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威廉·雷迪如何解讀情感的歷史變化及其意義

2021-11-25 17:20:31孫一萍
安徽史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理論情感研究

孫一萍

(山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歷史學大多關注政治、社會、文化、心理等因素,很少研究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情感,主要原因是情感一直被歸類為非理性因素,因而無法成為歷史學的研究對象。自20世紀40年代起,法國歷史學家呂西安·費弗爾(Lucien Febvre)公開倡導研究情感的作用以來,這一看法逐漸被打破。(1)Lucien Febvre,“La sensibilité et l’histoire :Comment reconstituer la vie affective d’autrefois ?”,Annales d’Histoire Sociale,T.3,No.1-2(Janvier-Juin 1941),pp.5-20.特別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專門的情感史論著相繼問世,情感史研究機構與刊物開始出現,以情感史為主題的世界性學術研討會相繼召開。與此同時,一批以情感史研究聞名的史家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論與方法,并受到學界持續關注。美國杜克大學歷史學家兼人類學家威廉·雷迪(William Reddy)(2)與雷迪齊名的情感史家還有彼得·斯特恩斯、芭芭拉·羅森宛恩和伊彥·普蘭普爾。他們的代表作分別為: Peter Stearns and Carol Z.Stearns,“Emotionology:Clarifying the History of Emotions and Emotional Standard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90/ 4 (1985),pp.813-836;Peter Stearns,American Cool:Constructing a Twentieth-Century Emotional Style,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4;Susan Matt and Peter Stearns (eds),Doing Emotions History,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14;Barbara Rosenwein,Anger’s Past:The Social Uses of an Emotion in the Middle Age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Worrying about Emotions in History”,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07/3 (2002),pp.821-845;Emotional Communitie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Jan Plamper and Benjamin Lazier (eds),Fear:Across the Disciplines,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2012;Jan Plamper,The History of Emotions.An Introduction,Translated by Keith Trib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值得一提的是,斯特恩斯的“情感學” (emotionology)、羅森宛恩的“情感團體”(emotional communities)與威廉·雷迪的“情感表達”(emotives)一起,被視為當今最為著名的三大情感史理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史家之一。

筆者曾以《情感有沒有歷史?——略論威廉·雷迪對建構主義情感研究的批判》為題,從情感有沒有歷史這一角度,簡略評介威廉·雷迪的情感史研究。(3)參見孫一萍:《情感有沒有歷史?——略論威廉·雷迪對建構主義情感研究的批判》,《史學理論研究》2017年第4期。文中談到,雷迪批判地借鑒了文化人類學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反對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觀點,這一觀點認為情感是文化、社會的建構物(construct),否認情感有自身的歷史。另一方面,雷迪也反對認知心理學的傳統研究,這一學科過分重視情感的生物學特征,同樣否認了情感自身的歷史。在雷迪看來,情感并非簡單的生理現象。表面看來,情感因人而異,因此生物學因素對情感的重要影響不言而喻。然而,同樣是害怕,被熊攻擊與身患癌癥,其生理表現卻殊為不同。心理實驗室證據表明,人在遇到熊攻擊時,血液中的腎上腺素會增加,但病人聽聞自己罹患癌癥卻不會。同樣的一種情感,其程度與表現取決于個人對導致害怕境地的預判以及如何應對。所以,情感雖然受制于生理因素,但并非純粹的生理機能。(4)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12.本書中譯本參見 [美] 威廉·雷迪著、周娜譯:《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沒有心理學家可以證實,人的生氣、憤怒等情感,純粹是基因編程的結果。雷迪接受了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把情感視為一種特殊的認知,兩者都受到意識及有意識的行為的影響。(5)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17;p.332.由此,雷迪打破了情感與理性的絕對對立,否認情感是一種非理性因素,“從而成功地把情感納為歷史學的研究對象”。(6)參見孫一萍:《情感有沒有歷史?——略論威廉·雷迪對建構主義情感研究的批判》,《史學理論研究》2017年第4期。

