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果
(核工業江西工程勘察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0)
預應力錨索作為一種成熟的施工工藝,長期應用于基坑支護項目中,具有較好的經濟性。但隨著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趨于精細化,錨索侵占紅線范圍外的用地,成為預應力錨索應用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1]。
傳統錨索的應用受到地層和環境的限制。尤其在軟土地區,由于土層性質差,錨固體與土層間的錨固體較少,造成錨索設計長度長,錨固力小,從而導致錨索在軟土地區的使用受到限制[2-3]。
為了解決這些技術問題,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研發了大直徑可回收錨索的技術[4-5]。該技術利用高壓旋噴技術實現了大直徑的錨固體,從而大幅度提高了單錨的承載力,并大大縮短了錨索長度。在基坑工程結束后,可對內置的錨索進行有效回收,有效解決錨索侵占紅線范圍外的的用地問題。其中程繼寶團隊研發的JM大直徑可回收錨索技術,已經在多個軟土基坑中進行了實踐。本文結合廈門某項目基坑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對該技術進行分析和探討。
JM可回收錨索屬于壓力型可回收錨索,由專用承載體、無粘結鋼絞線、JM68解鎖扳手、JM66高效低可縮錨具鎖緊器、JM58機械式預應力自減壓閥等構件組成,可實現鋼絞線以及錨具的可回收重復利用。JM系列可回收錨索由于其適應地層廣、回收方便、回收率高、錨具可回收等特點,在實際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目前共開發出JM15-1、JM15-2、JM16-2、JM15-4可回收錨索以及JMK-4型擴大頭可回收錨索。根據錨索設計荷載的不同,選用不同的鋼絞線及承載體組合,可實現1束 6束鋼絞線的自由組合,滿足不同的工程需求,如圖1~圖2所示。

圖1 JM16-2可回收錨索

圖2 JM15+JM16壓力分散型可回收錨索
當JM66錨具鎖緊器與JM58機械式預應力自減壓閥配合使用,如圖3所示,可達到減少預應力損失并提高錨索回收效率。

圖3 JM58(外)+JM66(內)錨具
JM66的使用,可明顯減少應力張拉過程中應力釋放時,鋼絞線以及墊片對錨具相對位移,提供更高效的預應力張拉施工效率。可將錨索張拉過程中預應力的損失減少到5%以下,在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的同時,提高錨索的預應力。
JM58機械式預應力自減壓閥(發明專利號:ZL 2015 1 0093613.9),是為了卸載預應力和回收錨索時,減輕工作強度并提高安全系數而專門設計的錨具。該錨具采用普通螺栓安裝及拆除,不需要使用千斤頂進行卸載。同時,該錨具可回收重復使用,提高了錨具的使用效率。
JM大直徑可回收錨索相對于傳統錨索,其主要區別是,大直徑錨固體的施工以及可回收的內置錨索的施工。根據采用的可回收錨頭的不同,JM大直徑可回收錨索的施工工藝分為兩種。
施工工藝一:當采用JMK-4型擴大頭可回收錨頭,其施工流程為:錨索組裝→JMK-4錨頭帶著無粘結鋼絞線自鉆進→錨固段旋噴注漿形成擴大頭→錨索養護→端頭鎖定→基坑開挖→基坑肥槽回填→錨索回收。采用高壓旋噴樁的成樁工藝,通過高壓力的水泥漿噴射切割土體至設計深度的同時,利用鉆頭將鋼絞線置入大直徑水泥土樁體中,從而形成大直徑錨索。
施工工藝二:當使用JM15、JM16可回收錨頭組合時,可組成壓力型或壓力分散型可回收錨索。其施工流程為:錨索組裝→鉆進→錨固段多噴多攪→錨固段水泥土短暫養護→套管二次鉆進→插入錨索→一次注漿→拔出套管→錨索二次高壓注漿→錨索養護→端頭鎖定→基坑開挖→基坑肥槽回填→錨索回收。本工藝采用二次鉆孔,將鋼絞線置入大直徑水泥土樁體中,從而形成大直徑錨索。
無論采用哪種施工工藝,其受力特點均為受荷后,錨索鋼絞線總是處于受拉狀態,鋼絞線借助承載力與無粘結鋼絞線將荷載傳遞至承載力,承載力則將荷載傳遞與旋噴的注漿體,最終通過注漿體周邊的摩阻力傳遞至周邊土層中。
JM錨索回收方式為旋轉可回收式,如圖4所示。無粘結鋼絞線通過夾具錨固在端部的錨索承載力上。基坑過程結束后,肥槽回填到回收標高后,解開錨具,在錨頭處利用JM68解鎖器,旋轉鋼絞線,使鋼絞線與承載體內的夾具脫開,從而可在對周圍土體不產生較大擾動的條件下,人工將鋼絞線逐根回收。

圖4 JM68解鎖扳手回收鋼絞線
根據工程經驗,采用JM68解鎖扳手進行錨索回收,可實現單人手工操作,免用千斤頂高效工作。三人小組一個工作日可回收約30組錨索。同時,錨索端頭可不用伸出墻體亦可工作,大大節約了空間。
某項目基坑北側為相鄰的待開發地塊(共用紅線);南側為規劃道路,近期會施工且有一下穿通道穿越規劃道路;西側為規劃道路,近期會施工;東側為規劃道路,現狀為臨時施工道路。基坑占地面積約為3萬m2,設置一層地下室,基坑開挖深度約為4.6 m~7.2 m,基坑平面圖如圖5所示。

