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婷
(福建省華力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預應力錨桿框架結構,是通過框架梁,將錨桿的錨固力傳遞給穩定坡體,以改變邊坡應力狀態、調用邊坡土體自穩能力的一種主動加固方法。這種加固方法安全可靠、輕巧美觀,社會、經濟效益明顯優于傳統的重型支擋結構,在我國山區公路、鐵路和房屋建筑等工程中已被廣泛應用[1-3]。
本文結合福州市某道路工程中路塹邊坡工程,探討“預應力錨桿框架+生態土袋護坡”在復雜周邊環境下市政邊坡加固處理中的運用,探討總結復雜周邊環境條件下邊坡設計的經驗,并對現階段問題進行探討。
邊坡位于福州市某道路K0+058-K0+110段右側,坡腳為擬建道路北路,坡頂為已建某小區7#、8#樓(挖孔樁基礎+淺基礎)。邊坡前期已形成,邊坡高度8.00 m~10.00 m,長度約52.00 m,邊坡采用漿砌或干砌擋墻支護。由于擬建道路北路建設需要,該段邊坡需要進一步開挖,開挖后處于不穩定狀態,且坡頂的某小區樁基礎埋深較淺。為確保該小區及道路北路的安全及使用,必須對該邊坡進行治理。
根據地質勘探資料,場地地貌單元為丘陵邊緣地貌,工程地質分區屬坡、殘積區。該邊坡巖土層主要為雜填土、強風化花崗巖、中風化花崗巖。
場地賦水性差,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淺部填土中上層滯水,基底不同風化程度巖層中的孔隙-裂隙承壓水。勘察期間測得場地地下水水位埋深約在1.90 m~3.60 m之間,主要為場地上部土層中的上層滯水水位,受大氣降水及生活用水的影響較大。其排泄方式主要為天然蒸發和向下入滲,年水位變化幅度在2.00 m左右。賦存于強風化花崗巖及以下的中風化花崗巖構造裂隙中的巖層孔隙-裂隙承壓水,由于風化程度不同,風化孔隙裂隙率和連通性差異較大。其透水性具不均勻性,總體透水性較弱,富水性也較弱。
根據該段路塹邊坡地質情況,一般可選用重力式擋土墻、預應力錨桿框架、抗滑樁等多種支護結構。由于重力式擋土墻基底較寬,且基底開挖需臨時放坡,而本工程坡頂存在已建建筑且場地空間受限,故僅能采用預應力錨桿框架與抗滑樁支護。而兩種支護形式中,預應力錨桿框架較抗滑樁更加經濟和美觀,故本工程采用預應力錨桿框架的支護結構。框架內設置生態袋護坡,可達到很好的景觀效果。
該工程從地質、場地條件、經濟分析及景觀效果等方面綜合考慮,采用預應力錨桿框架的支護結構。邊坡坡率1∶0.3~1∶0.5,布設兩排預應力錨桿,錨桿鉆孔直徑130 mm,單孔設計拉力350~450 kN,錨桿水平間距3.00 m,豎向間距3.00 m,最下一道錨桿距離坡腳2.00 m。錨桿框架內設置生態袋護坡,可達到很好的景觀效果。具體加固方案如圖1~圖2所示。

圖1 邊坡加固平面圖

圖2 邊坡加固斷面圖
該工程處于抗震設防烈度7度區,依據《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進行邊坡穩定性計算。①正常工況:邊坡處于天然狀態下(要求Fs≥1.20);②非正常工況Ⅰ:邊坡處于暴雨或連續降雨狀態下(要求Fs≥1.10);③非正常工況Ⅱ:邊坡處于地震狀態下(要求Fs≥1.05)[4]。土層具體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計算參數
利用簡化畢肖普法公式,采用復雜土層計算模塊,計算步長為1.00 m,采用理正巖土計算軟件6.5 PB2版驗算,該邊坡采用預應力錨桿框架加固處理后,穩定安全系數Fs=1.201~1.651,可以到達規范要求的安全范圍。邊坡穩定性驗算計算結果簡圖如圖3所示。

