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珍 段秉蘭
摘要:目的:觀察桑杏湯加味對癥治療小兒咳嗽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 2019 年1月—2020年10月于準格爾旗中蒙醫院兒科門診就診的60例小兒咳嗽患者,予以桑杏湯加味對癥治療,藥后依患者臨床癥狀和狀況評定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癥狀積分、生活質量評分、治療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 ( 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總有效率為 93.0%。結論:桑杏湯加味對癥治療小兒咳嗽療效顯著。
關鍵詞:桑杏湯加味;對癥治療;小兒咳嗽;病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小兒咳嗽屬于常見病癥,尤其在秋冬季節。無論是天氣變化導致的外感,或者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所致的食積內傷,都能引起呼吸道感染。在臨床治療中,多以孩子們的外感咳嗽常見。其中,外感咳嗽多數在氣溫驟變和季節更替時,由于孩子們個人體質的差異,大致分為風熱、風寒、暑熱、秋燥咳嗽等病理現象。對此應該區別對待,基于小兒咳嗽癥狀和年齡、身體等特征的個人差異,進行對癥治療。
1.小兒風熱咳嗽的病理分析及其辨證治療
1.1臨床反應
主證:多發于春秋兩季,咳嗽以白天為甚,無痰或黃稠痰,口干唇紅,舌苔暗紅或呈現淡黃色,指頭紋絡浮紫。咳痰不暢,發熱惡風、汗出,鼻流濁涕,咽喉干痛,口干口渴。大便干結,小便黃赤。風寒入里化熱的癥狀也可表現為,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舌苔白。
1.2病理分析
大多數風熱咳嗽屬于溫燥外襲,肺津受灼癥候。其因我國北方地區春秋之季早晚氣溫變化影響較大,小兒或被大風(尤其北方地區)吹拂,非常容易感冒,邪氣通過皮膚和呼吸道侵入,或者由于外感風寒入里化熱,使溫燥之氣集聚于體內,傷于肺衛,營氣不得宣通,故出現發燒、咳嗽等主要癥狀。根據外感風寒濕熱的程度,其發熱咳嗽的病理反應輕淺不一,小兒由于肺氣虛弱,抵御風寒外邪的抗感冒機能不強,宣發的衛氣溫潤供養不足,故燥熱郁結于肺,進而導致身體發熱,咽干咽癢,咳嗽不止。由于燥氣傷肺,灼熱消耗體內津液,肺氣不宣,失卻肅降功能,難以維持水液正常代謝,故表現為口渴、咽干、干咳,痰少而粘癥候。這樣的病癥雖起于風熱表證,但因溫燥為根為患,灼傷肺津,營氣受損,衛氣不足。依據對癥治療的原則,應當采取內外兼顧共同施治的方法,外治以清熱宣燥為主,對內輔以潤肺止咳之方劑。
1.3辨證治療
治法:辛涼解表,疏風散熱,宣肺止咳。該方中的桑葉為主為君,是解表疏風清熱良藥,味甘、苦、寒,入肺經;杏仁入肺、大腸經,是止咳平喘首選藥材,苦杏仁長于治療實證咳喘,甜杏仁長于滋養,用于治療虛咳。桑葉和杏仁共同組成宣降肺氣的主要藥材,稱為君藥;豆豉作為最佳配伍中藥,能夠更好地配合桑葉、杏仁治療風寒感冒,怕冷發熱,寒熱頭痛,鼻塞噴嚏,尤其感冒咳嗽伴有腹痛吐瀉者,應根據癥狀加大劑量或多用。豆豉性平,味咸。歸肺、胃經。有疏風、解表、清熱、除濕、宣肺氣等功效,可以宣透胸中一切郁熱;梔子皮輕,清除上焦肺熱之火。豆豉與梔子同為方中的重點臣藥,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解表、宣郁,清熱作用。另外,沙參是潤肺止咳,養胃生津的滋陰良藥,清肺熱而益肺氣;象貝(浙貝母、大貝母)具有止咳、寧喘、祛痰、潤肺之功效;配伍梨皮、兼可生津潤肺,止咳化痰,均為比較好的佐使藥。對于春秋季的外感風寒癥狀,亦由溫燥初起,見證如上所述者,均可采用該方劑的加味法進行對癥治療。