然而,情感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如何解讀這些變化背后的歷史意義?導致情感變化的機制是什么?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雷迪提出了情感表達(emotives)理論。(7)雷迪本人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是區分單復數的,其含義有所差別。單數emotive,刻意強調這是一種言語—行為理論,指言語具有表達與引導情感的作用。根據上下文,單數emotive個別情況下也指“情感表達方式”。復數emotives,則籠統指稱“情感表達”,在這一語境下,雷迪本人常常把復數emotives 與emotional expression和expression of emotions等同使用,所以,根據漢語行文需要,本文更多地把emotives直接譯為“情感表達”。這一理論的主旨,在于研究情感的變化及其如何改變歷史進程,以此探討情感與認知,情感表達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弄清楚不同的社會如何鼓勵或限制某些情感的表達,進而影響情感生活的走向。雷迪把自己的情感表達理論應用于法國大革命史研究,特別是以“情感主義”(sentimentalism)為切入點,證明大革命前幾十年的法國,人們的情感過度外露,而且這種情感表達方式直接進入政治領域,革命者與反革命者相互指責對方情感不真摯,使情感成為一種政治斗爭的工具,導致革命進程越來越激進。本文嘗試分析雷迪的情感表達理論,以及雷迪本人如何將這一理論應用于“情感主義”變遷史的研究,以法國大革命的情感起源為視角,窺探情感如何隨著時間變遷,并意圖在雷迪提供的理論框架內透視“情感主義”對法國大革命進程的影響,以期加深對情感史的了解與認識。

一、情感表達理論的主要內容

雷迪的情感表達理論,是對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汀(John 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的重要突破,認為言語除了具有描述作用(constatives)與施為作用(performatives)外(8)言語的施為作用,指言語本身可以實施某種行為,即所謂“以言行事”(doing things with words)。,還具有第三種作用,即表達與引導情感的作用,雷迪稱之為emotives(情感表達)。(9)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17;p.332.按照雷迪對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引申,情感表達本身有“以言行事”的作用,這說明情感表達是一種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情感是一種交流工具。情感表達理論認為,人們以言辭、手勢、眼神等方式表達的情感,不一定與表達者的真實情感狀態相吻合。也就是說,情感表達不一定是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人們表達的情感,只是一種達到理想情感狀態的嘗試,用雷迪自己的話來說,是一種情感導航(emotional navigation),也可以稱之為情感努力(emotional effort)與情感經營(emotional management)。據此,雷迪進一步提出了情感自由(emotional liberty)、情感痛苦(emotional suffering)、情感避難所(emotional refuge)、情感體制(emotional regime)等一系列概念。(10)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p.128-129;p.xii.

雷迪援引神經科學的研究結論,指出言語表達包含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這種不確定性是雙重的,它對表達者來講是不確定的,對所表達的實體來講也是不確定的。(11)Jan Plamper,“The History of Emotions:An Interview with William Reddy,Barbara Rosenwein and Peter Sterns”,History and Theory,Vol.49,No.2 (May 2010),p.240.因而,情感表達的內容,是從眾多可能性的思考素材中鎖定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人們以言辭等方式表達出來的情感,本來就不是唯一的,而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情感表達對表達者本人的情感也產生影響,這就是為什么雷迪反復強調,情感表達其實是一個自我塑造、自我探索的過程。(12)William Reddy,“The Logic of Action:Indeterminacy,Emotion,and Historical Narrative”,History and Theory,Vol.40,No.4,(Dec.,2001),p.27.雷迪的情感表達理論,某種程度上是對建構主義情感研究的反動,反對把情感視為社會、文化的建構物,認為情感是人們根據社會的情感準則與表達情感時的具體處境,自主地選擇某種情感表達方式,并在這個過程中探索與改變自己的情感。在雷迪看來,情感表達能否達到目的,非由個人隨意掌控,而是受制于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在這個過程中,情感始終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個人的情感表達有時會如愿以償,有時則事與愿違,但正是在這成功與失敗之間,顯示了情感的自我塑造作用。

