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關鍵詞:數字經濟 實體經濟 融合發展 轉型升級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數字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和活力,能夠助推傳統實體產業轉型升級,能夠簡化流通環節提升經營效率,并且在不斷的交叉融合中誕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能夠優化客戶體驗、塑造新的市場需求,為實體經濟發展開拓新空間;二是實體經濟能讓數字經濟切實落地,打造實際應用場景,促進數字技術創新,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需求市場和豐厚利潤,進一步夯實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礎,增強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與實力。
內蒙古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具有較好的基礎優勢。在數字經濟方面,內蒙古數字經濟頂層設計逐步優化、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數字經濟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并且具備優良的自然條件與區位優勢。在實體經濟方面,農牧業發展勢頭強勁,能源工業、冶金建材工業、化學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業六大優勢產業實力雄厚,擁有2條歐亞大陸橋和16個對外開放口岸,貿易優勢獨特。
(一)數字技術層面
一是數字經濟規模小、創新不強,內蒙古數字經濟縱向來看發展較快,但與全國各省橫向對比,無論是規模,還是創新能力方面都比較弱小。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9全國各省數字經濟發展排名》數據顯示,全國各省數字經濟平均發展指數為32.0,內蒙古為19.5,排在倒數第6位。二是數字經濟投資少、人才匱乏,內蒙古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領域的數字創新人才十分匱乏,培育機制還不健全,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少,人才培養能力有限,吸引外來人才力度也不夠大。
(二)實體產業層面
一是兩化融合程度低、數字化基礎弱。根據2020年全國兩化融合數據,內蒙古兩化融合水平為49.0,低于全國平均值54.5;全國工業電商平臺在發展中達到兩化融合的有521個,內蒙古僅有中國乳業生態共享平臺、西北化學網、鄂爾多斯煤炭交易中心等5個。二是產業鏈短小低值、融合層次不高。內蒙古以初級產品為主的傳統產業仍占工業發展的主導地位,“一煤獨大”的局面還在持續,工業增長對能源工業仍然具有較高的依賴,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工業等新動能規模還比較小,傳統實體產業產業鏈比較短、附加值低、品牌競爭力不強,因此與數字經濟融合的需求不旺、觸角不廣、積極性不強、融合層次不高。
(三)融合動能層面
一是數字化意識淡薄、缺乏戰略規劃。企業對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內容不清楚、不理解,有的甚至還認為數字化是一個時尚的概念和噱頭,還不夠成熟和完善,企業當前還用不著,也沒什么真正的價值,采取駐足觀望的態度。二是融合戰略需拔高、政策待優化。頂層設計要從全球化視角來規劃和打造內蒙古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戰略,打造戰略競爭力與戰略獨特性,必須提出比其他地區更具差異性和競爭力的優惠政策。
(一)重點任務
結合內蒙古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具體情況與未來趨勢,本文提出主要產業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重點任務與主要內容,見下表。
(二)融合路徑
1.市場消費引領。一是創新商業模式,提升客戶體驗。推動內蒙古企業用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與消費市場融合,創新商業模式,使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營銷等技術提升客戶體驗,發展產品定制業務,推動線上線下無縫對接,增加對消費者的購物粘性和品牌吸引力。二是面向國際市場,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圍繞呼和浩特、赤峰、滿洲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集聚發展跨境電商產業,讓內蒙古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充分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國際化中錘煉企業能力。讓國外優質產品通過內蒙古的跨境電商中心流向全國市場,建設國內國際循環的重要通道。三是融入全球價值鏈,推進數字化采購。鼓勵和支持內蒙古企業建設電子工廠、展開數字化采購,把工廠資源搬上互聯網平臺,讓國內外采購商可以便捷展開在線采購。
