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園
(福建省工大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4)
截止2020年,福建省內已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共七批57個、中國傳統村落共五批497個、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共六批138個、福建省傳統村落共三批761個,特色保護型村莊數量較大,是落實特色保護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南靖縣云水謠片區的坎下、官洋、璞山3個村,由長教溪自北向南串聯,其中坎下、璞山村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官洋村為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及鄉村振興試點村。3個村地緣相鄰、人文相親、產業相連、資源相融,均為特色保護型村莊,在眾多的古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村莊規劃是有序引導村莊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據。而傳統的村莊規劃往往以一個行政村為單位進行編制,“就村論村”的規劃編制模式,將村莊建設置于孤立狀態,容易出現空間緊密聯系的村莊缺乏區域統籌、土地利用不集約、生態環境破碎化、產業同質化等問題。本文試圖以云水謠片區3個村作為整體,跳出各自為戰的慣性思維,探索“多村聯合”編制的創新模式,為其他空間上關聯性較強的特色保護型村莊進行多村聯編,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云水謠片區地處漳州市南靖縣梅林鎮南部,因是電影《云水謠》的主要取景地,而由原來的“長教”更名為“云水謠”。云水謠片區由坎下、官洋和璞山3個行政村組成,總用地面積約26.92 km2,2018年現狀戶籍總人口5918人[1]。
云水謠片區3個村,由南向北依次坐落于溪流兩側,形成“環山-曲水-農田-民居”山環水抱的格局。坎下村的和貴樓與其西側的臥虎山、人造尖崠、長教溪等,形成了一處歷史風水格局;璞山村懷遠樓與人造尖崠、長教溪及其他山嶺形成了另一處歷史風水格局圖[1](圖1)。因此,3個村在村莊類型定位、風水格局、生態系統等方面關聯性強(圖2),缺一不可。

圖1 云水謠片區風水格局

圖2 云水謠片區3個村關聯性強
云水謠片區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擁有和貴樓、懷遠樓2處世界文化遺產,省級文保單位4處、縣級文保單位12處、登記文物16處、建議歷史建筑23處、福建省內最高最大最為集中的千年古榕樹群、一條百年老街、千年古道及長教溪。隨著 “福建土樓”申遺成功、云水謠景區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官洋村列入省“村莊規劃及鄉村振興試點村”等大事件的相繼出現,云水謠片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
云水謠片區受四周山體,農田影響,建設空間有限。現狀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為119.75 hm2,僅占片區總面積的4.45%,其中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規模為65.83 hm2,占片區總面積的2.45%。片區內劃定的核心保護范圍90.4 hm2,計劃出讓的城鎮建設用地16.04 hm2,以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登記文物、歷史建筑的嚴格保護,進一步加劇片區用地緊張的局面。
坎下村、璞山村現狀,人均農村民居點建設用地分別為97.23 m2/人及97.62 m2/人,而為三村服務的小學、幼兒園、農貿市場等公共設施位于官洋村,使官洋村現狀人均用地指標高達137.31 m2/人。3個村莊受到行政管轄權的限制,村莊建設用地規模難以在片區內進行統籌協調,官洋村在現狀用地指標突破的情況下,村民安置及建房等實際用地需求難以滿足。
云水謠片區編制過以建筑單體為單位的《福建南靖土樓文物保護規劃一和貴樓、懷遠樓分冊》,以村為單位的《梅林鎮坎下村/官洋村/璞山村保護發展規劃》,以及區域性的土樓水鄉水利風景區、土樓旅游區等旅游規劃。
雖然以上規劃對3個村的保護和發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規劃范圍及規劃重點的局限性,對云水謠片區的通盤考慮和統籌謀劃有所欠缺,導致新增旅游服務用地與村莊住宅穿插布局,建設用地無序擴張,空間布局較為混亂。相關規劃主要體現的是政府部門和旅游開發公司需求,忽略了村民的主導地位和需求,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隨著旅游開發建設,旅游公司及外來人口的入駐,帶來大量新的建設和生產活動。由于缺少三村協同編制的村莊規劃,各類剛性管控邊界沒有銜接落實,3個村“山、水、林、田、居”等連片生態因素、選址格局、傳統風貌的整體保護與旅游發展矛盾日益突出,導致片區出現“風貌失控、建設無序、生態環境割裂”的現象。如坎下村縣級文保單位集福古寺被“拆舊建新”;片區內傳統建筑周邊新建的現代建筑見縫插針;串聯三村的長教溪兩岸藍線范圍被村莊各類建設侵蝕,導致溪流兩側景觀界面連續性差,存在嚴重的防洪安全隱患。
云水謠片區3個村傳統資源類型相似,且旅游業態單一,主要以觀賞土樓為主,特色旅游商品貧瘠,特別是具有地域特征、歷史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少之又少,不能吸引游客的長時間滯留。旅游開發建設的各自為政,導致3個村的旅游景點和旅游銷售產品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
本次規劃通過實地調研,確定規劃范圍,梳理矛盾沖突和歷史遺留問題,充分銜接落實相關規劃中的剛性管控要素,從指標統籌、設施共享、空間布局、產業聯動、主題塑造等方面提出要求,明確村莊發展定位,合理劃定村域“三生空間”,在此基礎上,確定居民點管控內容,并同步研究產業發展、歷史文化、風貌整治、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基礎設施等特色專篇,最后提出近期規劃,明確近期實施項目和實施保障措施,如圖3所示。