然而,雷迪在把自己的理論付諸實踐時,首先必須回答的問題是人們表達的情感是否真摯(sincerity)?芭芭拉·羅森宛恩(Barbara Rosenwein)曾在評價雷迪的理論時提到,其他歷史學家大都質疑雷迪使用的信件、日記、小說、戲劇等史料,認為這些史料中包含的情感并不真實(insincere),雷迪則辯稱情感的真實性本身只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經營(culturally managed)。(13)Barbara Rosenwein,“Worrying about Emotions in Histor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7,No.3 (June 2002),p.839.雷迪反復強調,“為了利用情感的作用,人們有可能發展出一套表達情感的‘技巧’。情感真摯必須被視為是在一定歷史與政治條件下,且僅以一種特殊的情感觀念為基礎而獨立發展出來的‘技巧’。”(14)William Reddy,“Sentimentalism and its Erasure: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p.118;p.128.雷迪的解釋,也得到羅森宛恩的認可,即情感是一種交流工具,并沒有通常意義上的真偽之分。情感真摯是一種價值判斷,不同歷史時期情感真摯的價值高下是不同的,有些社會極力倡導表達真摯的情感,而有些社會則避免以情感真摯作為評價行為的標準,特別是避免這種情感直接影響到政治決策與社會生活。(15)Nicole Eustace,et al.,“Conversation:The Historical Study of Emotions”,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17,No.5(December 2012),p.1496.對于情感表達的真偽問題,雷迪認為:“從情感表達的實際效果來看,人們所表達的情感并非與生俱來,也無所謂真誠與否。情感是后天習得的,必須經過精心培育。”(16)William Reddy,“Sentimentalism and its Erasure: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p.118;p.128.這番話表明,后天習得的情感其實是一種認知。比如,在學界引發強烈反響的《灰姑娘的姐妹們》,其核心觀點之一是,任何人都會被社會培養出某種道德化的情感。(17)Dorothy Ko,Cinderella’s Sisters: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被培養”的過程,是個人根據社會的情感準則自主選擇的結果,這與建構主義者所強調的情感是文化、社會的建構物有本質區別。正如著名情感史家烏爾特·弗雷弗特所說,“社會團體的情感類型與其成員的內心情感體驗兩者之間并沒有自然的聯系。正如我們不應該低估社會及其機構對個人情感的約束,同樣我們也不應過分夸大其功效。”(18)烏爾特·弗雷弗特著、田慶強譯:《書寫情感的歷史》,《世界歷史》2016年第1期,第19頁。

雷迪的情感表達理論,強調情感體驗與情感表達之間的相互影響,并強調二者之間的張力具有普遍意義。雷迪對自己的理論充滿自信,認為探究二者之間的張力,可以為從歷史學角度解釋情感,甚至為捍衛人類自由奠定基礎。(19)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p.128-129;p.xii.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雷迪所強調的情感體驗與情感表達之間的差異,正是情感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力,這也是情感史的研究面向。對情感史家而言,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探究什么樣的社會狀況導致人們“言不由衷”?一個人表達的情感并非其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體驗,這是一種情感的自我操控或自我克制,而“情感控制是權力運作的真正場所”(emotional control is the real site of the exercise of power)。(20)William Reddy,“Against Constructionism:The Historical Ethnography of Emotions”,Current Anthropology,Vol.38,No.3 (June 1997),p.335.根據雷迪的情感表達理論,每個社會與文化中的情感表達,不但對政治體制與法律體系等的建立發揮作用,還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甚至操縱這些體制,有時則是引導人們如何繞開各種體制的約束。在這個過程中,情感自身也在不斷地隨著時間而變化。因此,情感史一直以來探究的論題,是如何解讀情感在特定社會與文化中的作用及其變化,并據此挖掘情感表達背后的歷史意義,這必然意味著開拓新的研究領域與研究課題。如雷迪本人所言,他所提出的情感表達概念,只是為了表明,我們有可能看到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歷史圖景,以及這一概念如何為我們提供歷史解釋的某些范式。(21)Jan Plamper,“The History of Emotions:An Interview with William Reddy,Barbara Rosenwein and Peter Sterns”,History and Theory,Vol.49,No.2 (May 2010),p.247.

