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育瓊 張淑薇 李桂巖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的面部色素性皮膚病,為一種獲得性的淡褐色至深褐色的色素沉著,在夏秋季節及南方較常發病,本病于中青年時發病,女性發病多于男性。黃褐斑在額、眉、頰、鼻、上唇等部位出現對稱分布的淡褐色至黑色的顏色均一、斑點狀色素沉著,形狀不均一,偶爾也見于前臂部位,色斑邊界清楚或呈彌漫性,局部無炎癥及鱗屑,一般無自覺癥狀及全身不適。它與照射日光、懷孕、口服避孕藥或長期口服某些藥物、肝病等系統性疾病有關,相關研究表明黃褐斑與遺傳也有一定的關系。由于黃褐斑治療有一定難度,所以一定要遵醫囑長期堅持治療,而且不要誤用、濫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或含有糖皮質激素的化妝品,這些藥物雖然在初期涂抹有效,但停藥后會再次復發或加重,長期使用會產生依賴或皮膚變薄、萎縮等。別名肝斑、蝴蝶斑,是一種常見的出現在面部的皮膚色素沉著斑,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多發生于女性,病程呈慢性,容易復發。
1、臨床資料
30例均為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欒川縣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就診的黃褐斑患者,15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30-47歲,平均38歲,其中30-39歲11例,40-47歲4例,治療周期為20天到3個月不等,主要表現為額頭、鼻翼、面頰、下巴等部位出現不同形狀的淺褐色至深褐色斑塊,寒冷時明顯,面部受熱后減輕。
2、治療方法
1、面部走罐
在黃褐斑斑點局部順肌肉走形方向自下頜部往顴骨、額頭方向走,額頭部左右雙向推拉走,一次走罐10分鐘。
2、針刺
取穴:局部圍刺、合谷、血海、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太沖、太溪、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15分鐘行針一次,太沖用瀉法,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用補法,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40分鐘。操作:囑患者平臥硬板床,暴露膝蓋以下部位及腹部,常規穴位皮膚消毒后,面部采用0.18*13mm的一次性針灸針具局部圍刺,間隔1cm,腹部及下肢部采用0.25mm*25mm的一次性針灸針具直刺進針15-20mm。
3、懸灸療法
用艾條在黃褐斑局部距皮膚3-5cm處采用溫和灸和雀啄灸循環交替施灸,一次灸40分鐘,灸至皮膚微微發紅。
一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共3-5個療程,2-3個月后隨訪無反彈,治療期間囑患者多飲白開水,注意調暢情志,勿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膩食物,避免防曬,僅用日常護膚品,彩妝禁止使用。
3.治療結果:痊愈:黃褐斑局部斑點消失4例,有效:局部斑點范圍減小,顏色明顯變淡10例,無效:治療15天后局部斑點仍然沒有明顯改善1例,總有效率:93.3%。
4.體會:黃褐斑大多數均發生于30歲以后或妊娠后孕育有孩子的女性,筆者認為:這類女性總體陽氣下降,尤其是脾陽,腎陽明顯不足,且多因生活瑣碎生悶氣導致肝郁氣滯。
本病在中醫上屬于面塵、肝斑、黧黑斑等范疇,俗稱蝴蝶斑,其發生常與情志不遂、憂思惱怒等有關。本病病位在面部肌膚,與陽明經及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基本病機是氣滯血瘀,面部失養。
治療上選用面部走罐可以達到疏通局部氣血,改善血液循環。針刺采用局部圍刺法,圍刺是《靈樞-官針》相關刺法(如恢刺、齊刺、揚刺、豹文刺等)的繼承和發揚,治療時根據病灶的大小、深淺,確定針數的多寡、深淺及方向,當病邪客于局部時,圍刺具有阻止邪氣擴散的作用,同時能溝通局部各經脈、絡脈、浮絡、孫絡和皮部的聯系,促進局部氣血旺盛,經氣充盈,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病除體安的目的。圍刺雖然強調了局部,但臨床治療仍不可以忽視整體,因陽明經多血多氣,黃褐斑又與肝、脾、腎等三臟密切相關,故治療整體辯證以陽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等為主。穴位上選用合谷、血海可達活血祛瘀疏通整體氣血,足三里、上巨虛可補脾胃、培補后天,三陰交、太沖可改善肝瘀氣滯,太溪可補腎陰腎氣,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可以整體調補氣血,促進身體機能恢復,達到陰中求陽的效果。懸灸療法可以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在斑點局部施以溫和灸加雀啄灸可以很好的達到改善面部氣血,促使血液運行,疏通局部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