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對子宮肌瘤患者實施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的效果及對患者卵巢功能、心功能的影響。方法:按隨機數字表法將100例子宮肌瘤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采取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治療,觀察組應用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比較各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前與術后3個月的卵巢功能與性功能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雌二醇(E2)較術前降低,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卵泡刺激素(FSH)較術前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在女性性功能評估表(FSFI)各維度評分上均較術前時刻提高,而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可提高患者性功能,且對卵巢功能影響小。
關鍵詞: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子宮肌瘤;卵巢功能;性功能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疾病,好發育齡期女性[1]。子宮肌瘤常伴經期改變、腹部包塊及子宮壓迫等,部分甚至可見不孕及流產情況,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威脅生命健康,因此需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2]。臨床上對子宮肌瘤多是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傳統開腹全子宮切除手術雖然可在直視下進行操作,操作簡單且效果滿意,但是該手術方式卻存在較大創傷,并且患者術后恢復緩慢及并發癥發生率高[3]。隨著微創外科理念的深入,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也被廣泛用于子宮肌瘤的治療中,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以及并發癥發生率低等諸多優點,對患者術后早日康復有積極作用[4]。本次研究中,探討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卵巢功能、性功能的影響,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經彩超或CT、磁共振發現子宮肌瘤,并且大部分出現經期延長,經量增多,以及子宮壓迫等癥狀(2)臨床資料完全并且有良好的手術指征。(3)知情同意并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的患者。(2)合并子宮惡性腫瘤疾病、急慢性盆腔疾病的患者。(3)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以下兩組:觀察組50例,年齡23~56歲,平均年齡(38.12±3.02)歲;肌瘤位置:肌壁間24例,黏膜下18例,漿膜下8例。對照組50例,年齡24~56歲,平均(37.89±2.99)歲;肌瘤位置:肌壁間25例,黏膜下18例,漿膜下7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兩組手術均是安排豐富經驗的醫師進行,在手術前完成相關檢查,在月經干凈后第4d開展相關手術治療,術前3d絕對禁止性生活,術前1d進行常規查房告知手術方式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如介紹飲食、手術、麻醉等情況,清理腹部、外陰部、肚臍等部位的污垢,并予以陰道情況或者灌腸處理。
1.2.2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開腹子宮切除手術,方法如下:輔助患者為平臥體位,墊高臀部并予以全麻,充分消毒腹部、陰道以及會陰部位,常規消毒鋪巾。術者選擇下腹部正中位置做出一個橫行切口,充分暴露患者子宮,之后切除子宮并且做切口縫合處理。觀察組則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主要是在全麻后做常規消毒處理,調整為膀胱截石體位,以肚臍作為中心切點給予尿管留置,建立人工氣腹后置入10mm套管、腹腔鏡,調節腹腔鏡鏡頭在腹腔內部的節點,以此作為手術的主要穿刺部位。自肚臍置入鏡孔,分別在左下腹側、右下腹側置入一個操作孔,依據肌瘤位置確定置入位置,電凝切除骶韌帶、主韌帶,針對切口陰道穹隆做游離處理,將切除的子宮經陰道部位取出后完成手術。
1.2.3 術后處理
兩組患者術后均是應用抗生素抗感染,術后2d應用鎮痛泵鎮痛干預,指導患者早日功能鍛煉及下床,使患者盡早康復出院。
1.3觀察指標
(1)圍術期指標。統計各組圍術期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2)卵巢功能。術前與術后3個月,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液4ml,經3000r/min的速度持續離心15min分離血清,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指標水平。(3)性功能。術前與術后3個月,均應用女性性功能評估表(FSFI)評價患者性功能[5],主要包括性喚起(20分)、性欲望(10分)、性高潮(15分)、性交痛(15分)、陰道潤滑(20分)、性生活滿意度(15分)6個維度,分值同性功能呈正比。
1.8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使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圍術期指標
觀察組各圍術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卵巢功能
術前在卵巢功能指標上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E2較術前降低,而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3個月兩組FSH較術前升高,而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性功能
術前性功能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性功能各方面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常見婦科疾病,目前臨床中多采取子宮切除術治療,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可分成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6]。常規開腹手術雖然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是存在創傷大、術后恢復慢及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陷,并且對卵巢功能影響較大[7]。而隨著微創理念的推廣,腹腔鏡手術逐漸應用到子宮肌瘤的治療中,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屬于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及并發癥發生率低等諸多優點[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各項圍術期指標上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優勢突出。
有研究支持,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可引起卵巢功能的損傷,卵巢功能降低可能是因為術后不良心理影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進而降低卵巢功能。子宮肌瘤發生可能同細胞突變及血清激素水平相關,其中激素主要包括E2與FSH,E2屬于天然雌激素,可評價卵巢功能及是否早熟;FSH屬于垂體前葉嗜堿性細胞分泌的激素,可刺激卵泡的生長發育,激活卵泡細胞內芳香化酶,促進E2的合成及分泌[9-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雖然兩組E2水平均降低,FSH水平升高,但是觀察組指標變化幅度小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對卵巢功能的影響比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對卵巢功能的影響更小,手術安全性高。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在心功能各維度評分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更具優勢,明顯改善患者的性功能,分析原因主要是全子宮切除術可通過切除肌瘤,促進患者性功能的提高,而區別于開腹手術治療方式,實施腹腔鏡手術的創傷小,但是切除肌瘤的效果卻滿意,這樣就使得患者性功能改善更滿意。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肌瘤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諸多優勢,且對患者的卵巢功能影響效果,顯著提高患者的性功能,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秦振河. 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次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及性生活質量的影響[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7,23(9):1353-1357.
[2] 菅曉霞. 陰式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對子宮肌瘤患者卵巢功能,性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 臨床醫學工程, 2020, 27(05):541-542.
[3] 孫萍, 羅莉, 唐雯. 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對患者E2、FSH、LH水平及卵巢功能的影響[J]. 河北醫藥, 2019,5(18):112.
[4] 陳述瓊, 蔣鳳梅. 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卵巢功能、血清疼痛指標水平的影響及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18,33(16):3619-3623.
[5] 吉穎莉, 喬艷妮, 田玉玉,等. 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128例分析[J]. 中國性科學, 2018, 027(004):97-99.
[6] 王敏, 方月蘭, 胡軍武. 宮瘤消膠囊對圍絕經期子宮肌瘤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卵巢及性功能的影響[J]. 山東醫藥, 2020, 60(04):70-72.
[7] 范穎芳, 胡予婷. 腹腔鏡下不同子宮切除術式對盆底功能及性激素影響[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19,25(7):48.
[8] 趙麥娟, 王利娟. 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手術對患者卵巢內分泌功能的影響[J]. 貴州醫藥, 2019, v.43(09):77-78.
[9] 廖麗川, 聶小芬. 腹腔鏡輔助陰式次全子宮切除術對中年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康復及性功能的影響[J]. 中國性科學, 2019, 028(012):62-66.
[10] 王君梅, 杜嵐.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宮腔鏡子宮肌瘤電切術治療子宮肌瘤伴不孕的效果比較[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9, 023(015):56-59.
作者簡介:潘艷珍,女,廣東省惠州市,1989年8月,本科,住院醫師,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 婦產科,pyz74870919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