二、“情感主義”的興起及其影響

關注情感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是引導雷迪進入情感史研究的首要問題。雷迪曾在《歷史與理論》雜志的一組筆談中提及這一點。當時主持人提出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你認識到情感應該成為歷史學研究的關鍵性因素?(22)Nicole Eustace,et al.,“Conversation:The Historical Study of Emotions”,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17,No.5(December 2012),p.1488.雷迪的回答是,他在研究18世紀歐洲的性別史與大眾文化史,以及達恩頓稱之為啟蒙運動的社會史等問題時,發現許多歷史學家都注意到這一時期“情感主義”(sentimentalism,又譯“情感至上”)居于主導地位。(23)Sentimentalism一詞在文學領域內更多地譯為“感傷主義”,但從情感史角度來看,把這個詞直譯為“情感主義”或“情感至上”更為客觀,也便于漢語行文。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幾十年間,受過教育的精英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簡直處于情感泛濫的狀態。雷迪想知道這種情感過度外露,是否說明人們的情感發生了變化,以及如何從歷史角度來理解這一變化。

雷迪以大革命前后的法國為例,以情感表達理論為框架,分析這一時期法國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雷迪所使用的史料,主要包括信件、日記、檔案記錄,甚至小說、戲劇中的情感表達,也被雷迪納入史料范圍。他還使用民事案件的法庭辯論記錄等史料,雷迪的一位評論者曾經提到,雷迪在《看不見的法典》一書中使用的主要史料包括:131例夫妻分居案例、內務部的人事檔案資料,以及與170位記者有關的各種回憶錄、傳記及文章等。(24)Amy Wiese Forbes,“Review of The Invisible Code:Honor and Sentiment in Postrevolutionary France,1814-1848(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by William Reddy”,Social History,Vol.24,No.1 (Jan.1999),p.94.通過大量研究,雷迪區分了三個不同的情感表達階段:即絕對君主制時期、情感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25)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x.在這三個時期,人們的情感表達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6)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x.絕對君主制時期的情感表達,主要是貴族式的名譽保護類型。法國大革命前幾十年至熱月政變時期則屬“情感主義”類型,這一時期強調情感表達的真摯性,尤其崇拜自然情感。最重要的是,這種情感表達在革命爆發后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熱月政變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屬于“名譽法典”(the code of honor)類型(27)William Reddy,The Invisible Code:Honor and Sentiment in Postrevolutionary France,1814-1848,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另外,有關“名譽法典”概念的簡單介紹,參見孫一萍:《情感表達:情感史的主要研究面向》,《史學月刊》2018年第4期,第23頁。,這一時期情感主義的影響逐漸消褪,保護個人名譽或家族聲譽的傳統開始恢復,只不過在這個階段,名譽保護并不僅限于社會上層。社會鼓勵人們隱匿某些情感,因為這些情感不但有可能導致人們做出有損聲譽的行為,而且從政治層面上來說,隱匿這樣的情感會大大消解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在這一時期,隱忍甚至成為一種“官方”說教與宣傳。(28)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327;p.143;p.164;p.188;p.172.

