育部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協調推進下,以提升大學生藝術素養為目的的公共藝術教育機構在各類高校中紛紛成立。
在此背景下,中西藝術資源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課程轉化成為開展大學美育工作的一個關鍵所在,其中書法美育效果的提升尤為艱難,這是因為:一方面在中國文化中,書法自身承擔了“文字符號”(實用)與“藝術符號”(審美)的雙重功能,而藝術功能往往通過應用功能存在和普及,伴隨互聯網時代的深入,書法的應用功能已大量被計算機所代替,當代大學生對于書法的理解和廣泛接受存在著若干障礙;另一方面,受西方現代藝術“標新立異”反傳統思潮的影響,當代書壇中出現了“廢棄章法”“追求怪誕”的創作趨勢,使書法本身的藝術傳統與審美法則受到巨大挑戰。對此,一批對中國文化、中國書法有高度自覺的藝術家、教育家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書法美育工作中。其中書法家岳峰近年來以“公誠勤樸:大學的初心與使命”為中心的書法藝術創作,值得我們關注。作為從古都西安走出的書法家,岳峰的藝術實踐秉承了周秦漢唐歷史文脈的精神訴求,始終恪守中國書法“象物”、“比德”、“游心”、“適意”、“篤志”、“弘美”、“載道”的文化傳統。2018年在陜西省委組織部“千人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岳峰成為西北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的專任教師,身份的轉變促使他進一步對書法美育及文化素質教育本質進行思考。經過近一年的探索,結合西北大學百年辦學的歷史經驗,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將“公誠勤樸”的校訓作為新作主題,創作了一百五十余幅書法作品,旨在通過書法美育探尋大學教育的初心與使命。
縱觀這些作品,主要呈現出“承文載道”、“弘美篤志”、“明德修身”三大特點:
“承文載道” 岳峰指出,由于傳統士人受儒法、釋道思想熏育,形成了“入世”與“出世”的雙重文化性格,決定了書法創作包含公、私兩個面向。其中,“私”的層面側重于“寄情”的功能,多以時境變遷中書者個人心體狀態的迸發為特點;“公”的層面則注重于“傳道”的功能,即借由書法藝術,傳承經典文化。依此來看,書法美育的首要任務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西北大學百年辦學的教育歷程,他將“公”、“誠”、“勤”、“樸”的校訓作為本次創作的主題,并強調該校訓“集中體現著對于中華傳統核心價值理念的傳承與守護,也正是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精神的凝結與縮影”。岳峰通過巡檢經史子集等經典文獻,摘引出以老子、管子、孔子、孟子、荀子、賈誼、李翱、韓愈、王安石、周敦頤、朱熹等先賢的教育名言,進一步弘揚了承文載道的中華美育精神。“弘美篤志” 書法之美的形成包含內外兩個方面,內在方面體現在文化積淀、思想品味、社會閱歷、胸襟性格,外在則體現在筆力、氣韻、形體、篇章、墨色、介質、幅式諸多方面,并非只是由外在表現所決定,而是具象與抽象、思想與藝術的高度統一體與結合體,是誠于內而形于外的產物,是美善合一、文質并舉的升華。岳峰始終恪守這一傳統法則,對新進興起的追求感官表現、呈現出“美術構圖化”傾向的書法創作保持警戒。他強調傳承經典是書法美育的內在本質,因此在“公誠勤樸”作品系列的創構中凸顯了書法“立美”、“弘美”的文化傳統,其作品結字典雅、氣韻鮮活、格調正大,力圖將書體之美(楷行草隸篆)、展陳之美(榜書、楹聯、屏條、扇面、手絹、冊頁、立軸、中堂等)、文義之美(公誠勤樸)三者有機融合,使之與西北大學博物館館藏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格局,由此來培養中和位育的文化精神。“明德修身” 岳峰認為美育的本質是通過藝術的觀賞、體驗、感悟,來培植和喚醒人的真善美心性的一種道德情操的教育。因此,書法美育的目的正是先儒所提倡的“游于藝”、“明明德”,即通過沉浸式、體驗式、參與式的書法鑒賞、書法學習,實現明德修身的教育目標。在此套作品中,他通過各種書體重溫先賢的教育格言,旨在用書法的美感點亮求學者的心靈。通過美感來把握“公誠勤樸”的修身目標,即:“公”正而不偏私、熱心服務于社會的人;“誠”信而不盲從、執著追求真理的人;“勤”奮敬業、恪盡職守的人;“樸”質務實、樂于創造奉獻的人。
“公誠勤樸:大學的初心和使命”作品系列,通過守護經典、傳承經典,實現了核心價值理念與立德樹人思想的有機統一;通過精彩紛呈的藝術作品促進了美感教育與歷史文化教育的融匯;實現了大學課堂、博物館、藝術展的有機結合,為大學書法美育的發展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