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容
創業不易,穿越技術周期守業同樣不易。
1972年,五個從IBM出走的程序員創立了SAP,此后四十年,SAP以ERP(企業資源計劃)管理軟件聞名。最近十年,這個老牌軟件巨頭投下重注,順應全球數字化潮流,開啟云轉型之旅。此后,它致力于將其業務轉向云端,成為一家云技術服務公司。
正在深刻改變全球經濟格局的這一波數字化浪潮,淘汰了一批老牌企業,也讓一批IT巨頭重煥新生。很幸運,SAP又穿越了一輪技術周期。
SAP發布的2021年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云業務收入增長20%,支持客戶業務轉型最核心的S/4HANA Cloud(ERP云)待交付業務也增長了60%。目前,云業務已經占SAP總業務收入超過三分之一。
10月25日,SAP執行董事會成員、客戶成功業務負責人羅旭凱(Scott Russell)接受《財經》記者專訪,對SAP當前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取和舍、機會和挑戰,進行了系統性的復盤和思考。
以下是訪談的部分內容摘選。
《財經》:疫情改變了全球的數字化進程。剛剛過去一年半,全球數字化走完了過去需要5年-10年的歷程。接下來,全球數字化的速度,會繼續加速,還是重回更從容的狀態?會出現哪些新的趨勢?
羅旭凱:我認為,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度”會一直持續。疫情給全球商業帶來深遠影響,而這些又導致新型數字化商業模式的誕生,比如遠程辦公、打造韌性供應鏈等。
第一個趨勢,企業的商業模式轉型會加速。
上云的企業多了,利用云的功能去開發新商業模式的成本就會降低。我們看到,曾經的電力公司正在轉型成為服務型企業,服務型企業開始生產商品,金融機構拓展了新的領域。
第二個趨勢,體驗經濟將持續爆發式增長。
第三個趨勢,是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企業運營的核心策略支柱,數字技術使用可以加速碳減排進程。
明年SAP就成立50周年了。SAP從創立的那一天起就是做ERP(企業資源計劃)。而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企業如何規劃對地球資源的利用。企業的可持續運營要看長遠,絕對不只看營收(top line)和利潤(bottom line),還要看綠色可持續業績(green line)。
當下,中國的碳減排進展有序,大家在減碳方面目標都很明確,但全球企業都面臨一個問題,具體怎么做好是個挑戰。企業的一個痛點是能否在業務運營流程中,把碳排放做到可視化、透明化、清晰的量化,這些都需要技術和數據支撐。
前不久,SAP發布了一款碳足跡管理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開始計算該產品的碳足跡,并從整個價值鏈(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供應商)上,了解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將獲取的碳排放信息,實時提供給政府監管部門、客戶、供應商和上下游伙伴。
《財經》:您怎么看中國數字化市場的增長情況和趨勢?
羅旭凱:SAP中國三季度的業績數據表現非常閃亮。強勁的云增長驅動力有兩個:一是企業需要數字化創新,二是企業需要業務轉型。這兩個能力我們都有。
三季度,云業務取得了非常高的兩位數增長,核心云產品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200%。今年剛剛推出的RISE with SAP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僅三季度就簽了50多個新單。各產品領域新簽客戶名單里包括了中國人保、榮耀、光明食品、一汽大眾、紫金礦業等。中國市場是SAP全球的加速器。
《財經》:您覺得中國公司現在購買云服務,更傾向于效率提升,還是更基于商業轉型的迫切性?
羅旭凱:很多企業目前雖然只是簡單地把數據和架構搬到云上,但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業務流程的改變。
《財經》:如您所言,全球數字化創新速度不會開倒車,會繼續加速,科技公司的生意多了,客戶也多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機會出現?
羅旭凱:SAP積累了25個行業的經驗,加上云解決方案,可以把握住機會。
比如,SAP正在服務的西門子能源,它正在進行全球能源轉型,既對氣候保護有利,又要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他們用SAP的云服務來優化、自動化和協調整個企業的采購運營。
阿迪達斯前不久啟動了一項“掌控全場”的全球新增長戰略,目標在2025年之前,顯著提高銷售、利潤、市場份額。他們計劃利用SAP的解決方案來完成這個目標。
《財經》:機會是顯現的,挑戰是什么呢?我們和中外科技公司高管溝通發現,隨著數字化的深入,他們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了,比如對行業的認知不夠、服務的能力跟不上,您是什么感知?
羅旭凱:首先,很多企業發現,技術應用是個挑戰??萍既招略庐?,技術層出不窮,現在經常聽到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區塊鏈這些新興技術。
但實際上,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應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所帶來的商業價值。
企業都知道采納技術的重要性,但有時并不知道如何去做。年初的時候,我們推出了一套商業轉型既服務的云解決方案,RISE with SAP。企業無論在數字化轉型階段的哪一個起點上,我們都可以為客戶保駕護航。數字化轉型的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
第二個挑戰,是速度與規模兩者之間的平衡。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我們在全球有3萬多研發工程師,任務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打造最多的新產品。但對于客戶來說,他們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所以我們不能只求快,要在規模運營與采納創新速度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財經》:中國科技產業發達,科技公司眾多,像SAP這樣的全球性企業,怎么制定適應中國客戶的本土化策略,怎樣跟中國科技公司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羅旭凱:中國企業有兩個特點:一是擅長快速推動規?;?,尤其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應用能力方面世界一流;二是對全球最佳實踐有很強的需求,來支持他們的全球市場拓展。
簡單總結,前者是扎得深;后者是走得遠。
我們可以怎么做?產品本地化,除了SAP自己的研發力量,還要在中國開展聯合創新。例如,我們把微信與SAP人力體驗云進行了集成,員工可以利用這款社交應用,方便地接入公司的人力資源服務系統。另外,我們開設了中國企業創新營,吸引了200多家初創公司(其中有很多獨角獸),進行聯合創新,服務本地和全球市場。
另外,針對那些想要“走出去”的企業,對標世界一流企業是它們的目標,SAP可以在這件事情上幫忙。我們最近和聯想推出了一個聯合創新成果,SAP的云應用,跑在聯想的云架構上,形成一體式服務,給我們的中國客戶提供一個全新的交鑰匙產品,安全、合規、高度可靠。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出海,這個一體化服務,也幫助他們滿足全球不同地區的安全及合規要求。
我對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的中國企業有兩個建議。
其一,要關注業務和流程,而不僅是技術本身。當你通過一個靈活的數字化平臺,對業務流程進行轉型時,你才能夠成為一個“智慧企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跟隨市場變化,實時獲得數據,實時調整服務和運營模式。
其二,可持續發展是重中之重,是企業運營的核心策略。要利用數字技術,讓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可量化的,過程是可衡量的,在日常運營中是可落實的。只有這樣,數字技術才真正服務于商業目標,而不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