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在朝或居鄉:元末明初師儒汪叡的出處選擇

2021-11-25 17:20:31
安徽史學 2021年6期

章 毅

(上海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40)

明朝肇建于東南,在立政之初,雖然得到了部分士大夫的擁戴,卻始終未能獲得更廣泛的政治認同,仍有頗多江南儒士留戀故元,疏離新朝,進而選擇了不合作的退隱之道。(1)參見吳晗:《朱元璋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2頁;蕭啟慶:《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以各族進士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因此,洪武政治不僅力主“夷夏之辨”,以民族身份鞏固政治基礎,而且“崇儒重道”,強調以理學正統塑造社會思想。(2)張佳:《新天下之化——明初禮俗改革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94—306頁;朱鴻林主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2頁。清初學者張夏在《洛閩源流錄》中認為,洪武、建文兩朝儒者,“雖隱顯不同,大抵生本元余,遠續宋派,為明祖作養而岀。”最具代表性者多出自江浙行省,尤以金華和徽州最為突顯。(3)張夏:《洛閩源流錄》卷1,《續修四庫全書》第53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b頁。兩地均是在元末動亂之際被朱元璋率先納入治下的地區,也是明初文臣的重要來源地。兩地儒者在洪、建兩朝頗為活躍,并非偶然。關于金華儒士的政治認同,史學界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學術成果。(4)John W.Dardess,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Berke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pp.131-182;Peter K.Bol,“Neo-Confucianism and Local Society,Twelfth to Sixteenth Century:A Case Study,” in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 ed.,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pp.241-283.相比之下,有關徽州儒士的出處選擇,雖然已有學者進行了探索(5)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大陸雜志》1997年第1期;章毅:《元明易代之際儒士的政治選擇:趙汸、朱升、唐桂芳之比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2010年7月。,但未發之覆尚多。《洛閩源流錄》名列“正宗”的徽州儒者有四位:朱升(6)朱冶:《朱升為學歷程與元末新安理學之趨向》,《安徽史學》2018年第5期。、汪克寬(7)康健、周潔:《元末明初新安理學家汪克寬》,《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趙汸(8)周曉光:《論元末明初新安理學家趙汸》,《孔子研究》2000年2期;申屠爐明:《論趙汸及其〈春秋〉學》,《安徽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汪仲魯(叡),汪叡最不為人所知,也正是值得細致梳理的個案。

一、明清史籍中的師儒汪叡

汪叡,字仲魯,婺源人。年少習儒,“耕稼為養,乘間讀書”(9)汪叡:《東山存稿原序》,趙汸:《東山存稿》“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b頁。,元末動亂中,曾與其弟汪同一起組織義兵,維護地方秩序。入明之后,大部分時間均鄉居不仕,但在洪武十七至十九年間,曾應征辟至京師,入東宮“輔導”太子,任左春坊左司直郎。(10)《明太祖實錄》卷164,洪武十七年八月,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a頁。清代官修《明史》將汪叡與明初儒者劉三吾等人同傳,認為其人“敦實閑靜,不妄言笑”,在朝廷中有“善人”之譽。(11)《明史》卷137《汪叡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943頁。《明太祖實錄》對此亦有記載:“洪武十九年三月……左春坊司直郎汪仲魯以肺疾乞還鄉,上許之。明日,復召至便殿賜坐。顧謂曰:‘汝昨以疾告歸,期秋后來見。朕知汝疾劇,宜休養以延壽考。汝平生力為善,今郁然龐眉,乃壽之征。更慎起居、精藥物,以終余齒,無庸再至也。’仲魯為人敦實簡靖,不妄言笑,進講兩宮歷三載,遇事輒言,明白簡直。上嘗以‘善人’稱之,故始終被禮遇云。”(12)《明太祖實錄》卷177,洪武十九年三月,第6a頁。《實錄》編者認為,汪叡在任職期間性格沉靜、言語簡明、內心仁善,是一名理想的儒者,所以“始終被禮遇”。

