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過去的2021年,注定是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在即將進入2022年之際,回望2021年,我們不斷總結過去,更加自信走向未來。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散去、全球供應鏈運轉不暢的壓力下,中國經濟彰顯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2%,實現了總體穩定。
這是不斷發展的結果。經歷了40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脫貧攻堅的歷史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長遠目標。共同富裕是篇大文章,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看,涉及城鄉關系;從解決矛盾角度看,涉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從未來發展前景看,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發展路徑選擇。
在眾多促進發展的政策中,監管政策的作用不斷顯現,從教培“雙減”政策出臺,到反壟斷監管趨嚴,再到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的生效實施,頂層設計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發展營造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我們期待更多有利于發展的政策落地,給中國經濟增添新的活力,推動新的發展。
2021年9月2日,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消息正式公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與上交所、深交所形成行業與企業發展階段上的差異互補及良性競爭,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北交所肩負的使命,將在未來發展中逐漸變為現實。
這是深化改革的結果。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中國明確提出了自己的“雙碳”目標,這是中國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所擔負的責任。
“雙碳”目標下,新能源的發展面臨著技術待完善、效率待提高、成本待降低等問題。除了能源行業,金融、交通、消費等在內的眾多行業,都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能源革命讓人們對氫能、太陽能、風能的更廣泛使用充滿期待,綠色金融、綠色交通、綠色消費,正在滲透并改變我們的生活。
面對經濟發展中的人口結構問題,中國的“三孩”生育政策在2021年落地。正如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所說,三孩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的實施,帶動了中國社會領域的全面建設,以人民為中心、以民生為導向、以滿足群眾多元化生育需求為抓手,將在以往經濟發展過程中相對被忽略的、逐漸被積累的社會發展的短板一并補齊。
國際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通脹,導致其貨幣政策不確定性,令中國的貨幣政策備受關注。推動經濟復蘇和穩健增長,仍是中國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
為此,中國的貨幣政策在2021年逐步回歸常態,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穩字當頭,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平穩性。與此同時,通過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和向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發放額度等手段,人民幣匯率在2021年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雙向波動??梢灶A見的是,中國貨幣政策在2022年亦將在自己的獨立曲線中繼續維穩。
在資本市場,注冊制試點已經進入第三年。證監會將試點注冊制作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頭號工程,堅持穩中求進。從科創板推出注冊制,到創業板增量改革,再到新舊有效銜接的北交所,注冊制正逐漸向全板塊推行。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注冊制改革,是完善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的重大改革,也是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關鍵舉措。
這是持續開放的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全球之時,各國加強抗議合作,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是中國提出的倡議。
面對全球新冠疫苗分配嚴重錯位,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在捐助和配送新冠疫苗上,2021年預計中國將總共貢獻20億劑疫苗,捐贈1億劑給低收入國家,以及捐贈1億美元給COVAX。我們期待,隨著多款新冠疫苗上市、防控手段的不斷進步,世界經濟能夠在2022年實現穩定復蘇。
疫情的沖擊加快了數字化轉型的速度,數字貨幣不斷涌現,中國也在進行嘗試。中國銀行原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組組長李禮輝就認為,打造全球最佳的央行數字貨幣,不僅有利于推進普惠金融,而且有利于在數字經濟時代促進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的均衡和協調,維護中國的貨幣主權,保護中國的金融安全,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家實力。
即將到來的2022年依然會充滿挑戰,無論是國際風云變幻還是國內改革面臨的重任,都需要我們謹慎應對。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為我們奔赴新的征程指明了方向,更加充滿希望的2022年就在前方。
《財經》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