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賢 肖承瀅

摘要:目的:分析對創傷后骨髓炎患者實施骨外固定架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雙盲分組法將我院收治的19例創傷后骨髓炎患者分成2組,針對對照組9例患者實施骨外固定架聯合常規置管引流治療,針對實驗組10例患者實施骨外固定架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創傷后骨髓炎患者治療后的癥狀改善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白細胞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創傷后骨髓炎患者開展骨外固定架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的有效性較為顯著,能強化治療效果,縮短患者癥狀持續時間,對機體內炎癥進行有效控制,利于患者預后及康復。
關鍵詞:骨外固定架;負壓封閉引流;創傷后骨髓炎;治療優良率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創傷后骨髓炎屬于臨床中開發性骨折并發感染的具體表現,具有較高的發生率,但也存在少數閉合性骨折患者在切開復位內固定處理后發生這一病癥,不利于患者骨折部位的康復。創傷后骨髓炎的發生是一個慢性的過程,患者感染的骨端血供較差[1],存在較為顯著的骨膜破壞現象,極易導致皮膚出現壞死及肢體的腫脹現象,引發一系列壞死感染及骨外露的發生,對于患者來說有效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分析骨外固定架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創傷后骨髓炎的治療效果,我院針對收治的創傷后骨髓炎患者19例展開了治療對比的觀察。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采用雙盲分組法將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9例創傷后骨髓炎患者分成2組,對照組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6:3例,年齡分布在20至73歲之間,均值為(43.63±5.56)歲;實驗組1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7:3例,年齡分布在21至75歲之間,均值為(44.12±5.23)歲。
統計學處理兩組創傷后骨髓炎患者的資料,結果顯示差異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且可比性高。本次觀察均已排除合并心肺腎功能不全、先天性精神障礙、骨質疏松、手術禁忌癥及不同意參與本次觀察的患者。
1.2方法
針對對照組9例患者實施骨外固定架聯合常規置管引流治療,兩組患者均先實施1期清創手術治療,將內固定去除后剔除壞死骨組織,對病灶進行徹底的刮除實施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處理,將病灶徹底清除后對髓腔進行沖洗并將引流管置入,最終對切口實施縫合操作。
針對實驗組10例患者實施骨外固定架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實驗組的骨外固定架治療的方式與對照組一致,在對病灶進行徹底的清除及清潔之后連接負壓引流,將負壓引流的壓力維持在16.00至40kPa之間。手術結束后兩組患者均給予生理鹽水+抗生素經引流管灌洗傷口的處理,并實施3周的抗生素靜脈滴注治療,第四周轉為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期間給予營養支持及功能鍛煉。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創傷后骨髓炎患者治療后的癥狀改善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白細胞水平等差異。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7.0軟件進行處理,癥狀改善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白細胞水平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當P小于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創傷后骨髓炎患者治療干預后的癥狀改善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白細胞水平相對于對照組創傷后骨髓炎患者明顯更優(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數據見表1所示:
3討論
創傷后骨髓炎的發生不僅延誤骨折部位的愈合,還會增加患者感染的機會及疼痛程度,影響患者的康復及預后效果。對于創傷后骨髓炎患者來說實施有效的治療干預是保證患者骨折部位恢復、提高患者康復進程的基礎。以往的傳統置管引流治療中雖然能達到相應地治療效果,但極易出現管口周圍溢水的現象,且沖洗并不十分徹底,還會導致引流不通暢現象的發生,加劇患者的疼痛程度,延長患者的治療時間,增加患者的醫療負擔[2]。隨著置管引流技術的發展及在臨床中應用的推廣,現階段臨床中一般對患者實施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其通過聚乙烯乙醇水花海藻鹽泡沫敷料的填充治療能第一時間將創傷后骨髓炎部位的壞死組織、細菌及分泌物排出,其技術中多孔設計的引流管道還能增加抽吸的接觸面積,使得引流范圍有所增加,能最大程度上吸除膿液,減少細菌生長及滋生現象的出現,達到持續性清創的治療效果。此外,這一引流技術還能加速肉芽的進一步生長,對于創傷后骨髓炎部位表面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與生長進行有效抑制,改善創傷后骨髓炎部位的微循環及血液循環,加速該部位的進一步愈合及康復[3]。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骨外固定架聯合負壓封閉引流的實驗組創傷后骨髓炎患者干預后的癥狀改善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白細胞水平顯著低于實施骨外固定架聯合常規置管引流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骨外固定架聯合負壓封閉引流對創傷后骨髓炎的治療作用顯著,建議在臨床治療中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林進標, ?駱兆配, ?王永標, 等. Ilizarov技術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脛骨骨髓炎合并軟組織缺損[J]. 中國傷殘醫學, 2020, 28(010):10-11.
[2]吳多慶, 黃友華, 符林雄,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聯合骨搬移對創傷后骨感染的效果分析[J]. 貴州醫藥, 2019, 43(002):281-283.
[3]李景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骨科創傷感染患者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9, 25(010):50,190.
作者簡介:朱宇賢,性別:男,學歷:本科,科室:骨關節脊柱外科,籍貫(省市):廣東省惠州市,民族:漢族,出生年月日:1981年8月6日,現有職稱: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創傷骨科,工作單位:中信惠州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