2.重點企業帶動。一方面,通過核心企業引領,建設數字化供應鏈。重點打造龍頭企業,強化引領帶動能力,以伊利、蒙牛、伊泰、蒙能、蒙草、正大等核心企業推動整個供應鏈的數字化建設,推行“互聯網+”雙創模式,推動云設計、網絡協同制造、大數據營銷、價值共創等在供應鏈數字化中的應用。以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應用場景建設需求為導向,吸引帶動工業軟件企業、解決方案商、工業互聯網平臺商和服務商的發展。另一方面,利用典型企業示范,推廣數字技術應用。選擇融合較好的各類企業作為典型,加大宣傳與扶持力度,為內蒙古數字化融合發展樹立正面典型,對融合業績突出的企業給予更多宣傳與表彰,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數字化建設學習、模仿、跟進與創新中。
3.關鍵環節突破。一是開發清潔節約智慧能源數字化技術。內蒙古資源豐富,積極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研發創新、優化工藝管理、完善設備監測、強化安全管控,提供綠色、清潔的能源,大力研發工業5G通信、礦場汽車無人駕駛運輸系統、智能化節能安全規劃技術,利用技術優勢保持能源行業的領先地位。二是研究綠色健康智慧乳業數字化技術。不斷深入推動乳業智能制造與供應鏈數字化技術,實現原奶生產、原料采購、乳品制造、乳品銷售、渠道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的供應鏈數字化,實現全產業鏈的高效安全運作。
4.產業生態完善。一是打造一流基礎設施。深入實施“寬帶內蒙古”“寬帶鄉村”,建設全區高速通訊網絡,進一步推動網絡提速降費,建設延時性低、安全可靠、覆蓋面廣的工業網絡體系。推進先進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部署,增強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的技術基礎,大幅提升中國北方大數據中心與“云上北疆”云平臺的建設水平與競爭能力。二是集聚配套服務體系。集聚和完善融合發展的配套產業,立足內蒙古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比較優勢,通過差異化分工與協同合作,形成集群發展、融合創新的產業生態體系。
(一)宏觀協調機制
做好頂層設計,積極對接國家資源,充分利用發展機遇,設計智慧農牧業、智慧能源、智慧制造、數字貿易四大方略,探索新型投融資模式、降低企業數字化建設的融資成本。優化合力機制,促進政策之間的配套與相互支撐,相關部門應建立溝通順暢、高效配合的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推動與監管機制,實行合力發展與聯合監管,共同發力促進重點突破。推動開放合作,鼓勵跨產業、行業、企業、部門合作,推動跨國、跨區域,促進產學研合作,借助數字化與京津冀經濟圈、中蒙俄經濟走廊、東北亞貿易圈、草原絲綢之路、黃河經濟帶緊密連接。
(二)融合創新體系
打造數字化創新載體,依托核心企業和科研院校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加強數字技術與相關產品研發。建設相關學科與專業,鼓勵各學科、各專業展開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融合。配置相應的師資崗位,申請和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推動數字化素質教育,將計算機編程、數據分析基礎、人工智能思想納入中小學課程,支持教師進修數字技術相關課程,并為學生提供多種創新項目與競賽來培養他們的數字技能。
(三)激勵支持政策
深入實施普惠融合工程,繼續深入實施“萬企登云”“三化融合”“智能化”工程,穩步提供普惠性的“用數、賦智”服務,對內蒙古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良好服務。精準提供分類專項扶持,根據內蒙古各類、各地企業不同數字化情況,分類精準施策,提供多種數字化專項資金與扶持政策。對于潛力較好、創新力強的“瞪羚企業”,給予大力支持。大力開展數字戰略培訓,采用產業數字化論壇、企業數字化講座,企業家數字化座談會、職業經理人數字化培訓、網絡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積極引導企業轉變思維,從理念和方法上破解企業“不想融”“不敢融”“不會融”“不能融”的難題。
(四)數字治理環境
完善數據推動開放,制定公共數據開放清單,及時向社會公布數據的開放清單和計劃,明確開放的范圍、邊界和使用方式。推動多方數據融合,針對煤炭、電力、乳業、稀土、藥材、草業等行業數據特點制定行業數據標準,提升數據資源規范化水平,強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進多主體、多維度數據的融合。促進數據流通交易,加快建設大數據流通交易平臺,開展數據資源交易、算法模型交易、商業數據衍生品交易、數據服務交易等多種交易。構建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制度,特別是數字退出機制,切實保護數據交易流通安全。
(五)人才隊伍建設
制定人才發展規劃,根據內蒙古具體情況和市場需求設置人才標準,制定差異化培育措施和極具吸引力的優厚條件,重點關注智慧農業人才、智慧能源人才、智慧制造人才、智慧貿易人才。吸引外部優秀人才,要特別重視研究開發型和創新創業型兩類人才及團隊的引進,需要摸清需求,制定更有針對性、靈活性的人才吸引政策。敞開門戶、加大力度發展柔性人才引進,充分調動其為內蒙古發展創新的積極性。強化區內人才培育,一方面,鼓勵高校結合自身特點開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專業,推動高校專業建設、科學研究與數字化、信息化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激活傳統行業人才,讓實體企業人才借助數字技術展現和發揮才能,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獲取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