從“進講兩宮”一詞還可以看出,汪叡不僅“輔導”太子,還曾為明太祖講解經義。晚明史家尹守衡在《皇明史竊》中評論:“國初經筵無定日,亦不拘定員。凡有道德文學之儒,每令進講。儒士汪仲魯講《西伯戡黎》篇稱旨,擢左春坊左司直郎”(13)尹守衡:《皇明史竊》卷11《禮樂志》,《續修四庫全書》第316冊,第7b—8a頁。,將汪叡視作了經筵講官。或許也因為如此,清代官修《明史》才對萬斯同所撰《明史》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改動。萬斯同《明史》記載了曾在國子監等教育機構任職的十八名“師儒”,汪叡位列第九。(14)萬斯同:《明史》卷178《列傳二十九》,《續修四庫全書》第327冊,第8a—8b頁。而官修《明史》有關汪叡的傳記雖然多襲自萬氏,但對其位次作了調整,在本傳三十人中,汪叡的排位上調至第二,居于翰林學士劉三吾和文淵閣大學士朱善之間,應當是將他看成給明太祖講經的早期“帝師”之一。

除此之外,汪叡致仕前與明太祖曾有一段問對,在明代史籍中也被廣泛征引。談遷《國榷》記載:

(洪武十九年三月辛未)左春坊司直郎汪仲魯致仕,命以秋行。是日,忽召至,賜坐,曰:“爾今老,可即還,無容來矣。所戒者,近侍臣歸,有司來見,當閉門謝之,曰:‘仲魯蒙恩予告,杜門謝客。輸租應役,則有恒制。其敢以是自速厥戾?’如此則可以考終。”仲魯頓首謝,明日辭歸。(15)談遷:《國榷》卷8《太祖洪武十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662頁。

這段記錄亦見于黃佐《翰林記》、何喬遠《名山藏》、張岱《石匱書》等中晚明時期的重要史籍。(16)黃佐:《翰林記》卷3《擢用耆俊》,《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6冊,第14a—14b頁;何喬遠:《名山藏》卷61《臣林記》,《續修四庫全書》第426冊,第28b頁;張岱:《石匱書》卷64《汪叡傳》,《續修四庫全書》第318冊,第12a頁。明代后期吏治松弛,高官致仕歸鄉后,往往不受地方規管。諸多史籍引用此條史料的本意,應是說明太祖嚴于吏治,對致仕官員多有約束,明初大臣也能恪守禮法,可為后世之鏡鑒。晚明黃景昉《國史唯疑》的評論稱:“美哉!謨訓煌煌。凡致政士大夫,所宜遵守”(17)黃景昉:《國史唯疑》卷1《洪武、建文》,《續修四庫全書》第432冊,第7頁。,意思更為直白。

不過,明初的情況與明代后期似乎頗有不同。汪叡致仕之后,在鄉里受制于當時的賦役制度,遠非養尊處優可言。根據汪叡門生程汝器于永樂三年所寫的《明故承務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貞一汪先生叡行狀》(以下簡稱《行狀》),汪叡有子四人,除了長子,其余三人均因賦役事壯年而歿:“嫡長曰澤,弱冠從事于金陵、兩浙、八閩、兩廣、嶺海邊戍,年五十甫告歸養親,獲終其孝。嫡次子淵,年四十四以進呈田畝圖冊,所司責緩,罰造京官第宅,歿于江寧。嫡次二曰淮,年二十九亦以圖冊事罰役,未畢,從歿于京之石城門。庶曰潭,年三十一,繼役于京,還,感疾而歿。”(18)程汝器:《明故承務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貞一汪先生叡行狀》,程敏政編:《新安文獻志》卷72,上海圖書館藏明弘治十年刻本,第18a—24b頁。《行狀》又記述:“壬寅夏……安慶城陷于陳寇,夫人與鄰婦襁褓赤子淮竄入山谷”,可知嫡三子汪淮出生于龍鳳八年壬寅(1362)。汪淮“年二十九”以“罰役”事歿于京師,時間應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汪淮是跟隨兄長汪淵“從歿于京”,因此汪淵緣于“田畝圖冊”之事“歿于江寧”的時間也應在這一年。庶子汪潭在汪淮之后“繼役于京,還,感疾而歿”,則意味著汪潭歿亡也在同年。更有甚者,《行狀》載汪叡嫡妻程氏,“先于先生十年歿,是為洪武二十三年庚午秋七月望前一日”,即謂夫人程氏也在當年去世。時間如此巧合,當與三子之喪不無關系。汪叡致仕后不過四年,全家即因田賦冊役之事而喪亡大半。《國榷》中記載太祖在汪叡歸鄉時曾告誡“輸租應役,則有恒制”,不論此說是否確鑿,實際情形恐怕都要嚴峻得多。

二、元明之際的身份與經歷

汪叡洪武十七年八月至京師任職,十九年三月致仕,前后共計一年半。據程汝器《行狀》,汪叡生于元至治三年(1323)癸亥冬十月,卒于明建文三年(1401)辛巳春三月,可知被征辟時他已經62歲。雖然在明代中后期形成的各類官私史籍當中,這個任職均是記錄的重點,但如果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這次經歷對于汪叡來說,可能未必如此重要。

