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成鋼

圖/視覺中國
制度演變和產權之間是什么關系?制度演變與產權這兩者緊密相關、不可分開。制度演變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政策上都是最重要的問題。當我們把時間拉得長一點來看,歷史上所有稱為革命、改革、復辟、前進、倒退等等這些內容,其中最緊要的實質都是制度演變??茖W關心的是規律性的問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社會、看制度,為了看到規律性的內容,需要看得比較長一點。從科學的角度看,會發現在任何一個國家,制度朝什么方向演變有很強的規律性。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中國的制度演變。我們把歷史看得短一點:19世紀20世紀之交,就是100多年前的狀態。戊戌變法和庚子變法都是朝著君主立憲的制度方向演變的努力,后來的辛亥革命仍然跟立憲相關。雖然一個叫做變法,一個叫做革命,但是大的方向上都是為了立憲。問題是這一系列的努力都失敗了。從科學的角度上我們需要問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努力都失敗了?而且這樣的失敗在中國并不是孤立的。我們再看一看同一時間的俄國。俄國的一些社會精英從19世紀初就開始了立憲方向的努力,比中國早了將近100年。但是差不多一個世紀的努力,到1917年失敗了。從科學的角度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為什么像中國、俄國這樣的國家,當它們學習外來的民主立憲,試圖移植立憲制度時,它們的努力都失敗了?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布爾什維克制度的建立。從1903年產生布爾什維克,到奪取政權、建立布爾什維克的制度只用了14年。為什么這么快?這是俄國的情況。外來的布爾什維克在中國發展也非???。同是外來的制度,為什么這個制度發展這么快?
總結一下這兩個大的問題:一個是中國和俄國朝著立憲方向的努力,持續很長時間、耗費很大力量,為什么都失???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布爾什維克這樣類型的制度會在俄國、中國發展這么快?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從產權與制度這個主題說起。
產權與制度,這兩者是什么關系呢?首先產權本身就是一個基本的制度,但是另一方面制度包括很多內容。我想要強調的是,產權既是一系列制度演變的結果,同時也是一系列制度演變的起點。前面一句話比較簡單,產權是制度演變的結果,證據非常多。但是為什么說產權是制度演變的起點?考古證據告訴我們,在其他制度都還非常粗糙,甚至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在許多古老文明里首先看到的是產權制度,而這個制度一直對這個地方是有影響的。
我們要從制度的角度認識產權。但問題是,產權是什么意思?概念是什么?實際上產權的概念,不盡相同。今天我們討論產權時,我們的概念是從制度的角度來討論的。之所以要強調從制度討論,是因為在最近的幾十年,在經濟學、法學里流行的產權概念更側重的不是制度,而是效率。即便人們承認產權是制度,也只是把制度作為效率問題來討論。本文強調的不是效率,而是制度。效率當然重要,但是我想要強調,第一,效率最終是依賴制度的。第二,效率從來不是全部的問題所在。
各國產權制度的演變都有很強的規律性。最集中的表現是,任何國家歷史上的產權制度,和這個國家當前的產權制度和一系列的制度,都有緊密的關系。
討論到制度演變,最著名的論述就是諾思教授提出的路徑依賴理論。這個理論概括實際上是在史學界早就大量系統地觀察到,并且已經有過系統論述的?;緝热菥褪沁^去的制度影響今天的制度,過去的制度決定今天的制度。相關的觀察,包括著名史學家湯因比,曾經專門討論“為什么歷史總是自我重復”。20世紀最著名的史學家克羅齊甚至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的歷史里面大部分講的都是很早以前的事兒,而當代史指的是現在。他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意思就是,你要想明白當代發生的,就必須知道它過去的事情,因為它過去的事情在當代往往是重復的。馬克思曾經引用黑格爾著名的一段話說:“歷史本身經常會重演”,表述的是同一類型的觀察。