圖3 規劃編制技術路線
本次規劃通過三村聯編,在尊重土地權屬的基礎上,協調村莊邊界及建設用地矛盾,打破3個村間的行政壁壘,采取指標適當向官洋村傾斜方式,統籌三村建設用地總指標,使片區人均居民點建設用地指標控制為120 m2/人。
在服務半徑能夠覆蓋三村的情況下,集中設置公共設施,提高資源共享水平,合理安排新村安置點,集約利用土地。規劃在坎下村聯合設置農村幸福院及新村安置點,在坎下村、璞山村聯合設置經營性建設用地等,解決村民回流、新增宅基地建設以及村莊未來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等問題,使3個村莊在用地指標及設施配套等方面達到合作共贏的局面。
云水謠片區東、西兩側的過境交通,將片區劃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本次規劃在充分考慮村莊風貌所應控制的重點空間,以及旅游開發所需的“衣、食、住、行、游、購、娛”等配套設施的同時,對片區用地進行重組和整合,為保護傳統村落而疏解的村民預留建設空間。
片區西片靠近山體,可建設用地較為分散,規模有限,規劃作為經營性建設用地和村民搬遷安置地,由村集體統一開發。中部是三村核心景觀區域和傳統風貌集中區,應作為重點保護區域。規劃該片區以游客游覽體驗和村民生活空間為主,配置服務設施,引導村民、個體、社會組織經營民宿、農家樂、手工作坊。東片由通美旅游公司建設的云水謠莊園、計劃建設的云水謠風情一條街,以及待出讓的城鎮建設用地構成,規劃引導該片區由旅游公司統一進行投資建設。最終實現村莊建設往西拓展,景區建設往東拓展,中部為古村保護區的空間布局形式(圖4)。在滿足各方需求的前提下,使云水謠片區整體規劃有序,形成政府、村集體、村民及旅游公司既協調又互不干擾的發展格局。

圖4 云水謠片區空間重組與整合示意
云水謠片區3個村的居民點與周邊的“山-水-林-田”環境協調發展,對片區整體歷史文化環境尤為重要。本次規劃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水利藍線、保護紫線等剛性管控要素,保障村莊生態環境和未來發展有序。針對長教溪藍線劃定成果,規劃對現狀位于藍線內的建設用地,制定遠期逐步退出機制,拆除侵占藍線的不協調建筑。藍線內共調整出農村宅基地2.95 hm2、商業用地0.47 hm2,并在藍線外預留濱水公園綠地及公共活動場地(圖5),通過濱溪步行道串聯3個村,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同時,延續3個村溪流兩岸的景觀界面和視線通廊。

圖5 藍線內現狀建設用地調整前后對比
在落實剛性管控要素的基礎上,結合地理區位、交通條件及發展目標,將各居民點布局分為發展型及控制型兩類(圖6),并提出發展型居民點應為引導村級公共服務而將設施集中布置,為旅游配套服務預留發展空間,控制型居民點以保障基礎設施用地為主,其余建設需求主要通過土地用途轉換原則解決。

圖6 居民點布局類型
本次規劃結合各村資源特色,打破村莊孤立發展局面,統籌三個村的定位和主題,引導村莊錯位發展,讓游客感受不同的景觀和體驗,使三個村產業互補,跨村協同發展。
規劃通過挖掘土樓世界遺產,其所依托的“小橋、流水、茶園、人家”鄉土環境,以及“云水謠”的影視價值,結合三個村莊地理位置,延續“山水田園風情體驗、云水謠浪漫風情體驗、土樓文化休閑體驗”三大游覽主題。
北端坎下村以“山水田園風情體驗”為主題,重點開展鄉土人家、茶園采摘風情體驗游;中部官洋村以“云水謠浪漫風情體驗”為主題,重點開展漫步在鄉間溪畔,沿古驛道伴隨大榕樹的浪漫風情體驗游;南端璞山村以“土樓文化休閑體驗”為主題,重點開展世界遺產土樓游覽及以其他重點傳統建筑文化故事觀光的文化體驗[2]。
本次規劃參照控規的“五線控制”及“三大設施”管控模式,探索村莊居民點規劃圖則的管控方法(圖7),深化對“村莊建設邊界”、居民點內部建設用地的具體要求,考慮到未來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可能及對村民建房需求的引導,在傳統控規要求的基礎上,增加產業用地及住宅控制的管控要求,便于實施管理。

圖7 居民點管管控圖則
規劃明確主村及各自然村居民點建設規模,在交通設施、公園綠地、市政設施、文化保護、河道控制、公共設施、產業用地、住宅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的管制規則。根據各居民點特點,差異化的細化建設要求,如位于長教溪兩側居民點,基于防洪安全及生態保護要求,圖則明確長教溪兩側預留8 m以上綠化空間,用于長教溪兩岸的景觀營造;預留產業用地,作為村莊集體經營性用地;針對村莊的建房需求,提出建筑建設標準、風貌控制、退距、間距等要求。
本文以云水謠片區村莊規劃為例進行實證研究,注重相鄰特色保護型村莊的整體性,鼓勵打破行政壁壘,解決單一行政村規劃編制所面臨的歷史格局、文化遺存保護、開發建設、設施配套、產業協作、村民安置等問題,形成“特色保護型村莊的多村聯編”規劃編制新模式,對有類似情況的鄉村地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由于地理區位、現狀資源稟賦、歷史人文等條件的限制,未來的村莊規劃編制,還應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的規劃編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