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寧德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 福建寧德 352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繼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新時代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目前,我國已有多省份發展區域經濟,國土空間布局城市群、都市圈、區域中心城市[2]。區域發展格局已從縣域經濟轉向城市群、都市圈、大灣區。
2018年9月,福建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大力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明確了“兩級兩帶六灣區”的戰略格局。以福州都市區和廈漳泉都市區“兩級”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以沿海城鎮發展帶和山區綠色發展帶“兩帶”實現對外承接長三角和粵港澳;以閩江口灣區、環三都澳灣區、湄洲灣區、廈門灣區、東山灣區和泉州灣區“六灣區”建設為抓手,壯大灣區經濟[3]。
2021年1月,福建省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了《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范圍包括福州、莆田兩市全域,寧德市蕉城區、福安市、霞浦縣和古田縣,南平市延平區、建甌市和建陽區,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都市圈是指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之間具備地域的相鄰性、交通的可達性、經濟聯系的緊密型、產業結構的互補性等,從而推動同城化。建設福州都市圈有利于深化區域協同發展理念,將有力帶動閩東北協同發展區和海峽西岸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如圖1所示。

圖1 福建省兩級戰略格局示意圖
寧德正處于推進高質量發展和落實趕超工作的關鍵時期,需承擔區域發展使命,呼應福建省區域協同發展兩級戰略格局,加快融入福州都市圈,助力福州都市圈提升區域輻射能級,借力加快自身發展,促進區域整體提質升級。
昔日東南沿海的經濟“斷裂帶”成為福建省新“增長極”。一方面,寧德在福建的經濟地位日益提升。2010年~2020年,寧德GDP由202.67億元增加到2630億元,占全省的GDP比重從5.01%增長到5.95%;另一方面,寧德呈現出“穩中有進、領跑全省”的良好態勢。2019年和2020年GDP分別為2451億元和2630億元,增速高于全省1.6%~2%,領跑全省。
“十三五”期間,寧德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和銅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0.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六成,構筑起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增速連續3年居全省第一。特色農業“五化”發展經驗在全省推廣。總部經濟、電子商務等服務業的新業態模式不斷涌現。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00年的32.5∶28.8∶38.7優化調整為2020年的12.4∶50.4∶37.2。
實施“東擴面海、北展南移”發展戰略,城市加速從“臨?!睍r代向“環?!睍r代邁進。三都澳新區、白馬片區開發建設全面提速,北部新城逐步完善,鋰電新能源小鎮入選第一輪16個全國特色小鎮典型。中心城區建成面積達60 km2,長住人口達60萬人。全市長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9%。
主導產業山海協作、全域布局。山區縣主動對接,建成投產周寧、柘榮不銹鋼產業園、古田杉杉負極材料等項目,形成“一小時產業配套圈”。沿海與山區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成衢寧鐵路寧德段等區域互聯項目。普惠民生、產業協作、園區共建等領域均取得顯著成效。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市生態空間大幅增加。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2%,重點流域水質功能達標率100%,森林覆蓋率達到69.98%,城市綠化覆蓋率42.5%。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環東湖生態景觀圈全面提升。寧德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別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3.1.1 環灣城市
寧德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東臨東海,南接福州,西聯南平,北與浙江省溫州接壤,海洋水域總面積44 565.8 km2,占全省海洋總面積的35.6%。境內大陸岸線長達1046 km,在全省設區市中最長,占27.88%。天然良港三都澳是世界級深水港,全國唯一可全天候靠泊50 萬噸級巨輪的優良港灣。寧德市已邁入環三都澳灣區崛起的關鍵階段。