這些著名的論斷表明,偉大的學者們早就看到了歷史是重復的。我希望更進一步地來討論:為什么歷史會重復。這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科學問題。通常人們認為人文跟科學是分開的,人文里面沒有科學。但是當我們看到很強的規律性時,探究其中的規律性就成了科學的問題。
為什么制度演變會依賴演變的路徑?為了分析這個問題,我創造了制度基因這個概念框架來進行分析。之所以歷史會重復,制度的演變依賴它的路徑,是因為制度演變都是人造成的。制度演變是內生的。而每個推動制度演變的人都是在制度之中的,他所在的制度里面的制度成分,直接影響到他自己的利益。推動制度演變的人,一定想要保持過去那些對他有好處的制度,希望消滅或者弱化那些對他不利的制度。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制度成分會不斷被再產生出來的道理。更確切些說,一些基本的制度成分,在制度演變時影響主要博弈者的激勵機制,而且這些影響是持續的。在制度演變后,主要博弈者為自己利益會再造這些成分。這些成分會再影響新制度里主要博弈者的動力。于是,歷史會周而復始不斷重復制造制度成分。
對這個概念最簡單的概要是,我們看到的歷史似乎是周而復始的。其實歷史從來不會完全重復。在制度層面,所謂的重復,只是重復了其中的某些成分。我把在歷史上反復出現的那些制度成分,稱為制度基因。其實,制度基因在所謂的重復過程中也是變的,只是變得很慢。還有重要的一點,任何人想脫離這些制度基因,突然改變制度,其實是不可實現的。與制度基因相違背的制度變化,違反社會上很多人的基本利益。無論推動者如何努力,那個阻力都會大得難以推進。
當我們引入制度基因這個概念的時候,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的概念,需要把它更清楚地刻畫一下。制度基因除了是基本的制度成分,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特點。
第一個基本特點是重復性。凡是被我們識別成制度基因的那些基本的制度成分,會在歷史的過程中重復出現。
考古發現,在史前史上,古希臘、古羅馬就是普遍的私有制。財產屬于大量中小的私有所有者,而不只集中在極少數權勢手里。在緩慢演變中,這個制度一直保持到中世紀的西歐,再緩慢演變到了當代。另一個重要的例子是中國的歷史。從秦始皇建立土地皇權制之后,中國所有的朝代都有一個基本特點,就是皇權里面,主權跟產權不分?;蕶嗫刂仆恋?,即國家控制土地。這個制度的基本性質是重復出現的。
制度基因的第二個基本特點,凡是叫做制度基因的那些部分一定要滿足激勵相容性,即制度基因的那些成分一定是跟推動制度演變的人的利益是相容的。
歷史上,所有的中小土地所有者在制度演變過程中一定會盡最大努力來保護自己的產權,這是西歐那一類的制度。另一類就是皇權,皇權一旦建立就要努力削弱社會上所有能挑戰它的力量的那一部分人(例如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貴族)。每個朝代的皇權都有巨大的自身利益要做這件事情,即努力削弱這部分力量。
制度基因的第三個基本特點是基礎性,即制度基因是所有其他制度的基礎。在這個制度基因上會產生出其他的制度來,是更完整的制度賴以建立和發展的基礎。
一個例子就是普遍私有制導致并逐漸產生了叫做私法的制度,由此才逐漸產生了法治,才逐漸產生了憲政。而憲政的產生反過來加強了法治。另外一個例子是俄國。如果我們從考古和更遠的歷史來看,那個地方早期叫羅斯國。那時羅斯國是一大類的國家(不是一個國),它有一個重要的基本特點就是主權跟產權不分。重要的是,這個基本特點延續到了沙俄時期的帝制,最后成為阻礙俄國建立憲政的一個基本制度成分。蘇聯時期當然更是主權和產權徹底結合。這個制度基因,是俄國千年前就存在的。其一直阻礙俄國的社會發展。
本文要討論的產權概念,強調的是財產的所有者對財產擁有的最終的控制權。換句話說,自認為資產的所有者,擁有和不擁有對其資產的最終的控制權,決定了他(或者她)是否擁有產權。這個概念是最古老的、最原始的產權概念,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大家熟悉的近代和現代的思想家,無論是洛克還是斯密、哈耶克、馬克思、列寧,他們的產權概念都是這個概念。他們在支持和反對私有產權方面可以持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們的產權概念是相同的,他們的爭論是在同一個概念上爭論的。
