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鋒
欄目編輯:杜 航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其名篇《師說》中留下名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被推崇為教育理論經典,蘊含著深厚的師道理論。把“傳道”置于首位,也是師者應當堅守的本職。這里的“道”指的是正道、人道,也是人間大道。如果師者只重“授業”“解惑”而不“傳道”,則僅為“經師”“句讀之師”“童子之師”,而非“人師”。
習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軍校之師,是軍隊院校的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要做“人師”,既明道、悟道、信道,更傳道、授道、踐道,把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既精于“授業”“解惑”,更以“傳道”為責任使命,立德樹人、為戰育人,推動軍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軍校之師,要如耕牛耙田般勤奮淡泊。俗話講,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那些耕耘在強軍路上的好教員們,常常幾十年如一日,從晨曦微露忙碌到夜深人靜,為強軍事業培養優秀人才,獲得“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的快樂。一個有信仰、有追求的軍事教育工作者,哪怕再艱苦的工作、再寂寞的時光,他都能感受到富足。辛勤耕耘得本真,浮皮潦草失根本。廣大軍校之師要鉚足牛勁,耐得清冷、受得清苦、忍得清貧,不負春光勤耕耘,健行力耕、吃苦耐勞、躬耕教育,把課堂鍛成“磁石”,把教室變成“芝蘭之室”,引導學員立鴻鵠志,細潤無聲中“自芳”,爭當矢志強軍的新時代奮斗者。
軍校之師,要如工匠雕刻般悟理求真。正所謂,“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長”。種苗再優良,如若沒有真理的浸潤和思想的灌溉,就難以綻放絢麗的花朵、結出豐滿的果實。工匠雕刻炫彩工藝,人師塑造軍旅人生。軍校之師既是學者也是師者,深悟真理、傳播真理是本職。尤其在思想潮流錯綜交織、網絡文化色彩斑斕的當下,廣大軍校之師就要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奮進姿態,扎根時代生活、探析特點規律,課堂上與學員在思想、智慧、心靈上相通相融,引導學員把修心礪德作為青春勃發的積淀,把勤奮學習作為青春遠航的動力,把增長才干作為青春搏擊的能量,潛心求真理、誠心悟道理、用心明事理,鍛造強大內心,練強殺敵本領,爭當知行合一、獻身強軍的實干家。
軍校之師,要如春風化雨般砥德礪行。育人在潤心育魂,耕耘重耕心礪志。軍校之師,承擔著勤奮耕耘心靈、啟迪智慧、滋潤心田、升華靈魂的德育職責。只有把自己打磨堅硬了,才能把學員的心田耕耘成沃壤。廣大學員尤其是青年學員,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確立的關鍵階段。軍校之師如果缺乏過硬的思想修養、道德修為和德行修煉,知識愈豐厚、學問愈淵博、思想愈深沉,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可能反而愈大,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多是“殘次品”。廣大軍校之師要積善成德、明德惟馨,以心礪德、以德養心,常常叩問育人初心,時時對照職責使命,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以“春風”化心,以“春雨”潤心,引導學員爭做知行合一、剛健有為、頂天立地的新時代革命軍人,努力為部隊培養越來越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