實際上,汪叡之所以任期短暫,正如《實錄》所載,是他“以肺疾”而盡力請辭的結果。梳理《行狀》即見,此前汪叡已有多次以“肺疾”請辭仕宦的經歷。龍鳳時期,“朝廷選儒官,委參軍詹同領入川蜀,隨軍參贊”,汪叡即“以肺疾辭”。洪武初,“駙馬和陽王公克恭由新安移鎮會稽,從調八閩。……乃專使禮延先生至三山”,汪叡又“以疾辭歸”。到了洪武七、八年之間,“屢奉朝命,郡邑交札勘問先生疾愈與否。郡府命醫,視曰:‘肺疾難療。’由是復命。得遂田園舊居。”(19)程汝器:《明故承務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貞一汪先生叡行狀》,第20a、18b頁。由此可知,在洪武十七年征辟至京師之前,汪叡已經三次“以疾”辭宦,最早的一次,不過四十歲而已。在出處進退的政治選擇上,汪叡無疑很早就設定了退處不仕的原則,從中年到老年,雖有權通,但并未真正改變。這種狀況與汪叡青壯年時期的經歷應深有關聯。《行狀》記載:

汪氏世居徽之婺源,號巨族。先生曾祖諱瑗,祖諱賓,考諱閏,俱寬厚禮讓,不希仕進。先生賦性聰敏,穎悟過人,幼知務學,年十二能賦詩,十五能屬文……其族叔祖古逸翁喜其性質超邁,務學之勤,收教之。日誦經傳千余言,凡有疑難,必籍記逐一問辨,其志愈篤。……先生既冠,游于江淮兩浙,一時知名之士莫不器重。至正壬午秋,嘗應浙江鄉試,不合有司,歸家。取友于鄉里,如倪仲弘、鄭子美、朱允升、趙子常、呂安貞諸先達,相與討論。既而與族人茂昭子文,即里之碧云庵玉蓮僧舍,窮日夜潛心于諸經子史,靡不研窮考訂,融會貫通。(20)程汝器:《明故承務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貞一汪先生叡行狀》,第20a、18b頁。

這段文字給人的直觀感受是,汪叡少年時穎悟好學,有家世(“巨族”),有師承(“族叔祖古逸翁”),有交游(“名士器重”“取友鄉里”),具備儒者養成的良好條件。但究其實際,除了個人的聰敏和勤奮之外,汪叡的其他條件恐怕未必十分理想。

所謂汪氏“巨族”,應只是虛稱。汪叡曾、祖、考三代之內并無仕宦人物,實則難以得到家學支持。師承“族叔祖古逸翁”確為事實,而且“古逸翁(汪炎昶)”在元末婺源也的確是頗有造詣的儒者(21)胡炳文:《云峰集》卷1《與古逸汪先生炎昶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9冊,第9a—9b頁;汪元錫:《跋古逸先生文集》,汪炎昶:《古逸民先生集》“附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321冊,第7a—8a頁。,只是汪叡“年十有五”方才從學于“古逸先生之門”(22)汪叡:《東山存稿原序》,趙汸:《東山存稿》“序”,第1a頁。,當年(后至元三年,1337),汪炎昶已77歲高齡,第二年“夏四月”即去世。(23)趙汸:《東山存稿》卷7《汪古逸先生行狀》,第3a—3b頁。所謂師承,恐怕也是名義的成分居多。至于說“既冠,游于江淮兩浙”,應指“應浙江鄉試”一事。元代徽州路隸屬于江浙行省,省治在杭州,徽州學子要想考獲省級功名,均需到杭州應試,“至正壬午”即至正二年(1342),汪叡20歲,正是“既冠”之年。不過,汪叡的鄉試并未成功(“不合有司”),因此,所謂“一時知名之士莫不器重”,可能也只是委婉的虛詞。