再有一個要點,今天全世界所有國家商業上使用的法律都是從羅馬法里衍生出來的。羅馬法里,產權概念的核心就是控制權。羅馬法當年怎么產生出來的?羅馬法是從歷史上逐漸演變過來的,從無到有,慢慢演變而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私有產權意味著所有者有最終控制權,因此所有土地所有者都是自由民。喪失了土地產權的人,淪為奴隸。這就是產權的原始概念的基礎。法律體系產生、演變的基礎是羅馬的私法,而現代無論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它們的起源都是羅馬法。中國的法律屬于歐洲的大陸法系。
產權這個概念,關系到今天常用的另外一個詞匯:所有制。所有制的背后就是產權,是按照控制權來定義的。當一個社會里大部分財產都是由政府控制時,就叫國有制;當資產的控制權基本上在私人手里時,就叫私有制。
產權還有許多其他的概念。那些衍生的其他產權概念產生于19世紀。產生的背景是由于產業革命以來,市場經濟大發展、資本主義大發展之后,產權也發達了、經濟也發達了、經濟學也產生了。在這個背景下,無論是從經濟上講還是法律操作上講,效率的問題變得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里,基本產權的保護已經是天經地義。
在這個背景下,為了效率的問題,為了實際操作的問題,產生出來衍生的其他產權概念。我這里反復強調“在這個背景下”,意思是當沒有這個背景的時候,當一個社會還沒有法治,還沒有對私有產權形成天經地義的保護的時候,人們討論產權,一定要使用原始的產權概念。只有已經具備了保護產權的那個背景,人們才可能專門關心在保護產權之下的效率問題和操作問題。
產權概念最初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因為它是今天的科學和文明制度產生的地方。因此這就追到了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Stoicism)。我們這里關心的并不是學派,也不是這個名字,而是產權概念的起源。起源的時候,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產權是古希臘作為公民社會的基礎。最基本的概念是,在這個社會里,自由人的最基本的權利是沒有人可以剝奪的。自由人不能剝奪的基本權利是什么?是人的人身和人的財產。人的人身和人的財產兩個是連在一起不能分的:你是自由人你就有財產,你有財產你就是自由人。在當時的社會,沒有財產的人就是奴隸,是奴隸的人就沒有財產。當時社會的基本狀況也就成為羅馬法的基礎。后來無論是洛克還是斯密還是邊沁(邊沁是重要的法學家、哲學家,整個今天的經濟學的基礎,比如效用函數,都是邊沁的理論。邊沁的法學、實用哲學的理論奠定了今天經濟學甚至社會科學的基礎)、馬克思、哈耶克、諾思、科爾奈、哈特,他們的產權概念統統都來自同一個根源。

中世紀歐洲的農民向莊園主繳納費用、產品或家畜。
對今天的社會影響最大的產權概念來自洛克。洛克的思想來源是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他把產權講的更清楚了。什么是產權呢?產權是人權的基本部分(《政府論》)。他這樣定義:
產權=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
我有意把洛克的原話翻譯成公式的樣子,為了大家容易理解。他說,每個人天生就擁有自己的生命權(life),擁有使用自己的自由權(liberty),擁有自己的物質財富(estate)。合在一起的所有這些稱為人的產權(property)。很多人把產權只看成是財產,但洛克的概念不是這樣的。洛克的產權,是連人的生命都在里面。需要指出,這個概念不是洛克自己發明的。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產權的基本觀念就是這樣的。
今天當我們講人權時,人權其實是不可分割的帶著人對自己財產的最終控制權。洛克與人權相關的思想不僅僅是英國光榮革命時的基本文件,英國之后美國的、法國的、所有發達國家的憲法里面的基本規定,包括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其基本思想都來自洛克。
為了進一步解釋洛克的思想,可以用邊沁的一個著名的說法:“法律跟產權共生死”。意思是有了法律才有產權,有了產權才有法律;沒有法律就沒有產權,沒有產權就沒有法律。這非常重要、需要我們認真理解的原理。這句話的背后有非常嚴密的邏輯,而不是詩歌,不是聳人聽聞的口號。