然而,任何一個時期情感表達并非鐵板一塊,邊緣情感與主流情感的博弈形成了情感變化的內在動力機制。雷迪辨析了1650—1789年間逐漸出現的四種情感共識的變化。(29)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327;p.143;p.164;p.188;p.172.雷迪的一位書評作者對這四種情感作了如下總結:一是依據宮廷的禮儀規范與個人行為標準,強制形成了新的禮儀或貴族的名譽法典。二是新型的交往形式,例如巴黎的沙龍與共濟會逐漸擺脫了宮廷的情感控制。第三種是對人性的樂觀主義。在新的交往模式中,人們在理性和情感方面對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德的追求,足以證明這種樂觀主義的存在。第四種是以新的形式展現的情感避難所,如以愛為基礎的婚姻越來越多,家庭中父親的形象越來越慈愛,嘲笑與指責貴族的野蠻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人們毫無顧忌地在公共場合恣意流淚,以顯示內在的善良與靈魂的高貴。(30)James Smith Allen,“Review:Navigating the Social Sciences:A Theory for the Meta-History of Emotion”,History and Theory,Vol.42,No.1 (Feb.,2003),p.85.雷迪認為,“情感主義”產生于以新形式呈現的情感避難所。為了對抗宮廷的嚴苛禮儀,人們在沙龍、共濟會所、以愛為基礎的婚姻、流行的舞臺劇與各種小說中,尋找新的情感表達方式。乃至宮廷被法國大革命席卷之后,人們仍然沿襲他們在情感避難所中學習到的情感表達習慣,并轉化為大革命時期的愛國熱情。(31)Barbara Rosenwein,“Review of 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 by William Red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7,No.4 (October 2002),p.1182.

在雷迪筆下,“情感主義”有其特定內容。同情、仁慈、愛、感恩,所表達的都是自然情感,是道德的根本,是所有社會約束的基礎,激發這些情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人們應對難以駕馭的激情,是培育美德所必須的。雅各賓派所信奉的情感觀念是,正確的政治行為出自于人們的慷慨與同情等情感,這些自然情感使人們既對暴君與不公正充滿了憤恨,又心甘情愿地自我犧牲。(32)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327;p.143;p.164;p.188;p.172.僅有表面的服從是不夠的,還必須立法強制人們心甘情愿地忠誠。而且真摯的自然情感必須是熾烈的,那些情感不真摯的人,由于缺乏激烈的情感而容易背叛革命,或者犯下懷有熾熱情感的人不會犯的錯誤。真誠是美德之根本,而美德對保衛革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是真誠的,他的所思所想就是高尚的,而那些不真誠支持革命的人就是邪惡的“怪物”,他們只配死。因此,殘酷的政策是必須的。雷迪的研究表明,從情感史角度能夠更好地解釋法國大革命走向恐怖統治的內在邏輯。(33)William Reddy,“Sentimentalism and its Erasure: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p.143;p.132;p.143.

三、雷迪對“情感主義”興衰的解讀

在雷迪看來,“情感主義”鼓勵人們系統地利用情感的作用,以自然情感原則的名義來表達情感。(34)William Reddy,“Sentimentalism and its Erasure: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p.143;p.132;p.143.當流露自然情感的做法直接進入政治層面,勢必會形成所謂“陽光政治”,要求一切政治行為均應公開與透明。“情感主義”的邏輯是,受到傷害的社會成員,愿意把所有的東西都公之于眾,這一做法本身就證明他們是無辜的。有罪的人勢必會撒謊,由于他們的謊言并非自然情感的流露,很容易被戳穿,因此,他們只好保持沉默。在現實政治中實行“情感主義”,這種方式會產生一種新的強有力的動力,推動民眾參與政治活動,比任何抽象的理論所能想象到的參與程度還要高。但是這樣一種策略,也必定會大大增加對情感真摯的要求,不但要求自己的情感是真摯的,也要求他人必須情感真摯。(35)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327;p.143;p.164;p.188;p.172.革命者與反革命者都在尋求使用同樣的“情感主義”策略,導致全體社會成員被裹挾其中。硬性要求人們具有某種“自然的”情感,不然就會面臨斷頭臺的威脅,可能會使大多數人懷疑自己真誠與否,而且這種懷疑會不斷加劇,因此當面對法律與懲罰的時候,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偽善者。(36)William Reddy,“Sentimentalism and its Erasure: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p.143;p.132;p.143.這種集體隱匿真實情感的情況,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一旦人們達成共識,情況馬上就會出現反轉。其中的邏輯雖然簡單,但繞開情感因素,便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

