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長安
福布斯發布了2021 年度“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 強”。引人矚目的是,得益于率先控制住疫情和國內經濟持續向好,中國共有395 家企業登陸今年榜單,刷新了歷史記錄。具體來看,國資控股的金融機構引領中國在此方面的表現優異,其中中國工商銀行連續9 年穩居第一寶座。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平安、中國農業銀行分別位居第四名、第六名和第九名。與此同時,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和電商公司也實現了巨大的進展,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小米等都有不俗表現。此外,農夫山泉、快手和通威等49 家企業成為今年新晉上榜的中國企業。當然,中國企業中還有多家沒有上榜的企業也同樣值得注意,典型的如華為,因其沒有上市也沒有入選榜單。
2020 年8 月,美國《財富》雜志發布的“世界500 強企業”名單中,中國也共有133 家公司上榜,上榜企業數量位列第一,歷史上第一次超過美國。中國企業取得如此靚麗的成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奮斗的結果。在100 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企業從過去的積貧積弱,在國際上鮮有聲音,到如今的強勢登場,反映的不僅僅是企業的蛻變,也是中國經濟由弱到大、由大到強的奮斗之路。
回顧歷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百年前,中國的企業大都還是清末洋務運動留下來的底子。隨著民族工業的興起,中國企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在外資企業的盤剝和惡性競爭下,再加上戰爭的影響,中國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的擠壓。
據統計,到上世紀30 年代抗戰前夕,在重工業方面,外國資本控制了中國煤產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鐵工業的95%、石油工業的99%、發電量的77.1%。在中國的現代工業和運輸業中,外國資本占到了71.6%,外國銀行資產也比華商銀行多1/3。外國資本不僅壟斷了中國的重工業交通運輸業,而且還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輕工業。
在企業規模和經營管理方式方面,中國企業也都十分落后。比如,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工業上海申新紡織公司,除了主業為傳統的輕工業外,經營管理也基本上以家族管理為主。相比之下,同一時期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不僅開創了流水線作業模式,1913 年,福特汽車公詞12 小時28 分鐘組裝一輛汽車,1920 年將組裝一輛汽車的時間縮短為1 分鐘,1925 年又縮短為10秒鐘,其著名的T型車在1908年問世到1927年停產,一共生產了1500 萬輛,將人類帶入了汽車時代。中國企業與西方國家企業的差距,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到1949 年,中國經濟基本處于崩潰狀態,大量企業破產倒閉。據統計,1949 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不足5%;國民總收入按當年匯率折合239 億美元,按5.4 億人口計算,人均44.26 美元,是美國人均國民收入的1/20、英國的1/11、法國的1/6。直到1950 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比長期是殖民地的印度還低20%。工業一片凋零,當時全國只有7 座平爐、22 座小電爐,生鐵產量僅為25.2 萬噸,國民收入的近70%來自農業。用一窮二白來形容當時的情況,一點也不為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集中精力全面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依靠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組建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國有大型企業。
到上世紀70 年代末改革開放后,中國企業發展開始進入了快車道,不僅企業數量大量增加,企業質量也有了極大的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也開始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企業不斷做大做強,開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各種全球企業排行榜中,中國企業的身影頻頻出現,由少到多。
2003 年,福布斯首次發布全球企業2000 強榜單,當時美國上榜企業776 家,中國僅有43 家。2011 年,在這2000 強企業中,美國和日本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美國共有536 家公司上榜,日本有260 家,中國企業有207 家。10 年之后的2021 年,美國上榜企業590 家,而中國企業上榜數量達到395 家,排在第二。榜單十甲中,中國企業占據了4 個名額,美國企業占據5 個名額,僅有1個名額是來自于沙特阿拉伯的沙特阿美。
以排名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其2020 年總資產超過4萬億美元,市值超過了3000 億美元。如果以總資產來算的話,中國工商銀行甚至超過了全球排名第四的德國GDP 的總量,用“大可敵國”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相信在未來幾年,在全球2000強市場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尤其是在金融、制造、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領域。
在中國企業中,中國制造企業的強勁實力讓世界刮目相看,也是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支撐性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的制造業幾乎一片空白,日常民用的火柴、煤油、鐵釘、布匹等都需要靠進口,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若干年,人們口中習慣叫法的“洋火”“洋油”“洋釘”“洋布”等還沒有從日常中消失?,F如今,中國制造業從最初的工業部門殘缺不全,到目前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41 個工業大類、207 個工業中類、666 個工業小類的國家;從最初工業增加值僅有120億元到如今工業增加值超過30 萬億元,中國的制造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1 年4 月底,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的“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二,行業總產值大約是美國、德國、日本這三個發達國家制造業規模的總和。中國的汽車、電腦、手機、空調、洗衣機、冰箱、彩電、鋼鐵以及其他多項產品的產量都穩居世界第一名。不僅如此,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制造再顯威力,據海關統計,2020 年3-12 月,海關共驗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資價值4385 億元,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醫療器械、藥品全年合計出口增長31%。其中中國累計出口口罩2242億只,價值3400億元,相當于為每個外國人提供近40個口罩。

中國企業的蓬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的政策結晶,是尊重企業和企業家主體地位和創新精神的實踐碩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發展和改革的支持性政策,涵蓋了財政、金融、稅收、人才等各個方面。