沿著以上討論的這些思路,才有了后來哈耶克的名著《通向奴役之路》。他說,如果在一個社會里把私有產權消滅了,這個社會就變成了通向奴役之路。大家都認為哈耶克是不得了的,有創新思想的人。實際這只是在重新解釋過去洛克的話,用他那個時代面對的新的情況來重新解釋。而洛克早在古希臘就已經講過的。這些思想都是2000多年的歷史世世代代傳過來的,是非常深刻的重要的認識,是發達國家的制度基因,是發達國家可能成為發達國家的基礎所在。
產權作為制度有著非常寬廣的史實。在古希臘、古羅馬的傳統中,產權就是制度。產權是人的基本權利:所有的自由民都是有產者,所有的有產者(例如下中農、中農、富農和地主)都是自由民。所有的無產者(例如雇農和工人)都是奴隸,所有的奴隸都是無產者。如果回到馬克思主義,比如說《國際歌》里唱的“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為什么馬克思永遠在講無產者?為什么馬克思主義的討論經常會用到奴隸這個詞?為什么這兩個詞等同?這個等同不是馬克思發明的,根本就是古希臘傳過來的,是產權作為制度的體現。在那個制度里,自由民是世襲的,意味著任何自由民的產權都是不能剝奪的。哪怕一個自由民犯了刑事罪,比如說他殺人了,按照法律可以給他判死刑,但是他的產權不能剝奪,他的家人會繼承他的產權。
考古證據告訴我們,從私有產權才衍生出來社會上其他的權利。早在古希臘的文字和法律產生之前,在公元前六七百年,甚至一千年前,就已經存在廣泛的小私有產權,在這個基礎上才產生出來其他的權利和制度。首先產生出來的法律制度就是所謂的私法。為什么是私法?原因就是沒有政府介入,純粹是私人跟私人之間的事務需要裁決。法律首先產生就是為了規制私人之間跟產權相關的糾紛。這也是為什么邊沁說“法律跟產權共生死”。
如果我們看當代的法律,在法治的國家,90%以上的法律,其內容都是跟產權相關的,包括從產權問題衍生出來的問題。相關有直接、間接兩種情況,有大量的直接看似乎跟產權無關,但是實際上間接為產權服務的法律。
法治體系里面的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其中的公法是在私法產生之后才逐漸演變出來的。而公法是為了保障私法的執行。有了公法以后,在中世紀晚期歐洲才有了主權的概念。作為法學的主權概念剛一提出來,就清清楚楚地規定和作為私法的產權概念分開。就是說,即便在絕對君主制(主權的概念是在絕對君主制下由法國提出來的),絕對君主的政治權力沒有人可以挑戰,但君主也不能侵犯私有產權!而這是最終能發展出來憲政制度、法治制度的基礎。
當憲政制度產生出來以后,反過來又會保護私有產權。比較完整的現代的民主制度出現得更晚。在民主制度之下會進一步的影響私有產權。一個重大的影響是從平等的方面來促進私有產權。比如北歐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西歐的許多國家,私有產權相對更加平等。這跟它的民主制度相關。
另一方面,影響制度演變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君主控制產權這類傳統制度。影響制度演變最重要的部分往往不是君主制本身,而是君主對土地的控制權。如果忽略君主對土地的控制權,而是簡單的看是不是絕對君主制,人們就會看不清楚問題的性質。例如,當人們把沙俄的帝制和法國的君主制混為一談,就會被誤導。表面上看,如果沙俄的帝制就是絕對君主制,那么就跟法國一樣。那為什么法國可以演變得遠為更好,而俄國演變這么困難呢?實際上,如果看沙皇的土地控制權,就會發現它與絕對君主制的性質不同。
什么樣的君主制產生憲政會特別困難呢?是像中國古代傳統那樣的君主制、俄國傳統那樣的君主制、伊朗傳統那樣的君主制,這個表還可以拉長,比如埃及,都是非常非常長遠的古文明。從考古上就知道,在古文明產生的時候,埃及、伊朗、中國,都可以看到君主(皇帝)直接控制土地。和它對比,比如說當代的英國、荷蘭、比利時,這些國家今天仍然是君主制,叫做君主立憲制。歷史上,這些國家的君主從來沒有也不能,控制國內的大部分土地。所以最基本的制度早就不一樣,而不是今天才不一樣。
名字上叫做君主制和君主在干什么,這中間有很大的差別。君主控制土地有兩大類,一大類就是君主直接占有土地,直接操縱土地,這是一個極端情況。還有另外一大類,君主并沒有直接把所有土地占,而是君主擁有最終的控制權,君主有權力決定土地的分配,而且他分配了以后還可以再分配。如果分配完了他就沒權再分配,他就不再有控制權;如果分配完了還能再分配,控制權就始終在他手里。
為什么我們講產權是制度演變里面的制度基因?