由于“情感主義”對自然情感的崇拜,要求情感表達與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高度一致,導致整個社會的情感觀念很快轉向強調情感的真摯性。這樣,指責對方不真誠就成為一種政治手段,革命精英就是利用這一點,通過指責貴族的情感不真摯,而燃起民眾對貴族的仇恨。由于真摯的情感來自美德,而不真摯的情感自然就來自于惡,因此,把貴族指責為仇敵也就有了合理性。(37)William Reddy,“Sentimentalism and Its Erasure: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p.127;p.147;p.150.既然是惡,那就應該不計一切代價鏟除之,血腥與暴力也就在所難免,導致法國大革命越來越激進。可見,恐怖政策的實施,在情感直接進入政治層面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這一結果的出現。(38)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172;pp.142-147.按照雷迪的情感表達理論,情感真摯只是表達情感的眾多方式之一。換言之,真摯只是情感流露的一種技巧與方式。這種情感經營方式是如何起作用的,它在多大的程度上起作用,對什么樣的社會階層與群體發揮作用,這些都有助于理解革命前后法國的政治與社會結構。簡言之,使用情感史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分析特定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結構正在經歷的變化。

熱月政變后,特別是1794—1814年間,“情感主義”的影響逐漸消褪。名譽被視為男性的品性,為保護名譽而隱匿某些情感的做法重新得到肯定。而情感則被降級為女性專屬的、家庭內部的領域。浪漫主義思想家重新界定情感,把情感與當時正在形成的競爭激烈的社會秩序聯系起來,情感更多地保留了其私人化的特征,在公共領域內,情感僅在藝術方面居于特殊重要地位。“激情”仍然是公共演講者的有力武器,因為激情帶來的感染力是一個人雄辯的表現。除此之外,革命后的法國,人們很少質疑情感僅限于男女之間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私人領域這一觀點。

雷迪認為,革命后的法國,整個社會的情感原則發生了轉變:情感在革命前被看成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理現象,人們相信情感真摯是道德高尚的表現。然而恐怖政策的教訓表明,真摯的情感也會帶來困擾,甚至在某種特定背景下危害公共秩序,并導致虛假情感的出現。比如,人們出于對斷頭臺的恐懼而違心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一切公共的情感訴求都有可疑之處。(39)William Reddy,“Sentimentalism and Its Erasure: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p.127;p.147;p.150.拿破侖時代,整個法國開始重新欣賞17世紀古典主義的文學、藝術與戲劇品味,試圖消除18世紀末期“情感主義”小說、戲劇、繪畫與雕刻的影響。《民法典》的頒布,父權與夫權的重新倡導,自由競爭與契約自由社會的確立等,都使情感被認為是女性的事情,逐漸成為私人的、個人的喜好,最終被逐出公共生活。情感真摯仍被視為理想的情感狀態,而偽善則是邪惡的。然而,真摯的情感難以獲得,人們對偽善的接納程度越來越高,認為它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有目的的欺騙不但某種程度上可以被容忍,而且多數人當個人名譽或家庭名譽遭到威脅時,這種欺騙甚至在道德上是必要的。對情感的這種看法,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更確切地說,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雷迪認為,1794年后的情感表達模式,比“情感主義”模式要穩定持久得多。社會鼓勵隱匿情感,正如名譽法典(codes of honor)通常對任何違反規則的現象都會嚴厲懲治一樣,它也鼓勵人們盡可能地隱匿這種違反規則的行為。(40)William Reddy,“Sentimentalism and Its Erasure: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p.127;p.147;p.150.雷迪在一項研究中,專門分析人們如何為了保護名譽而隱匿嫉妒等情感。(41)William Reddy,“Marriage,Honor,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Postrevolutionary France:Séparations de Corps,1815-1848”,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65,No.3 (Sep.,1993),p.468.情感隱匿是情感經營的一種表現,對個人來說,情感隱匿是一種情感克制,就社會而言,要求其成員隱匿個人情感,則屬于一種情感控制手段。不能很好地隱匿自己情感的人,其實是一種情感經營的失敗,并會因此而受到某種程度的懲罰。雷迪有關“情感主義”歷史變遷的研究,堪稱法國大革命的情感起源(42)William Reddy,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p.172;pp.142-147.,其核心觀點是情感直接影響到法國大革命的進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導致情感觀念本身的變化。情感史要做的,就是解釋其中的歷史意義,特別是解讀這一時期整個社會的權力關系及其運作機制。