圖3 邊坡穩定性驗算計算結果簡圖
該工程坡頂存在已建建筑物,邊坡內部存在防空洞掩體,均會對本工程設計和施工產生一定影響。設計前期收集了建筑物基礎竣工圖資料,并對防空洞走向、埋深進行測量工作,將上述成果整理附至本工程平面圖上。在設計過程中,通過調整錨桿的長度、水平角度和豎向傾斜角度等措施,避開了現有結構。如本工程中東側第三排和第四排錨桿如果水平向正常打設,會觸碰到現有人工挖孔樁基礎;通過向兩側調整兩根錨桿的角度,避開了人工挖孔樁基礎。而東側第二根錨桿由于第三根錨桿調整后距離較近,故也向外側調整一定角度,避免錨桿距離過近產生群錨效應。施工嚴格按照設計圖紙施工,并做好測量放樣工作,避免對已有建構筑物產生影響。
目前,該邊坡已經竣工多年,從開始施工至今,經歷了多場臺風和暴雨,預應力錨桿框架均未發生結構變形,邊坡監測各項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生態土袋長滿植被,無沖刷的現象,坡面綠化效果較好。通過傳感器采集邊坡坡頂沉降量、坡頂水平位移與邊坡深層位移,其變化曲線如圖4所示,坡頂沉降量在竣工初期沉降速率較大,隨后趨于穩定,累計值基本保持在2.5 mm左右;坡頂水平位移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大,并最終保持在4.5 mm左右,其余各項位移監測結果也均滿足規范要求,說明該加固方案效果較為理想。

(a)坡頂沉降量累計值 (b)坡頂水平位移累計值

(c)深層位移曲線圖
土層與錨桿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5-6],在福建地區一般根據經驗取值。該值一般會小于規范值,特別是風化巖和基巖遠低于規范值。究其原因,是綜合考慮了本地區的特殊地質條件及施工工藝水平,而對規范值進行了折減。因為土層與錨桿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偏低,經計算得到的錨固段長度一般較長,經常會超過規范規定的錨固長度。為了減少錨固段長度并節約造價,錨桿的基本試驗變得尤為重要。
錨桿基本試驗[7]是在錨桿大規模施工前需打設幾根試驗錨桿,針對不同土質每種錨桿一般不少于3組試驗,通過拉拔試驗測得錨桿破壞所需要的錨固力,從而得出每層土與錨桿錨固體的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
設計施工中應重視錨桿的基本試驗,從試驗中得出土層與錨桿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再重新復核計算錨桿錨固段長度,而不僅僅是機械的完成規范規定的試驗內容。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8]規定,混凝土結
構的伸縮縫間距一般不大于20 m,房建及市政項目中,多按照此標準設置伸縮縫。此做法的好處是整個錨桿框架梁可以形成一個整體,整體受力,框架梁有一定的約束效果,單根錨桿損壞不會導致整體失穩。而公路工程中多按照6 m或4 m一個錨桿框架單元設置伸縮縫,該方法的優點是每個單元獨立成為一個整體,若損壞可只更換本單元錨桿及框架梁,便于后期檢修。設計施工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本文結合福州市某道路工程路塹邊坡工程實例,探討了預應力“錨桿框架+生態袋護坡”在復雜周邊環境下市政邊坡加固處理中的運用,總結復雜周邊環境條件下邊坡設計的經驗,并對現階段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得出以下結論:
(1)綜合考慮周邊環境情況進行預應力錨桿框架結構設計,該結構的支護效果良好。
(2)土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應結合地區經驗取值,不可照抄規范。
(3)應重視錨桿的基本試驗,并根據試驗結果重新復核錨桿錨固長度。
(4)錨桿框架梁伸縮縫的設置有兩種方式,設計施工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