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復龍,徐晶,朱元東,吳乾能,謝欣城,陳玲玲,方蕾,施言
(杭州市西溪醫院消化內科,浙江杭州310023)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攻擊CD4+T 淋巴細胞導致人體免疫功能受損所引起的一系列機會性疾病。其中,消化系統HIV 最易攻擊[1]。因此,腸鏡檢查在HIV 患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關于AIDS合并結腸息肉的報道較少,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21例AIDS合并結腸息肉患者的臨床、腸鏡和病理特點,以期為臨床醫師對該類疾病的診治提供幫助。
選取2015年9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AIDS合并結腸息肉患者21 例。其中,男18 例,女3 例,年齡23~65 歲,平均45 歲;合并梅毒3 例、乙肝1例、丙肝1例、肺部卡波西肉瘤3例、尖銳濕疣1例、糖尿病1 例;行結腸鏡檢查前主要臨床表現:腹瀉8例(38.1%)、 腹脹5 例(23.8%)、 便血4 例(19.0%)、便秘2 例(9.5%)、納差2 例(9.5%)。所有患者心電圖、胸片均正常。
腸鏡(奧林巴斯,型號:CF-H260AI)、氬氣電極(直噴,德國愛爾博電子醫療儀器公司)、活檢鉗(南微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鈦夾(南微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射針(南微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圈套器(常州市久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顯微鏡(奧林巴斯,型號:BX41-32P02)、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江西恒康藥業有限公司)、丙泊酚注射液(10 mL∶100 mg,西安立邦制藥有限公司)、地佐辛注射液(1 mL∶5 mg,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所有患者或家屬術前簽署腸鏡及內鏡下摘除息肉知情同意書。操作均由消化內科副主任以上高年資醫師進行,病理診斷均由病理科副主任以上高年資醫師完成。檢查前3 d 予以清淡飲食,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行腸道準備。檢查時,患者取左側臥位,鼻導管吸氧,予以靜脈基礎麻醉(地佐辛5 mg靜推+丙泊酚2 mg/kg靜推),監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備急救藥品,然后建立靜脈通路。內鏡洗消流程按照“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2016 版”五槽(初洗、酶洗、次洗、消毒、末洗)進行[2]。根據患者結腸息肉大小及形態[3],行活檢鉗夾除術、氬離子束凝固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摘除息肉。術后標本送病理檢查。
AIDS合并結腸息肉患者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僅1例(4.8%)患者檢查后4 h 出現畏寒發熱,最高體溫40℃,無腹痛、便血和咳嗽咳痰等不適,血常規提示:白細胞1.3×109/L、超敏C 反應蛋白135 mg/L、CD4+T 淋巴細胞156/μL,2次血培養均陰性,肺部及腹部CT平掃未見明顯異常,經5%葡萄糖氯化鈉輸液治療后,患者癥狀、白細胞、超敏C 反應蛋白均好轉,該患者檢查后兩次行腸鏡腔內細菌培養均未見明顯細菌生長,1周后行無痛結腸鏡下息肉活檢鉗夾除術和APC摘除術,術后無畏寒、發熱等不適。
所有患者行外周血CD4+細胞數和HIV 核糖核酸檢查,其中7 例(33.3%)患者外周血CD4+T 淋巴細胞數<200/μL,14例(66.7%)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數>200/μL;1例(4.8%)未予以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患者HIV 核糖核酸為1.24×105IU/mL,20 例(95.2%)予以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患者HIV核糖核酸<100 IU/mL。
結腸鏡下息肉所在位置:乙狀結腸10 例(47.6%),橫結腸4例(19.0%),升結腸3例(14.3%),升結腸合并直腸1 例(4.8%),橫結腸合并直腸1 例(4.8%),回盲部2例(9.5%)。1例(4.8%)患者考慮合并結腸藍色橡皮皰痣綜合征(圖1A)。8例(38.1%)患者結腸內存在多發的0.2~0.6 cm扁平息肉(圖1B),予活檢鉗夾除和APC術摘除;13例(61.9%)患者存在0.5~3.0 cm亞蒂或長蒂息肉(圖1C),行無痛結腸鏡下EMR息肉摘除術及鈦夾止血術。

圖1 結腸鏡下所示Fig.1 Colonoscopy findings of colon
21 例HIV 合并結腸息肉患者均行息肉摘除并送病理檢查。其中,13例(61.9%)為管狀腺瘤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圖2A),6例(28.6%)為增生性息肉(圖2B),2例(9.5%)為鋸齒狀腺瘤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圖2C)。

圖2 病理學檢查(HE×200)Fig.2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HE×200)
消化道是人體的重要免疫器官,也是HIV病毒最易累及的器官,HIV 感染的消化道癥狀常為非特異性。其中,腹瀉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也是患者行結腸鏡檢查最主要的原因[4]。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近5年21 例HIV 合并結腸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顯示:HIV 合并結腸息肉臨床表現有腹瀉、腹脹、便秘、便血和納差。CD4+T淋巴細胞是HIV損傷的主要靶細胞,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嚴重下降,從而造成腸道機會性感染,HIV病毒亦直接導致腸道疾病。本研究中,33.3%的HIV合并結腸息肉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數<200/μL,95.2%的患者血HIV 核糖核酸均低于100 IU/mL。HIV 病毒載量和結腸息肉發病是否存在關聯有待進一步研究。
結腸息肉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結腸鏡是發現結腸息肉最簡單、精準的方法。本研究中,HIV結腸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這與HIV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有關[4]。HIV 患者并發結腸息肉的可能原因有:①患者腸道免疫功能低下,易發生各種特殊感染及炎癥反應,慢性炎癥使腸黏膜受損,繼而導致細胞不斷增生,誘發結腸息肉;②HIV長期直接刺激腸道腺體,進而發生息肉樣增生改變。結腸息肉病理分型主要有腺瘤性、炎性、增生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較為常見,結腸癌的發病與結腸腺瘤密切相關[5-6],使得HIV在腸道的直接致病作用及機會性感染風險明顯升高。因此,HIV患者更應及早干預結腸息肉,以減少惡變風險。本研究中,HIV合并結腸息肉大部分發生于乙狀結腸,其中61.9%的息肉病理為管狀腺瘤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與普通人群結腸息肉好發位置[7-8]及病理類型[9]一致。
本研究中,僅1例HIV合并結腸息肉患者在無痛結腸鏡后短時間內出現畏寒高熱,伴有白細胞減少和超敏C反應蛋白升高,可能原因為:患者血清CD4+T淋巴細胞降低,免疫力低下,正常腸道寄生菌釋放毒素入血,從而引發感染。盡管該例患者高熱原因并不明確,但應高度重視HIV 患者結腸鏡檢查的潛在風險。因此,建議HIV患者行無痛結腸鏡檢查及息肉摘除術時,充分評估患者病情、嚴格按照規范做好內鏡洗消,以避免并發癥發生,減少患者痛苦。
AIDS 患者行結腸鏡檢查及息肉摘除治療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警惕腸道寄生菌入血誘發的全身感染;②患者腸壁可能有特殊病變,導致腸壁變薄,可能會增加穿孔概率;③醫務人員應做好自身防護。
綜上所述,HIV 合并結腸息肉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息肉病理類型主要為管狀腺瘤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但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且樣本量較少,CD4+T 淋巴細胞數及HIV 核糖核酸與結腸息肉發病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行前瞻性、大樣本研究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