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丹
(福建省華廈能源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情感是指人對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時,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應。它由期望和需求所決定。如果這種期望和需求得到滿足,將使人愉悅、歡快;反之,令人煩惱、厭惡。情感及其多樣化的體驗形式,影響著人產生各種動機和人的活動組成,同時進一步產生追求某種需求欲望或意向。
情感化設計是一種創意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手段,它表達并實現著設計師的思想和設計目的。不難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創意工具的作用在日益顯現。
在建筑裝修領域,以此理論為基礎逐步向現代辦公空間設計延伸,并通過基本設計手段,逐步提高人們在現代辦公室內空間中的情感體驗,這對于人們的現代辦公生活的品質提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編著的知名書籍《情感化設計》已為世人所熟悉。該書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設計的三個層次,即本能(visceral)、行為(behavior)和反思(reflective)的設計[1],并以這三個層次不同維度為基礎,闡述情感化在設計中的作用。該書還深入分析了如何將情感效果融入產品設計中。它為包括室內裝修設計人員在內的廣大設計工作者更好地解決所困擾的問題——物品的可用性與美感之間的矛盾,為情感化設計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既往辦公室內空間設計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辦公空間形式過于單一,人為獨立分割嚴重,使用色彩沉悶、壓抑,形式千篇一律。沒有考慮企業形象的有效展現,員工的工作熱情受到抑制。二是室內布置雜亂且隨意性強,忽視舒適性和整潔性。三是普遍忽視員工對辦公空間的心理追求。沒有考慮為員工提供必要的交流空間,員工之間缺乏溝通和情感交流。長期置身其中,令人焦慮不安且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現精神職業病,從而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身心健康。
基于上述問題,現代設計師的室內空間設計,在滿足人們使用層次基本需求的同時,應當進一步思考精神上、情感上的追求和享受,包括視覺審美、情感審美[2]。也就是說,在思考室內空間構成時,不僅要關注室內空間環境的實用性,力求安全、舒適,還要更深入地對空間視覺、感覺予以研討,期望在視覺審美方面能夠更豐富、有秩序和新奇感,進而達到情感化的有效體現。
情感化設計在室內空間的表達歸納起來主要有3種:材料、形體、色彩[3]。
(1)材料:裝修材料作為空間構成的基本要素,在室內空間設計中所展現出的質感和肌理,為人們帶來的是視覺和觸覺感受的統一。不同材料的相互搭配帶給人們的情感體驗也不同。比如,實木材料帶給人們的是樸實和溫馨;而玻璃則給人們感覺到通透和豁然。柔軟而輕便材料的使用則是營造舒適和宜居空間的首選,體現出親切柔和的效果。而在營造沉穩而莊重的空間時,人們往往選擇石材、金屬等材料。近年來,人工復合材料也得到大量應用,既具有理想視觸覺效果,又符合當下節能環保的要求?;跐M足情感需求,設計者往往會多方案考慮幾種裝飾材料的合理搭配,目的是要最大限度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同時也對情感體現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
(2)形體:形體是室內空間設計中傳遞視覺感受的主要載體,為人們帶來另一種情感體驗。具有一定秩序感的形體構造,帶給人們的是舒適、平穩的心里感受,體現出了均衡與對稱、節奏和韻律。這種設計能滿足人們對舒心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平衡追求,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條理清晰的多次構成,給人們帶來的是充滿規則變化的視覺享受。這種有意識的心理及視覺層次上的導入,能使室內空間從體現出節奏感、韻律感向親和感、舒適感延伸。反之,錯亂的形體表達,給使用者帶來的將是不適的情感體驗,進而降低用戶在該空間內的行為活動效果,甚至產生厭惡感。
(3)色彩:與材料、形體表達相對比,色彩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最為直觀。有關研究數據表明,人們初進入室內空間時,有70%左右的初印象源自對色彩的接受。色彩應用中,冷暖感和飽和度是兩大評判要素,其高低對人們情感體驗產生的效果明顯不同。比較通俗的說法是,暖色系對人的視覺沖擊力強,使人舒暢且活潑,產生活躍而積極的影響;冷色系雖不能在一瞬間強烈沖擊視覺,但給人以穩重、理性的感覺。飽和度高的色彩使人精神而熱烈。如果飽和度高到相當程度時,則會使人產生疲勞和不適感。飽和度低的色彩,會令人淡然而寧靜,如若過低,則容易使人產生壓抑感。總之,室內空間設計時,色彩的把控在情感化設計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室內空間功能要求與定位選擇合理的色彩,令人在不同的室內空間享受到與之相對應的情感體驗。
福能集團福能新能源后勤保障基地工程,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項目為12層的連體建筑,總建筑面積18 200 m2,建筑高度48 m,如圖1所示。本工程主體及裝修均由福建省華廈能源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并承擔裝修階段EPC總承包。本項目整體設計外立面時代感強,平面布置適用靈活,體現了現代企業的鮮明特征。根據項目特點及主體設計理念,裝修設計時,在滿足原設計需求的前提下,引入情感化設計理念,并將裝修主要區域確定為:門廳、電梯廳、多功能廳、展示區、會議室、大開間辦公區域、高管辦公室等。以達到建筑內外自然協調、現代企業形象充分展示的效果,將員工情感自然舒發為追求目標。