3.1.2 發展空間
我國正在規劃的從福州到銀川的唯一直接連接西北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國家級戰略通道,將福州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城市西安直接相連,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間唯一的直接通道。寧德位于“一帶一路”轉換區域,在雙循環和城市群的發展趨勢下,將對向內陸輻射的福銀走廊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2020年,福建省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寧德是福建省距離長三角最近的城市,將成為福建省承接長三角城市群輻射的前沿區。寧德與臺灣隔海相望,文化源遠流長,是深化臺海戰略、推進海峽一體化發展的前沿空間。
3.1.3 技術制造
寧德主導產業持續崛起,帶來強力動能。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成為世界級龍頭企業。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國家加快推進能源革命,寧德新能源產業發展將進入重大戰略機遇期。四大主導產業集聚裂變、產業能級持續提升,釋放出巨大發展潛能?!皩幍轮圃臁睂⑦M入產業發展爆發期。
3.1.4 人才宜居
寧德房價在福建省內相對不高,工資待遇不比臨近的城市低,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工資水平與經濟發展程度總體協調,房價相對穩健,居民買房、租房壓力相對較小,為寧德吸引人才留足籌碼。
3.1.5 旅游資源
寧德群山懷抱,面向大海,山川俊秀,海域遼闊,島嶼星列,特產豐美,融“山海川島湖林洞”為一體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伴}東北親水游”線路被評選為“CCTV全國完美假期十佳線路”之一。
3.2.1 灣區經濟總量偏小
環三都澳灣區經濟總量在福建省六大灣區中現狀體量偏小,發展基礎較弱。雖然灣區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528.5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921億元,總量增長近四倍,但在省內排名仍然靠后。三都澳港口功能較為單一、布局分散。
3.2.2 發展空間連接有限
因地理臨近,寧德與長三角城市溫臺甬、杭州、紹興的連接度較高,省內與福州的聯系最強,與南平次之。但是因寧德周邊群山環繞,受自然地理格局的限制,與福建省內外城市的連接度依然有限,空間發展連接水平依然較低。
3.2.3 面臨區域發展虹吸
國家區域性發展規劃密集出臺,周邊省市競相發展,對資源、產業、企業、資金、人才等要素的需求日益激烈。周邊地區不斷獲得國家政策紅利和發展平臺,獲得區域發展性優勢的態勢。因此,加快轉型崛起,能大大增強寧德市的“虹吸效應”。
3.2.4 創新研發能力不足
工業經濟以寧商回歸為核心動力加快崛起。但主導產業過度依賴龍頭企業,除了鋰電新能源之外的產業創新能力依然不足。高校、科研院所短板突出,高端創新性人才不足,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整體創新能力需進一步提高,距離與支撐行業技術研發水平領先全球、產業迭代升級和產業生態孕育的要求還有差距。
3.2.5 要素環境制約明顯
隨著寧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生態環境壓力增大。面臨國家圍填海嚴管嚴控政策影響,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的劃定和保護,對寧德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空間受到限制,資源要素制約更加明顯。
共筑福州都市圈“一核三中心、兩帶三灣區、三軸多節點”的空間發展結構。立足寧德科技創新、先進制造職能優勢,發揮寧德作為福州都市圈重點功能聚集中心功能。加速落實環三都澳灣區“一核、一廊、五軸”發展戰略(圖2),推進深水岸線資源開發和港口建設,建設東南沿海多功能大港、臨港先進制造業基地、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綠色宜居海灣城市,協同閩江口灣區和湄洲灣灣區,加快人口和資源要素聚集,共筑濱海環灣經濟帶和閩江綜合服務發展帶。深化山海聯動,加快培育沿海與腹地拓展軸,加強港區疏港通道區域交通走廊的聯系,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依托沿海,輻射帶動山區優化產業布局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寧德全域發展。

圖2 環三都澳灣區“一核、一廊、五軸”發展戰略示意圖
依托福州,通過快速廊道搭接福銀通道,串聯炎黃城鎮群、關中城鎮群、長江中游城鎮群,進入“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鏈接的大格局中。拓展經濟腹地、輻射內陸發展,助力福州都市圈提升區域輻射能級。借助沿海發展大通道,緊密聯系浙江、上海,強化經貿合作,承接“長三角”高水平的科技供給,支撐福州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聯合福州,依托平潭跨海通道,深化臺海戰略、推進海峽一體化發展,為臺灣的市場開拓、產業創新、人才培養和能源提供供給,打造臺灣與大陸連接的橋頭堡,如圖3所示。