在很早以前,產權作為控制權是怎么配置的,產權作為制度對社會有非常長遠的影響。當然,制度演變有時會表現在相對短期的大變化。也許可以稱為突變,但任何突變,一定不違反前面討論的道理。即在制度基因上要先有變化。如果制度基因上沒有大變化,因為沒有基礎,所以整個制度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然而,今天大部分經濟學者和法學學者熟悉的產權概念不是我剛才講的這些?,F在最流行的概念是所謂的一束權利(bundle of rights)(或權利束)的概念。為什么一束權利這樣的概念現在變得很重要呢?因為它關心的是效率。前面講的概念,在討論效率時不容易操作,即不容易在發達經濟體中實際使用。一旦保護產權的基本制度穩定之后,那么從一束權利的角度就更容易分析效率的問題。權利束這個概念是梅恩(Henry Maine)在19世紀中提出來的。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有名的經濟學者或者經濟法學者科斯、德姆塞茨、阿爾奇安、張五常等等,他們講的產權都是這個概念。
在這個概念里,產權是很多很多權利,包括了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處置權又分成交易權、繼承權、贈與權,等等,這個名目可以拉得很長很長。因為拉得越長討論的越細就越能操作,不能操作就沒有法律。
從學者的角度講,學術變成科學人們很關心度量,度量意味著量化,量化就一定要分解。因此把權利分解成一束不同權利以后,就容易度量、容易量化,這也是為什么純學術的討論如今大多集中在一束權利上。
到底這個概念和前面講的控制權概念有沒有分歧呢?在一大類情況下,這兩個概念原則一致,沒有分歧。這一大類的情況是,私有產權作為控制權是完全有保障的,就是法治的。法治是什么意思?就是有獨立的司法、獨立的立法和獨立的執法。在這個情況下,私有產權有充分的保障。在這個條件下,保障最終控制權的問題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產權就是控制權。于是,權利束的概念就變得非常實用、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私有產權作為控制權是沒有保障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忽略了產權是控制權這個最基本問題,集中去討論一些權利束的細節,就可以產生嚴重誤導。即,當私有產權的控制權沒有基本保障的情況下,這兩個概念之間有重大區別。換句話說,決定控制權的那些權利決定更重大的后果,不決定控制權的那些權利后果更小。
除了一束權利之外,還有兩大類其他的產權概念。一類就是所謂的產權保護的概念。實際上,亞當·斯密和諾思都沒有很直接地討論產權是控制權。他們更多討論的是對產權的保護,但是他們講的產權保護實際上是保護控制權,所以實際上他們的概念是控制權概念的衍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無論是斯密也好諾思也好,他們的產權概念就是控制權的概念。
在中國還有另一類非常流行的概念,早在20世紀早期就非常流行。這一類概念是把產權看成占有權和處置權,所以經常在國內文獻中看到把占有權、處置權當成產權,這實際是一束權利的一部分,是權利束的一個子集。權利束概念復雜、抽象。把里面最顯然的兩個東西挑出來,容易理解和操作。這個簡化概念在中國流行,但是在國際間并不流行,因為這個簡化在發達經濟里面不易操作。
作為制度基因,中國傳統上產權是如何演變的呢?從中國的文字記錄里尋找,可以一直推到周朝。當然人們會說可以推到更早的甲骨文。但是甲骨文里面沒有我們討論的內容,甲骨文的內容是占卜的。
周朝最著名的名言:“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這句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君主擁有周朝全部土地的產權;“四海之內皆是王臣”,說的是主權。君主控制了這個帝國的主權,帝國里可以分許多許多王國,但是每個王國都是周王的臣。換句話說,用今天的概念去概要它,早在周朝就看到了主權跟產權不分,這是我們要關心的起點。
在這個起點下,后面有秦始皇統一天下,就是把過去的邦聯式的帝國變成大一統的帝國,實際上就是變成了所謂的皇權制,也可以叫國有制。皇帝管國家、皇帝管土地,所以皇帝就主權連帶產權一并全部拿來。秦始皇建立所謂的郡縣制實質是什么?實質就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全國的土地??たh就是皇帝派出的機構,是皇帝的官僚,皇帝派出官僚來控制他的土地。為了什么?為了消滅貴族。貴族是誰?貴族是擁有土地產權的那些人。所以,靠依賴土地力量產生權力的那些人,在秦始皇一統天下時就把他們消滅了。這個消滅包括肉體上的消滅,更多的是消滅他們的產權。一旦消滅了他們的產權就消滅了他們的制度,從此貴族就不能作為制度產生挑戰。