圖1 福能集團后勤保障基地
(1)門廳區域
此項目一、二層主要門廳區域空間包含一層的門廳、辦公大堂、休息區和二層的展示區4個功能空間。門廳是進入辦公樓的第一印象空間,也是最能體現企業文化特征的地方。
門廳主要結合中心內庭院設計半隔斷背景墻,由福能集團企業LOGO以及代表風電的風車標識圖案構成,白色鋁單板隔斷背景墻的出現,使大廳整體空間隔而不斷,在給人領域感的同時,又可與戶外的藍天山水相互感知,渾然一體。
門廳左側的辦公大堂屬于來訪客人接待、洽談以及等待的空間,設計上延續門廳的企業LOGO元素。背景墻石材與門廳側墻統一采用米黃色大理石與意大利灰大理石鋪貼,穩重端莊,使來訪客人有一種空間延續感,消除了不同區域劃分的銳利感。石材正中嵌入LED大屏幕,用以展示和宣傳企業文化,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企業形象。二樓門廳上方的展廳結合影視廳,是企業內部文化的展示空間,是提升品牌形象、展示企業實力,以及進行文化宣傳、增強企業凝聚力的重要平臺。上下關聯性強,效果自然統一,展廳內部以板材、吸音材料為主,配以先進的音響、聲光設備,如圖2所示。

圖2 福能集團后勤保障基地一層大廳
門廳區域材料及色彩的合理搭配,形體設計的整潔大方,充分展示了企業的實力和內涵,作為公司員工置身其中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辦公區域
辦公區域為該大樓的主要空間分布于三至十一層,主要功能為辦公和研發。平面上依照辦公流程規律以及部門分區排布,根據辦公面積規定要求,以及業主提出的部門人數要求合理劃分相對區域。說到辦公區,許多人的大腦中都會涌現出“規矩”“老套”的生硬印象。然而,后現代化辦公裝飾注重以人為本的原則,辦公空間已逐步由傳統的幾人單間相對固定模式,跳轉到節省造價、空間利用最大化,適度考慮員工交流溝通區域,辦公效率大提升的大開間模式。辦公隔斷材質也由原來的簡單隔墻開門模式演變出許多種類。此項目辦公區多采用胡桃木質隔斷與中空玻璃內置活動百葉隔斷相拼接,既能保證上班時間方便交流,及監督工作,也能尊重休息時間員工適度私密性。從走廊一眼望去,統一感的同時又讓人不禁感慨辦公空間也可以如此輕松優雅。根據業主的基本需求并結合建筑構造,來確定不同材質的分隔手法,以此觸發員工之間有豐富活躍的互動,營造親如一家的氛圍。領導及財務辦公等需要獨立性較好的空間,則采用輕鋼龍骨隔墻作相封閉獨立模式。辦公設計的元素,主要是辦公家具的統一配置,聲環境、光環境的配合以及淡雅樸素的色彩,并點綴適當的植物、裝飾畫等,實現該區域的環境盡量優化,達到高程度的舒適性和親切感,如圖3所示。
(3)會議區域
本項目主要會議區域包含每一層的中小型會議室,以及第八層智能化系統的多功能廳。
每層的中小型會議室根據業主功能需求融合各分系統,以實現現代化的會議、學術討論等功能。墻面均采用米色調的硬包、吸音板、墻布等材料,地面為淺灰色玻化磚,整體色彩搭配合理,營造出寧靜簡約而又溫馨的氛圍。
第八層高智能化系統的多功能廳,層高7 m,可容納250人,集會議、培訓、學術報告等于一體,是本設計的又一重點。相對于中小型會議室,該廳智能設備更齊全,功能更多。配有同步傳聲、多媒體、投影、燈光音響控制等設施。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消防、隔聲、吸聲等因素,頂棚采用巖棉吸音板外加硅酸鈣板白色乳膠漆飾面以及規則的造型燈膜。墻面采用淺色穿孔吸音板飾以木飾板材,色彩地面采用復合木地板,形成了豐富的交流空間,同時也減少了大空間多聲波給外界帶來的干擾。合理的色彩搭配和有規則的體塊多層次構成,使置身其中的人們帶來充滿規則變化的節奏感和韻律感,視覺享受、親和感、舒適感也隨之延伸,如圖4所示。

圖4 福能集團后勤保障基地多功能廳
(4)交通空間
交通空間包括走廊、樓梯、電梯及電梯廳,是各個功能區域重要的交通聯系要道。走廊設計為了呼應內側辦公區域玻璃隔斷的元素,采用了鋼立柱外掛鋼化玻璃作為防護攔板,更好地打通了辦公與中庭景觀的連接,令員工及訪者置身其中如入外界,身心疲勞得到極大減輕。電梯廳在滿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要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墻面及地面以淺灰色石材為主,整體裝修元素與公共元素相呼應。置身其中,感到穩重且理性。
福能新能源后勤保障基地工程于2019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該項目的情感化設計理念得到較好的體現。2020年獲中國煤炭工業優秀工程設計(部級)一等獎,且各方反映較好。經濟的崛起、社會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了新的生活理念。辦公建筑作為人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建筑之一,人們對其已不再局限于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需求,而是更加重視自身內在情感需要。設計和生活始終是緊密聯系的,當兩者相結合時,就能營造出一個具有功能性、美觀性和情感性的美好環境[4]。本文借助實例探討辦公空間情感化設計,把抽象性的情感概念轉化為人為感知的空間形式,通過這種切身體驗,達到人與自然的情感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