汪叡落第歸鄉后的“取友”,《行狀》列舉了多人,其中不乏鄭玉(子美)、朱升(允升)、趙汸(子常)等知名學者。汪、趙之間有多篇酬答文字,見載于《東山存稿》,二人的交往頗為可信。趙汸是元末徽州著名儒者,年長汪叡五歲,亦曾師從汪炎昶,與汪叡有同師之誼,在元末壬辰亂后,也曾參與地方義軍,入明后又曾隱居婺源閬山,與汪叡的背景也相近,兩人多有互動,正在情理之中。但細讀這些酬答文字卻不難發現,兩人交往實際多在壯年,早期反而少有交集。這或許與趙汸的求學經歷有關,從后至元三年起,趙汸即赴九江、杭州、臨川等地問學于黃澤、黃溍、虞集等名儒,直到至正六年,才因母病而歸鄉,外出游學長達十年之久。(24)詹烜:《東山趙先生汸行狀》,趙汸:《東山存稿》“附錄”,第2a—4b頁。在此期間,汪叡即便想要“取友”,可能也難得其門徑。

真正值得注意的,應該是引文的最后一句:“既而與族人茂昭子文,即里之碧云庵玉蓮僧舍,窮日夜潛心于諸經子史,靡不研窮考訂,融會貫通。”這是說,汪叡曾與族人汪茂昭一同在鄉里的碧云庵中用功讀書。類似說法還見于其他史料,汪叡在《東山存稿原序》中也曾自述,“與一二友生讀書于邑東崇壽觀”(25)汪叡:《東山存稿原序》,趙汸:《東山存稿》“序”,第1b、1b—2a頁。,說明在僧舍和道觀中苦讀,應是汪叡落第歸鄉之后進德修業的主要途徑。汪叡又曾自稱,“予方耕稼為養,乘間讀書”,還有史料顯示,他曾“教授休寧里中”(26)趙汸:《東山存稿》卷2《送張子儀還姑蘇序》,第44b頁。,說明在讀書之外,耕稼和任教也都是其生活的常態。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年時代的汪叡是一名在鄉間教書,同時也不廢耕稼的鄉儒。

元末至正十二年的壬辰之亂,完全改變了這種情況。《行狀》記載:

會元季干戈聿興……先生惻然不忍,乃設策與其弟同集義旅以靖鄉邦,協大兵以復郡邑。兇惡者鋤之,柔善者扶之,諸大家來依者,亦警諭勸化,相為保全之計。事寧,退歸田里,不希進用,惟以悅親為心。(27)程汝器:《明故承務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貞一汪先生叡行狀》,第19a頁。

按照《行狀》所述,在壬辰亂中,汪叡與弟汪同一起聚集義兵,安靖鄉邦,動亂結束后,又退歸鄉里,繼續奉親養家。整個過程似頗為平和,但只要細究史實,就不難發現,這背后對應的其實是一段激烈而復雜的歷史。

明末清初知名學者錢謙益曾認為,元末徽州在應對“寇亂”的過程中,“民兵”是恢復秩序的重要力量,領銜者即是汪叡之弟汪同。(28)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8《回金正希館文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5頁。據趙汸所撰傳記,汪同少年時“不肯事筆墨,蹌踉不檢束”,“亦不事耕耨”,但勇武有膽略。至正十二年三月,蘄黃紅巾“陷婺源”時,年約25歲的汪同即聚集鄉里逃民,“依山谷保聚捍御”,并“分署部眾”,使“寇不敢犯”,汪叡則“走官軍所”擔任參謀,“陳策以決進取”,以至于元軍統帥有“得子兄弟,無憂矣”的贊譽。(29)趙汸:《東山存稿》卷7《資善大夫淮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汪公傳》,第33a—33b頁。汪氏兄弟也由此走上一條保聚鄉里、建功立業的道路。從至正十二年壬辰三月至十七年丁酉七月,汪氏義軍在五年之間發展到萬人,先后克復婺源、饒州、浮梁、休寧、黟縣、祁門,乃至徽州府城,成為可以和鎮戍徽州的元朝官軍并立的重要武裝。而汪同是這支鄉兵的領軍人物,汪叡是重要的輔助者。

五年的軍旅活動,也給汪氏兄弟帶來了社會流動的良機。至正十六年五月,汪同克復徽州府城,元廷授任“徽州路府判”,年底升任“治中”。汪叡“領兵進復婺源”,由此“升攝婺源知州”。(30)弘治《徽州府志》卷9《人物》,《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1冊,上海古籍書店1981—1982年版,第31a—31b頁。不過短短數年,汪氏兄弟即從默默無聞的鄉里子弟,一躍而成為舉足輕重的地方精英,對社會的影響力陡增。身份變化的劇烈,使這段經歷更顯難忘。多年之后,汪叡在紀念趙汸的文章中還提及自己當年“授州牧,膺省檄,什伍其民,以御寇攘”的往事。(31)汪叡:《東山存稿原序》,趙汸:《東山存稿》“序”,第1b、1b—2a頁。而趙汸也同樣認為,汪叡的這段經歷彌足珍貴,“立保伍、塞亭隧,左支右吾,風餐雨宿不倦,鄉人賴之。雖擢居州牧,猶謂不足為君報。”(32)趙汸:《東山存稿》卷3《松云軒記》,第112a頁。