在秦漢之后,北魏時期,再過渡到隋唐(唐的早些時間),有個重要的制度叫均田制。什么是均田制?均田制的控制權是誰的?均田制是誰決定的?是皇帝決定的。是皇帝分配土地:皇帝平分了,讓農民去種。平分了并不意味著農民有權最終決定他的土地在哪里。皇帝可以分配還可以再分配,所以均田制實際上是國有土地制度下的土地政策。
進入宋代之后,中國的土地制度進入了新時代。如今人們對那個時期產權制度的理解有很多概念上的分歧。自從宋代起,就有遠比均田制更清楚的產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如果借用權利束的概念,從那時起,除了最終的控制權掌握在皇帝手里以外,絕大部分的使用權處置權都分離出去了。老百姓可以使用土地、可以處置土地,可以在市場上交易土地的使用權和處置權,但是他們仍然并沒有最終的控制權。每一個人都明白,這是皇帝的恩典、恩賜,皇帝有權拿回去。所有的人都明白,權利最終一定是皇帝的,皇帝想拿誰的地就拿誰的地。
宋朝和之后的元明清,中國人可以交易土地契約,但是中國人沒有天經地義的產權的概念。從古希臘、古羅馬那邊傳來的產權的概念是和人權在一起的,人們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權利。這就是為什么英國有諺語說,即便是一個乞丐的破房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因為乞丐的破房子是他的產權,是天經地義不能侵犯的。中國人之所以沒有這個概念,是因為中國沒有這個制度,沒有這個制度基因。因此就沒有這個法理,沒有這個法律,沒有所有相關的一切制度。
概要一下,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任何的時期,中國王室之外的人,不存在普遍的擁有土地產權的情況。所有的個人都離不開皇帝的恩典,所謂的私有土地,是皇帝的恩典,不是個人天生就有的,不是任何人可以堅持的權利。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從來也沒有在民間產生出來規制他們之間財產關系的、叫做私法的法律。
中國傳統上,法這個詞是法家那里來的,而法家的法是給皇帝造的,不是私人那里來的?;实凼悄昧朔业姆ㄗ龉ぞ邅斫y治的。這跟古希臘、古羅馬從私人那里產生出來的法,規制他們之間產權的關系,從基礎上就不一樣。法治的來源就在于個人擁有不能剝奪的權利,這是法治的基礎。當個人沒有不可剝奪的權利的時候,也就沒有所謂法治的基礎。因此,法治作為一個詞、作為一個概念,需要實實在在的制度基因作為基礎。否則,無論怎么解釋它、推動它,在沒有這個制度基礎的時候,概念的推動是不可能改變現實的。
總結一下。本文中的產權指的是財產的最終控制權,是任何社會里最基本的制度。產權作為控制權衍生出來許多其他的權利,叫做權利束。在產權制度的基礎上,才產生出來其他的制度,比如企業制度、市場制度、金融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一系列其他制度等等。社會基本的產權制度是社會演變的制度基因。產權的所有者會在制度變化的時候推動保護他們自身的權利。在私有制度占主體的社會里,就會有增強保護個人權利的制度趨勢。最終在這樣的制度里導致了市場的繁榮,導致了法治,導致了憲政。而在皇權統治的社會里,有皇權的權力、政府的權力不斷強化的趨勢。在這樣的基礎上,在這個社會里就很難發展法治、很難發展憲政。
回到前面最基本的幾個觀察,可以看到沙俄的帝制其實是產生布爾什維克制度的一個制度基因,在這個制度基因里面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產權、主權不分。中國傳統的帝制在這點上跟沙俄帝制是相似的,即產權主權不分。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曾經非常精辟地指出“在中國,主權產權不分,稅和地租不分”,稅和地租不分什么意思?因為最終的地租是皇帝收的?;实凼盏牡刈夂突实凼斩悾@倆是一回事。馬克思早就非常清晰地指出來了。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中國制度的基礎從哪兒來。這為我們進一步分析打下了基礎。為什么中國今天的制度是這樣的,今天的制度將來可能演變的方向和條件等等。有機會可以再繼續分析。
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