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宇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中國數字化進程被公認“原本三年才能走完的進程在一年內完成”。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今年4月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在疫情沖擊和全球經濟下行疊加影響下,中國數字經濟仍保持了9.7%的增長,是同期名義GDP增速的3.2倍,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了39.2萬億元,占GDP比重已達38.6%,2018年,這個數字是34%。
疫情讓時間、空間變得不確定,企業被迫通過在線辦公等數字化方式展開運轉。“新基建”政策引導讓更多企業投身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皵底只痹谝咔?、政策以及企業追求高質量增長的影響下成了應對挑戰的共識。2020年以華為為代表的傳統IT企業,以阿里云、騰訊云等互聯網背景出身的云廠商,均在數字化市場取得了高速增長。
理想情況下,2021年數字化市場會延續2020年的勢頭,繼續突飛猛進。但現實情況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總結來說,高歌猛進拿下項目后,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開始進入深耕階段。
從數字化轉型能力提升的角度看,政策監管、國際環境、自然災害等外部因素讓原本市場預期落空。供給方在深入挖掘市場時,也開始面臨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在地化服務能力不足,標準化、定制化難以平衡,以及持續盈利能力不足等種種內在矛盾。
從數字化轉型需求角度看,數字化必須帶來降本增效的實際效果,要形成行之有效的評估體系,還需要在組織、戰略等層面形成配套工程,這對其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問題是,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短期陣痛,一些需求方甚至還不具備支撐數字化的配套能力。
供給方、需求方各自面臨的問題相互交織,這讓數字化市場迎來了復雜的攻堅期。2022年,供給方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市場不確定性,需求方在數字化進一步深入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更多問題。
在數字化巨頭的原本規劃下,2021年有兩條增長線。
一條是基于公共云構建應用生態,推動SaaS應用爆發。需求方可以獲得豐富的數字化應用,一批中小數字化企業也將快速成長。在生態持續繁榮下,巨頭既可以通過分發SaaS應用獲得分成,也可以帶動PaaS、IaaS等公共云基礎設施持續擴張,并利用規模效應攤薄云成本。在這一邏輯下,數字化市場將形成“飛輪效應”。
另一條來自于深挖細分行業,如政企(政府、金融、工業、能源、交通等)、在線教育。政府對精細化社會治理有訴求。工業、能源、交通等領域的國企央企、大型民企已經把數字化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力。這兩者均是目前數字化轉型的標桿,容易誕生大單。在線教育企業在2020年業務增長快,用云量激增,被視為泛互聯網市場的價值洼地。
由于上面提到的兩個原因,這兩條增長線在2021年并未如預期那樣順風順水。
首先是國內SaaS市場的增速始終不及預期,SaaS帶云不及預期。PaaS、IaaS層玩家在增多,但應用供給依舊不足,基礎設施層進入同質化的低價競爭。目前僅有阿里云微微盈利,其他云巨頭均處于虧損狀態。為推動SaaS應用繁榮,各平臺還在進行補貼。也就是說,數字化市場暫時未形成“飛輪效應”,生態仍處于培養階段。一面是競爭加劇,一面是投入加大,這對數字化巨頭的持續健康盈利提出了挑戰。
從行業線看,在線教育企業因教培市場治理業務大幅收縮,用云需求驟降。政企市場空間依舊很大。但去年底的螞蟻金服事件、今年的滴滴事件后,決策部門開始對互聯網企業執行更嚴格的監管。阿里云等互聯網背景的數字化企業進入特定行業的政策門檻、成本在變高。事實上,金融、工業、能源、交通等領域專業度要求高,數字化新勢力在這些領域的行業Know-How依舊有待加強。
今年7月河南暴雨,鄭州多家數據中心因暴雨停電,政府和企業數據受到影響。城市中部分攝像頭、傳感器因暴雨受損,無法進行數據傳輸。數字基礎設施在自然災害面前的可靠性依舊不足。這給政府部門帶來的反思是,數字化能錦上添花,但無法雪中送炭。“新基建”政策調門正在回歸理性。