結 論

總體看來,雷迪的情感表達理論及其有關“情感主義”歷史變遷的研究,清晰勾勒出大革命前后法國人的情感變化過程,并對這一變化的歷史意義進行全新解讀。大革命前幾十年的法國,情感從限于男女之間的私人感情,開始進入政治層面,這種過度的情感外露與對真摯性的要求,使情感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革命者與反革命者都以指責對方不真摯增加自身的合法性,導致革命走向激進化,直至恐怖政策的實施。但羅伯斯庇爾倒臺之后,情感的政治作用在法國的歷史舞臺上逐漸消失。雷迪的研究,的確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歷史學究竟應該如何解讀一定時期內的情感變化現象?他特別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框架,把情感納入歷史學的考察視野,引導學界關注情感在社會與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的路徑,強調情感表達是一種情感經營,情感真摯只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技巧與方式。大革命期間的法國,情感真摯被賦予極高的價值,經過如此包裝的情感很快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導致情感發揮了無以復加的歷史作用。但熱月政變后,尤其是拿破侖時代,情感漸漸被逐出政治領域。雷迪有關情感主義興衰的研究,開啟了以往被忽視的研究領域與全新的研究課題,至少可以使研究者打破單純的社會、經濟、文化研究方法。

雖然芭芭拉·羅森宛恩與彼得·斯特恩斯都對“情感表達”理論的可行性提出過質疑(43)Barbara Rosenwein,“Review of 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 by William Red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7,No.4 (October 2002),pp.1181-1182;Peter Stearns,“Review of 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 by William Red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Vol.33,No.3 (Winter,2003),pp.473-475.,但雷迪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啟發意義。正如雷迪本人所言,傳統的社會、經濟解釋,對于理解法國大革命時期恐怖政策的出現十分乏力,而修正史學的文化解釋,使學界關注到“話語”作為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如何在1790年代早期發揮其作用。然而,在這些抽象表述背后,人們的真實生活究竟是怎么樣的?如果沒有恰當的情感史理論,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很難被全面理解。可以說,要深入認識諸如法國大革命這樣的歷史事件,情感史角度是“繞不開的”。今天,心理學有關人類認知的實驗、神經學以及臨床醫生們的觀察和人類學家的研究結果,都在提供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情感在政治、社會、文化中的作用。歷史學應該綜合利用其他學科的研究,以豐富和深化對歷史的理解與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說,雷迪所提出的情感表達理論,及其有關“情感主義”興衰的研究,既富前瞻性,又具示范性。

猜你喜歡
理論情感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情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爽妇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成年人福利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夜夜操狠狠操|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性视频一区|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66|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国产一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AV|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18在线播放| 欧美无专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无码人中文字幕|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在线|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大香伊人久久|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日韩在线影院| 久久熟女AV|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日韩av资源在线|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日本国产在线| 亚洲欧美h|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亚洲欧美极品| 成年A级毛片|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伊人色| 亚洲免费成人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午夜日b视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性视频|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在线欧美日韩| 91在线中文|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