至正十七年丁酉秋,朱元璋的力量進入徽州,汪氏兄弟此前五年的“成功”經歷反而變為了難以擺脫的“困境”。據《明太祖實錄》,至正十七年七月庚辰,“元帥胡大海等進兵徽州……遂拔其城”;乙酉,“改徽州路為興安府,立雄峰翼元帥府,命鄧愈守之”。(33)《明太祖實錄》卷5,丁酉年秋七月,第3a—3b頁。汪同率領鄉兵,反復奪城無果,被鄧愈誘降。(34)趙汸:《東山存稿》卷7《資善大夫淮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汪公傳》,第40a—40b、41b—43a、40b頁。隨即被送至應天府面見朱元璋,然后起復原職,并在明軍經略徽州和周邊地區的過程中充任先鋒。(35)《明太祖實錄》卷5,丁酉年秋七月,第3b頁;卷6,戊戌年春正月乙卯,第1a頁。大約一年之后,徽州已穩固地在明軍的掌握之下,社會秩序也逐漸恢復。(36)《明太祖實錄》卷6,戊戌年十二月庚辰,第5b—6a頁。鑒于婺源地理位置的重要,明軍在此設立了“星源翼分院”,“以元帥汪同為院判”。(37)《明太祖實錄》卷6,戊戌年十二月己丑,第7b頁。在一年多的任職期內,汪同雖然也曾盡力于地方軍政事務,但在庚子年(1360)六月,還是“單騎潛往”杭州,復歸于元廷,當年九月,在蘇州被張士誠所殺(38)趙汸:《東山存稿》卷7《資善大夫淮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汪公傳》,第40a—40b、41b—43a、40b頁。,年不過33歲。

從丁酉到庚子,政治形勢急劇變動的三年中,汪叡因為先后丁母憂(丁酉年七月)和父憂(庚子年七月)而鄉居服喪,“三年之間,不接人言,哀毀踴頓幾絕,喪祭以禮,廬于墓側”(39)程汝器:《明故承務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貞一汪先生叡行狀》,第19a—19b、19b、23a—23b頁。,暫時遠離了政治。但在汪同歸降明軍后不久,汪同妻、子即“往金陵”成為人質(40)趙汸:《東山存稿》卷7《資善大夫淮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汪公傳》,第40a—40b、41b—43a、40b頁。,在汪同復入元廷之后,汪叡也和“夫人程氏,并次子淵,存寓江寧為質”。(41)程汝器:《明故承務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貞一汪先生叡行狀》,第19a—19b、19b、23a—23b頁。汪氏兄弟的兩個家庭,均已卷入到元明易代的歷史漩渦之中。

庚子年秋,汪同在蘇州身亡后,汪叡獲釋,被授“安慶稅令”,并攜妻、子一同赴任。壬寅年夏,安慶城陷落于陳友諒軍,妻、子一度離散,備嘗艱辛。此后數年的具體情況,《行狀》言之不詳,但依據汪叡《東山存稿原序》,仍能有所探知。該序稱:“予以憂制退處荒僻,子常(引者按:趙汸)亦避地吾里之閬山。時結屋攜書,相期畢志,廬室茍完。變故莫測,遂有遠役,六載方還。疾疢衰憊,情況異昔。”(42)汪叡:《東山存稿原序》,趙汸:《東山存稿》“序”,第2a頁。此前已經論述,汪叡丁憂居鄉的時間是丁酉至庚子年,而據明人詹烜所作《趙汸行狀》可知,趙汸隱居于婺源閬山是在己亥年。(43)詹烜:《東山趙先生汸行狀》,趙汸:《東山存稿》“附錄”,第6b—7a頁。因此,汪叡自述兩人“結屋攜書,相期畢志”,應也發生于當年。而所謂“變故莫測,遂有遠役”,即指汪叡因其弟汪同叛歸元廷,而被解往京師扣為人質,其時在庚子年六、七月間。關鍵的信息是“六載方還”,即謂直到丙午年(1366),汪叡才得以還鄉。