圖3 寧德在“一帶一路”位置示意圖
利用都市圈一體化契機,突出交通強市,全面融入福州都市圈交通網格,借機融入國家級交通通道。
4.3.1 提升與福州之間交通聯系水平
加快形成“三層次、多通道”的交通銜接系統,如圖4所示。高速公路方面,在既有的 G15 沈海高速、 G1523 寧東高速基礎上,規劃建設寧德至福州高速公路,強化寧德與福州市中心城的直接聯系。鐵路通道方面,依托既有溫福鐵路以及規劃建設溫福高鐵,實現城市之間高鐵雙通道。城際鐵路方面,加快建設城際鐵路 F3、F6 線,實現與福州長樂機場以及中心城區的直接聯系。同時,還要加強與福州幾個重點“產業據點”的快速交通聯動,包括“智聯”(福州大學城)、“數聯”(大數據產業園)、“貿聯”(自貿區)、“港聯”(空港、海港)等。

圖4 福寧“三層次、多通道”規劃建設示意圖
4.3.2 融入國家級交通通道
強化對內陸縣市的帶動及輻射,如圖5所示。加快推動寧南鐵路項目在“十四五”中期開工建設,爭取將南平經周寧至麗水鐵路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依托南平接入國家京臺通道及杭廣通道,依托麗水接入滬昆通道,依托寧德至南平鐵路以及麗水至南平鐵路實現與兩個城市的銜接,進而融入國家高鐵網絡,實現與內陸主要城市的銜接,如圖6所示。

圖5 寧德鐵路規劃建設示意圖

圖6 國家交通網絡示意圖
4.3.3 建設其他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道
積極爭取交通部對寧古高速公路的資金補助,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加快突破寧上高速霞浦至福安段前期工作“瓶頸”制約。爭取交通部將沈海高速公路寧德段擴容工程列入國家交通建設計劃。爭取將寧屏高速公路列入省級和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同時,推動普通國省干線改造提升,做好G104、G228、G353、G237等國省道卡脖子路段實施。
寧德作為全省補齊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短板的重要承載地,應發揮高新技術制造優勢,與福州的技術和研發擴散、先進工業制造之間形成緊密的科技協作和產業合作,成為福州都市圈的創新研發、應用和制造基地。積極推進與福建物質結構所、福州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在寧德設立分支機構或共建培訓中心,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共建研發平臺,加快成果轉化應用。鼓勵龍頭企業開展行業關鍵技術、前沿技術、先導技術的引進和研究。推進寧德師院、寧德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型學科專業建設,完善對接寧德產業鏈、服務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在新能源產業方面,打造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新能源產業創新生態。引導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世界級技術外溢,建立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全產業鏈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全球先進制造標桿,將寧德打造成現代科技海灣都市,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海灣城市。
借力福州都市圈延伸和外溢,加快形成都市圈1小時經濟、生活、工作圈,加強在旅游市場監管、品牌營銷、產品建設、文化服務、旅游救援、信息服務共享等領域的通力合作。發展福州都市圈文旅協會,建立文旅行業聯盟,搭建文旅企業合作平臺,完善區域旅游推廣機制,加強旅游統一宣傳,配合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體系。依托福州都市圈日臻完善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網絡,整合資源優勢,統籌功能布局,串聯白水洋、鴛鴦溪、太姥山、白云山、鯉魚溪、九龍漈、三都澳、崳山島、支提山、霍童溪、上金貝等重點景區,高起點、高品位推進旅游開發,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水生態旅游目的地?!奥糜?”和“+ 旅游”戰略,加快推進旅游與寧德優秀民俗、歷史古跡、地域特色、海洋、信俗、歷史名人、鄉賢名士等自然特色文化遺產融合發展。
積極對接福州都市圈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完善都市圈生態環境同步監測與聯合執法協同機制,協同完善覆蓋水、空氣、土壤、森林、核輻射等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聯合推進“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開展三都澳海域環境綜合治理。借鑒福州市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治理經驗,協同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以漳灣工業區和灣塢鋼鐵集中區為重點,加強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大力推進固廢污染與垃圾分類處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共同探索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有效途徑,提高土地、水、海洋、礦產、能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推進區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大力支持產業園區循環改造,盤活存量土地,強化用地集約、布局集中、企業集聚,提高園區土地產出效率。
寧德應抓住歷史機遇,發揮好城市區位、發展空間、技術制造等多方面優勢,加大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創新研發水平、做好資源要素保障,明確自身發展定位,主動融入福州都市圈協同發展,開展在經濟、產業、文化、生態等多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實現“山海聯合、優勢互補、相互輻射、溝通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