“黑天鵝”事件也在影響中國數字化市場的供給方。國際環境影響下,華為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營收下滑,華為原本將企業業務作為2021年的“壓艙石”,但其X86服務器芯片供貨緊張。政企項目需要采購大量服務器作為存儲設備,芯片短缺意味著服務器供貨不足,部分項目將受到影響。
供給方受挫,需求方同樣如此。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代表的需求方,它們所期待的數字化更多需要服務于業務增長,這需要豐富的SaaS應用作支撐。
今年9月,埃森哲中國區負責人朱虹在《財經》撰文稱,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現分水嶺,企業數字化程度的差距,正加速體現為經營績效的差距。領軍企業的營收增幅是其他企業的3.7倍,數字化轉型進入分水嶺。
但她同時提到,部分企業的數字化戰略與業務發展戰略變成了“兩條線、兩層皮”,數字化的支持停留在高管層,缺乏自上而下的“傳導”,難以跨業務領域拓展。一些企業急于求成,企業內部沒建立起“業務發展+數字化配套”的針對性評估體系,難以對數字化轉型階段性、漸進式評估。
在2021年數字化戰略深入的過程中,一批企業發現,數字化并不是建平臺,更不是解決業務問題的藥方。數字化企業只能提供一套技術工具,并不承諾購買工具后企業便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正確使用這套工具,還需要親身實踐,在一個個細小而實際的業務中一點點將數字化能力滲入。

資料來源:IDC咨詢,《財經》記者整理。制圖:顏斌
如果說政策監管、國際環境只能視為外因,數字化市場更深層次的內在挑戰依舊是:供給和需求匹配度不足,雙方對數字化的理解和認知處于不同階段。
供給方提供超前的技術產品服務,卻不符合現實國情,需求方對此也并不買單,或買單成本過高。供給方提供需求方偏好的技術產品服務,則意味著無法形成規?;挠?/p>
阿里云、華為等供給方的設想基于公共云戰略。這也是微軟、亞馬遜、谷歌等海外數字化巨頭發展路徑,是目前公認的方向。
公共云的優勢在于,容易實現標準化、產品化,客戶在數字化平臺上可以像使用“水電煤”一樣按需付費使用服務。這種模式高效,且容易做到高毛利。這只是理想情況。在現實中,需求方自身技術能力不足,對供給方依賴度高。
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制造企業作為需求方,是目前政企轉型的主力軍。出于政策合規、數據安全考慮,對公共云天然排斥,它們習慣于基于混合云、私有云設立項目,通過招標的方式獲得貼身定制化服務。對供給方來說,定制化服務需要大量時間、人力投入,無法形成標準化產品,容易營收高、毛利低。
今年初,一位數字化企業高管曾對《財經》記者表示,一些云巨頭提供的技術和產品服務太過超前,目前大部分客戶仍停留在傳統IT階段。出于市場競爭考慮,他們不得不適應客戶需求。
華為在傳統IT階段積淀的生態建設、銷售渠道、后期服務,目前對政企客戶來說依舊是最優選擇。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今年9月對《財經》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華為云與服務器、存儲等傳統IT業務的短期關系、長期關系一直讓內部煎熬。傳統IT這塊作為存量業務在短期內,慣性大、收入高。在當下市場現實需求面前,傳統IT到云轉軌困難,無論是商業模式、銷售團隊都要做出重大改變。
阿里云、華為正在積極參與的數字化市場還在涌入一批國資背景的企業。如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為代表的三大電信運營商,以及中國電子云等。
三大電信運營商2021年上半年數字化板塊業績和阿里云、華為企業業務相比并不落下風。中國電子云則是在政務云市場快速增長,取得了不俗的市場份額。這些企業正在對現有市場格局形成挑戰?;诠苍茟鹇缘臄底只D型在市場大背景下還將面臨更多挑戰。
從長遠來看,數字化進程大趨勢不變,過程中出現問題和挑戰屬于正常現象,無論是國家隊,還是民營科技巨頭,抑或是數字化市場上各種基因類型的生態企業,都是為中國數字化進程貢獻力量的有力隊伍。它們在挑戰中不斷完善進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效率,將直接影響數字化生態的廣度、深度,以及速度,也終將把中國數字化帶入到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編輯:謝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