在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形成了以《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為統領、以35 個配套文件為支撐的“1+N”政策體系。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企改革領域最系統、最全面、最有針對性的政策體系,從而有力保證了國企改革有方向、有目標、有遵循。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扎實推進。2012年以來完成22組、41家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有序推進鐵塔、航材、煤炭、海工裝備等領域專業化整合。在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方面,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特別提出,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2019 年9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圍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長期穩定發展環境,推動民營企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健康發展,提出一系列有分量的政策措施。在完善營商環境方面,2019年10 月,國務院發布《優化營商條例》提出,國家要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著力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從而增強發展動力。
在持續努力下,中國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不斷提升,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2004 年,我國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為第108 名;2020 年,我國的排名已經躍升到第31名。減稅降費是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成本的重要內容?!笆濉逼陂g,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超過7.6 萬億元,累計辦理出口退稅7.07萬億元,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
企業家是市場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和運行者,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也正是因為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企業家的不斷涌現,才使得中國企業在走向世界的征程中披荊斬棘,使中國的競爭實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在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國家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的舉措。2015 年6 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了要改革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構建普惠性政策扶持體系,推動資金鏈引導創業創新鏈、創業創新鏈支持產業鏈、產業鏈帶動就業鏈。2018 年9月,國務院又下發了《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在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創新創業企業大量涌現。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共5745 萬戶,年均超千萬戶。在富有韌性的中國經濟環境中,涉稅市場主體活力十足,呈現出新辦多、結構優、力量強的特點。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成為市場主體的“主力軍”。據統計顯示,“十三五”期間,新辦民營涉稅市場主體5600 萬戶,占比超九成且占在比逐年遞增。
在新增市場主體中,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新動能保持高速增長。比如,2020 年,網上商品零售保持較快增長,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比2019 年增長14.8%。與此同時,傳統零售業加速轉型升級,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更可喜的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的迅速發展,在不少領域實現了科技“彎道超車”的夢想,一批掌握核心知識產權的高科技企業站到了世界先進科技企業的前列。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專利申請量數據名單,在2020 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了68720 件專利,穩居世界第一的位置。華為作為目前全球領先的通訊技術廠商,憑借5464 件的申請量遙遙領先,連續四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申請來源。緊隨其后的是作為屏幕制造大廠的京東方和手機通訊為主的OPPO 也位列全球前十。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對外貿易額不斷擴大,海外投資的步伐也逐漸加快,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據統計,2020 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1329 億美元,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20 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2.3 萬億美元,比2015 年末翻一番,對外投資大國地位穩定。截至2019年末,我國在全球188個國家設立境外企業4.4萬家,對外投資遍布世界各地。

隨著中國企業不斷做大做強,開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企業在“百強”等各種全球企業排行榜上的成績必將越發亮眼。而中國企業的整體崛起,無疑是我們推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強大動力,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所在。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企業的發展之路依然漫長。特別是在更為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加的國內外環境下,面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和少數西方國家無理打壓,中國企業更應立足自身發展,牢固樹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理念,堅持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苦練內功,補足短板,不斷增強自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如此,中國企業就能不斷發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的征程中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