關于“遠役六載”,文獻中還有旁證材料。今存汪叡詩文,有一首題名《予歸江左澤往四明》的五言律詩:“倚閭憐母老,長路望兒歸。六載眼中淚,三春身上衣。霜清聽雁遠,天闊見云飛。海嶠連閩越,烏啼月尚微。”(44)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卷327《明詩初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1冊,第13a頁。詩題中的“澤”,即汪叡的長子汪澤。《行狀》記載,汪澤“弱冠從事于金陵、兩浙、八閩、兩廣、嶺海邊戍,年五十甫告歸養親,獲終其孝。”(45)程汝器:《明故承務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貞一汪先生叡行狀》,第19a—19b、19b、23a—23b頁。可知汪澤常年“遠戍”在外,足履所涉,遍及金陵、浙閩、兩廣各地。由此還可推知,汪澤“告歸養親”之年,亦即汪家一門四喪之年,即洪武二十三年。從情理推測,汪叡三兒喪亡,身邊已然無子,汪澤得以從“遠戍”之地歸鄉奉親,頗為合理。根據之前的研究,汪澤應當出生于元后至元元年,在汪叡夫婦入京為質之時,汪澤正當20歲(“弱冠”),所謂“從事于金陵”,所指似也為“入質”之事。換而言之,受到汪同事件影響,實際上汪叡全家均入京作了人質,并非如《行狀》所說,入質者只有汪叡夫婦和次子汪淵三人。因汪同很快身亡,汪叡家的人質身份也隨之獲解。次子汪淵尚幼(14歲),需隨父母去安慶赴任,長子汪澤已經“弱冠”,則可以另外安排。或許正因為如此,《行狀》才隱去了他的人質身份。

至于汪澤解除人質之后的去向,現存史料并無明確線索。但《行狀》中有一條記錄值得注意:“長子澤先從事王公幕下”。所謂“王公”,即指明初在徽州長期擔任軍政要職的王克恭。王克恭為朱元璋侄女婿,洪武元年獲封為“駙馬都尉”(46)《明史》卷121《公主傳》,第3668頁。,明代各類徽州史籍多以“駙馬”稱之。據弘治《徽州府志》,王克恭于庚子年領兵鎮守婺源,辛丑年轉任“同知徽州衛指揮使”(47)弘治《徽州府志》卷4《職制·國朝兵衛官屬》,第50a頁。,最遲在乙巳年十二月,已轉正指揮使。(48)《明太祖實錄》卷15,乙巳年十二月乙卯,第24b—25a頁。如果汪澤確系庚子年與父母分離,且曾“從事王公幕下”,則他頗有可能是在當年就回到了徽州,進入了王克恭的幕府。

從這個角度來說,前引《予歸江左澤往四明》詩中“長路望兒歸,六載眼中淚”之句,不僅顯示汪叡與長子汪澤分離已經六年,而且提示我們,因為汪澤在此期間是在原籍服事于王克恭幕府,因此“遠役”他處者反而是汪叡本人,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汪叡“遠役六載”的說法頗為可信。

三、歧出的政治認同

《予歸江左澤往四明》詩寫于父子短暫相聚之時,汪叡即將返鄉,而長子汪澤又將遠戍,根據上節的論述可以推斷,兩人見面的具體時間應在龍鳳十二年丙午。至于相聚的地點,通過現有的零碎史料,也可以考證推知。

汪澤本人不見經傳,經歷不易了解,但因為他長期服務于王克恭幕府,可由王克恭的經歷間接探知。據弘治《徽州府志》,王克恭于丙午年十月從徽州“移鎮紹興”。(49)弘治《徽州府志》卷4《職制·國朝兵衛官屬》,第50a頁。又據《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年十一月,王克恭獲任“福建行省參政”(50)《明太祖實錄》卷47,洪武二年十一月庚申,第3b頁。,最遲在洪武四年正月,已轉任“福建衛指揮使”。(51)《明太祖實錄》卷60,洪武四年正月庚寅,第4a頁。因此王克恭在浙江的任職,應在龍鳳十二年十月至洪武二年十一月之間,雖然他在浙江任職的詳情已難悉知,但第一站在紹興應無疑問。紹興地處徽州(“江東”)與寧波(“四明”)之間,符合汪叡詩題中所示的地理方位。由此推測,在汪叡父子再度分離之前,兩人短暫相聚的地點應是紹興。

關于汪叡父子在紹興的短暫相聚,除了《予歸江左澤往四明》詩之外,汪叡詩文中還有一組《雜賦三首》可以作為旁證:

我游會稽嶺,復登秦望山。天高海濤寂,日落空云閑。三山渺何許,鮑腥動函關。回車探禹穴,千古高巑岏。

有客來昆侖,抱璞將何適?熠熠含輝光,櫝韞夜生白。荊舒人莫知,舉世珍燕石。所以魯仲尼,待價靡欣戚。

嘉橘生南服,累累黃金姿。碧葉霜不悴,貞心終自持。渭濱釣魚叟,西伯夢見之。西伯今寂寞,野處徒傷悲。(52)汪叡:《雜賦三首》,程敏政:《新安文獻志》,黃山書社2004年版,第1132頁。

第一首的首句即是“我游會稽嶺”,顯示汪叡曾有紹興之游,而第三首中“碧葉霜不悴”之句,則顯示該組詩應寫于深秋時節,與此前《予歸江左澤往四明》詩中的物候(“霜清”“雁遠”),以及汪澤隨行到紹興的時間(“十月”)都是吻合的。因此這組詩應是汪叡在父子相聚于紹興時所作。

與單純抒發離別之情的《予歸江左澤往四明》不同,這組《雜賦三首》比興言志的意味很濃。今存汪叡詩文總計17篇,其中韻文僅4篇,而能夠直接探知作者心意者,此篇應是代表。

第一首借登臨紹興秦望山,感慨嬴秦之興亡。其中“鮑腥動函關”句,典出《史記·秦始皇本紀》,指秦始皇巡幸途中崩殂,隨從購置鮑魚藏匿車中,以其腥氣來遮掩秦皇之亡。用“鮑腥”指代秦亡,是元明之際詩家熟用的典故。楊維楨《斬蛇劍賦》:“彼白蛇之當道,肉已帶夫鮑腥”;(53)楊維楨:《麗則遺音》卷3《斬蛇劍》,《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2冊,第7a頁。貝瓊《石經賦》:“悲祖龍之鮑腥兮,坑亦湮而無煙”(54)貝瓊:《貝瓊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581頁。均是例證。實際上,元末群雄崛起于草莽,逐鹿于中原,其情形頗類似于秦末,后世論者也常以明太祖與漢高祖并提(55)伍袁萃:《林居漫錄》卷2,《續修四庫全書》第1172冊,第1a頁;屈大鈞:《廣東新語》卷7《人語》,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21頁。,因此,汪叡此詩所感慨的雖是亡秦,但無疑也有比擬故元之意。

第二首以昆侖璞玉自比,認為自己雖有經世之志,卻無人欣賞,只能等待時機“待價而沽”。詩中第三聯,“荊舒人莫知,舉世珍燕石”中的“荊舒”,代指和氏璧,即不被人知的璞玉,典出《韓非子》“和氏”篇,而“燕石”則與“荊舒”相反,意指被當作美玉的普通石頭,語出先秦佚書《闞子》。汪叡在這里是以不被人知的“璞玉”自況,同時也譏諷那些沒有才華的人卻受到了重視。本詩最后一聯“所以魯仲尼,待價靡欣戚”,使用了《論語》的典故。《子罕》篇:“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56)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1頁。借用此典,汪叡進一步確認自己具有經世之才,是藏在櫝中的“璞玉”,同時也表達了等待機會的入世態度。

第三首則是說自己終無知音,無緣用世,因此只能堅持“貞心”,維護操守。詩中第三、四聯,使用了殷周之際姜尚(“渭濱釣魚叟”)和周文王(“西伯”)君臣知遇的典故,借以感嘆世間已無賢主(“西伯今寂寞”),自己只能僻居草野(“野處”),持守“不悴”的“貞心”。這里有兩點值得細究。按照之前的梳理,這組《雜賦》應該寫于龍鳳十二年丙午,汪叡與明軍以及明廷的互動已將近十年,且曾有明確的任職經歷,但仍有“不遇”的感慨,可見他對明朝的政治態度仍相當疏離。由此理解詩中所說的“貞心”,除了一般理學意義上的個人道德心之外,就立場來說,所針對的應是故元,而并非新朝。

如果說對于故元的政治認同,在《雜賦》中還只是一種比興寄托式的表現,那么在汪叡此后所寫的另一篇韻文《七哀辭》里,則有著更明確的表達:

古人之詠七哀者,蓋感而發,其可哀有是七者之目。至杜子美《八哀詩》,則一篇為一人作。是則七哀者,其哀在己,而八哀者,其哀在人也。仲魯竊哀平日交游取益為師若友者,其守節服義,無所屈撓,凡七人焉。其間如汪尚書澤民、余左丞闕、待制鄭玉、陳狀元祖仁,皆名著史傳。其未見載錄者,程禮部文、王進士詵、朱縣丞倬三人爾。感而哀悼,前后歲月不同,茲錄為一卷,以便觀覽。(57)汪叡:《七哀辭》,程敏政:《新安文獻志》,第1047、1049頁。

這篇辭序特別點明,古人感懷傷世分為“哀人”和“哀己”兩類,前者是對他人的同情,例如杜甫的《八哀詩》,而后者則是對自己命運的感嘆,不僅曹植的《七哀詩》如此,自己的這篇《七哀辭》也是如此。因此,這篇辭描寫的雖然是七位為元朝“守節服義”而死的“師友”,但所抒發的,卻是汪叡自己的心志與認同。

關于《七哀辭》的寫作時間,該辭有關“汪尚書澤民”的題記可以提供進一步考證的資料。汪澤民是元末江浙行省為數不多的科舉士大夫之一,籍貫宣城,出身進士,曾任禮部尚書,致仕后曾至婺源祭掃祖墓,途中與汪叡有所交往。汪叡在《七哀辭》中回顧:“公嘗歸婺源,率宗族祭掃武口、大田先塋,過鄉里,不以仲魯貧窶而外焉,茲已二十有余歲。”(58)汪叡:《七哀辭》,程敏政:《新安文獻志》,第1047、1049頁。可知汪叡此詩作于汪澤民回鄉祭掃之后“二十余歲”。據汪澤民所撰《婺源三梧鎮汪端公祠堂碑》,他回婺源“展墓會宗”的時間是“至正戊子冬”,其間曾“道三梧,憩鳙溪”。(59)汪澤民:《婺源三梧鎮汪端公祠堂碑》,程敏政:《新安文獻志》,第960頁。按:引用時校正了標點。“三梧”即是汪叡的鄉里“吾村”,“至正戊子”即至正八年(1348),應即汪叡與汪澤民相遇的年份,此年之后“二十余歲”,無疑已是明朝正式建政之后了。由此可知,《七哀辭》的成文也應在明朝開國之后。換而言之,對故元“守節服義”的態度,不僅在元明之際為汪叡所欣賞,即便進入新朝,也同樣為其所認同。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汪叡為何會長期秉持難于出仕而易于退守的政治態度。

余 論

作為最早進入明朝管治的地區之一,徽州理學昌盛,儒者眾多,不同人物的政治態度雖各有差異,但退隱不仕卻是常見的選擇。《洛閩源流錄》追溯朱子學源流,將四位明代徽州儒者列入“正宗”,其中汪叡最少為人知。晚明以降的諸多官私明史,常將汪叡視為開國時期的循良師儒,強調其在洪武十七至十九年之間在京師東宮的任職經歷,突顯其與明太祖之間的君臣之遇,但通過爬梳元末明初的諸多史籍,卻不難探知,汪叡對明廷的態度實則頗為疏離。

政治認同的淡薄,不僅緣于抽象的理學觀念,也與汪叡的個人際遇息息相關。汪叡出身寒微,為學刻苦,但在三十歲之前,始終與兄弟汪同僻居鄉間,默默無聞。元末的壬辰之亂,雖擾亂了社會秩序,但也給汪氏兄弟帶來了社會流動的機會。在五年之間,汪氏兄弟組建鄉兵,綏靖地方,屢建軍功,由此得到了元廷的持續封賞,一躍而成為頗具影響力的地方精英。但元明易代的歷史進程,也將汪氏兄弟推入了認同歧出的困境。隨著汪同的降而復叛,汪叡被迫舉家入質京師,進而與長子承受輪番“遠役”之勞。這些境遇明顯妨礙了汪叡的入仕意愿,以致他在四十余歲的壯年,已定下了“貞心自持”的心志。

汪叡的個案顯示,元明易代不僅意味著政治權力的更替和社會結構的變動,也伴隨了合法性的重新建立,對于身處其中的儒者來說,調試對于新朝的政治認同,不啻為一個艱難的過程,當事人的心性因素固然重要,但其社會背景和行事經歷同樣不容忽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精品3p视频| 日韩天堂视频|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天堂网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一区二区自拍| 国产自在线拍|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福利|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天天综合网色|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99这里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97|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 她的性爱视频|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五月激情网|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区免费|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五月天福利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二三区|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网站在线看| 性视频久久|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噜噜噜久久| a级毛片网|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日韩毛片免费| 欧美在线三级|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