圖5 基坑平面圖
擬建場地原始地質為海陸交互沉積地貌,原為魚塘,經人工回填填平為建設用地。場地內開挖影響范圍內主要的土層為:素填土、淤泥、中砂、粉質粘土、礫砂、殘積土、全風化花崗巖、強風化花崗巖。其中淤泥位于人工填土層下,厚度為0.9 m~11.30 m,流塑狀、飽和,固結度為0.43~0.55,靈敏度為3.0~6.1,含有機質、腐殖質以及少量的貝殼。地下水主要為位于人工填土層的孔隙潛水,以及位于砂層的微孔承壓水。
該項目基坑的北側緊鄰本項目待開發地塊,采用上部放坡+懸臂H型鋼樁;基坑西北角和西南角設置混凝土角撐;基坑南側采用H型鋼+鋼管斜拋撐支護;基坑東側沒有淤泥,采用土釘墻支護;連接通道采用H型鋼+鋼管支撐支護;基坑西側采用H型鋼樁+JM大直徑可回收錨索支護,錨索桿體采用一組JM15-2+JM16-2型可回收錨頭+無粘結鋼絞線組成的壓力分散型錨索。基坑西側支護結構剖面圖如圖6所示。

圖6 JM錨索支護剖面圖
3.4.1 鉆孔、旋噴擴孔
開挖至冠梁中心下0.5 m時停止開挖,使用地質鉆機成孔,如圖7所示。成孔至設計深度后,將鉆桿前段與鉆頭拆開,通過鉆桿的中空通道,向孔壁高壓噴射注漿,形成從底向上的水泥土旋噴體。淤泥段的噴射壓力為15~20 MPa,錨固段進行復噴。

圖7 JM錨索施工
3.4.2 下錨
當旋噴體達到初凝時,采用地質鉆機在旋噴體內重新成孔,采用全套管成孔工藝,并采用泥漿循環清孔。清完畢后,將一、二次注漿管與加工好的JM16壓力分散型錨索綁扎一起,放入鉆孔。為保證錨索的抗拔效果,每隔2 m設置一個定位架,使錨索體位于鉆孔的中心位置,并在錨索的自由端與錨固段之間設置止漿環。注漿管放置于管體中心,注漿管段部距桿體端部50 mm~100 mm,二次注漿管的出漿孔只在底部3 m范圍內設置,一次注漿管采用直徑20 mm塑料管,二次注漿管采用直徑15 mm鐵管。
3.4.3 注漿
錨索注漿采用二次高壓注漿。一次注漿采用P.O.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一次注漿水灰比0.40~0.45,二次高壓水泥漿水灰比0.45~0.55,并摻入補償收縮微膨脹劑。一次注漿為常壓注漿,邊拔套管邊注漿并在孔口設止漿塞,待漿液從孔口溢出后方可停止注漿。第二次注漿在一次注漿錨固體強度達到5 MPa后進行,壓力控制在2.0~3.0 MPa,并直到孔口返漿為止。為保證回收效果,錨索注漿時,應注意水泥漿不要進入無粘結鋼絞線內。
3.4.4 錨索張拉鎖定
錨索張拉應在錨固體以及冠梁達到80%強度后才能進行張拉。壓力分散性錨索的張拉,因各單位錨索長度不同,張拉時嚴格按設計次序采用差異分步張拉。
錨頭采用JM58型機械式預應力自減壓閥保證預應力,采用JM66型錨具鎖緊器進行鎖定。
3.4.5 錨索回收
待地下室底板施工完后,在地下室底板位置設置支承層。地下室外墻施工完防水層后,分層回填至錨索回收面,如圖8所示。用扳手解開JM66型錨具鎖緊器,將錨索鋼絞線插入JM68解鎖扳手中,轉動解鎖扳手,將鋼絞線從承載體中的夾具脫開,手動將鋼絞線拉出,實現鋼絞線回收。重復以上步驟,直到將所有鋼絞線拔出。對于拔出的錨索,妥善保管供下次施工使用。

圖8 JM錨索回收
3.4.6 施工效果評價
基坑工程全過程的監測結果表明,基坑開挖至坑底時,基坑開挖段的深層土體位移為20 mm~35 mm,平均變形在25 mm左右,有效控制了基坑開挖的安全以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基坑回填前,本項目施工的106根錨索全部采用JM68解鎖扳手進行回收,回收率達到100%,未對鄰近的規劃路的地基處理施工帶來任何影響。達到了預期的工程效果。
JM大直徑可回收錨索與傳統的錨索區別,在于錨固體直徑大,承載力高且錨索可在基坑回填前可靠高效的回收。既解決了軟土基坑錨索承載力的問題,也解決了錨索出紅線的問題。本文結合軟土地區JM大直徑可回收錨索的應用實踐,總結了該型錨索的技術特點以及施工回收工藝,可為類似的工程項目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