處方:桑葉5克、杏仁8.5克、沙參9克、浙貝母5克、香豉6克、梔皮5克、梨皮6克。
加減法:段秉蘭(注:段秉蘭中醫主任醫師,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市級第二批名老蒙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鄂爾多斯市名中醫、鄂爾多斯市中青年技術骨干)中醫主任醫師在指導過程中特別強調,對于咽部紅腫程度較重者,加味牛蒡子5克辛涼解表、蒲公英、地丁各5克清熱解毒;如果小兒鼻塞,可加蔥白3根水煎;若伴有發熱,方中薄荷后下,另加蟬蛻、鉤藤各3克;如果孩子咳嗽嚴重,而且嘔吐,可加枇杷葉5克,淡竹茹3克;有的小兒由于熱盛,咳嗽連聲兼有痰鳴,可加麻黃3克,生石膏18克;對于部分咳嗽且大便干結的小兒,需要酌情加味大黃1.5-3克,但要注意便通立即停用;寶寶舌苔黃膩夾濕,加藿香、佩蘭各3克。現在的孩子由于父母親屬的過分疼愛,往往在平日的飲食中有意增加營養成分,尤其多以高蛋白和助長身體或提高智力的補品混合食用,再加上孩子們普遍喜歡的油炸、烘烤、生冷等食物,導致大部分孩子的身體素質較好,但體內多熱、多痰。在這種狀況下,如果遇到天氣驟然變化,即使發生外感風寒侵襲,也會最終導致“化熱”的癥候。因此,臨床上又多以風熱咳嗽的情況居多,所以治療時常常采取桑杏湯加味,以清肺火并酌情考慮祛痰除濕之對策。
2.桑杏湯加味治療的實踐應用
2.1治療對象
60例小兒患者中,男孩30例,女孩30例;最小年齡3歲,最大年齡14歲;病程最長六個月,最短一周。所有病例的主要共同特點是,頭痛、發熱、咳嗽、咽癢、痰少不易咯出。血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均正常,x線攝片檢查示肺紋理增粗外,余未見異常。患者都有西醫治療咳嗽的病史,因感覺效果不佳而到中醫院進行治療。
2.2治療方法
采用口服中藥湯劑,藥用桑葉5克,杏仁8.5克,沙參9克,梔子5克,梨皮6克,豆豉6克,浙貝母5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約150ml,每次50ml(根據患兒年齡段和病癥具體區別應用),每日分3次服用。對于病程較短而表癥為鼻干、打噴嚏、咽干口渴身體燥熱的患兒,可以加味荊芥、石斛、知母等清熱生津藥,以輕宣肺熱,潤肺生津;對于那些病程較長,而且幾無表癥者,有的出現干咳少痰,身熱,舌紅少苔的情況,可以加味桑白皮、玄參、天冬、麥冬、石膏,以清除燥熱,滋陰養氣;有個別痙者通過加味麻黃辛溫解表,以解衛氣閉固之惡,取其宣肺止咳之功。
2.3治療效果
經過對60例患兒的對癥治療,從臨床治療效果分析,桑杏湯加味對癥治療小兒咳嗽的整體效果明顯。其中較典型的一個女孩王某,7歲,2019年9月來本院就診。訴5天前因淋雨感冒,后咳嗽不止,身體發熱、感覺有痰又咯不出,咽干咽癢而且伴有微痛,家長在藥店咨詢后,購買了阿奇霉素、氧氟沙星等消炎藥,配合服用抗病毒沖劑、感冒清、桑菊片等藥。但是,服用一周后,雖感冒癥狀有所緩解,但咳嗽癥狀仍然如初,咽癢更甚,不停地咳嗽。經過臨床診斷,發現該患者除咳嗽、咽癢外,還有痰黏難咯,口干不欲多飲,大便干燥,咽部微充血,咽后壁有淋巴濾泡增生,舌質略紅,苔薄少,脈弦細的癥狀。細問病史后,分析該患者適逢北方秋季早晚氣候變化大,加之淋雨,孩子的抵抗力較弱,感冒后化熱而致燥熱侵犯咽喉,損傷肺氣,肺燥失去滋養,所以出現上述癥狀。
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運用桑杏湯加味法對癥治療。處方:桑葉、杏仁、梔子、浙貝母、麥門冬、防風、薄荷、牛蒡子、桔梗、木蝴蝶、射干、僵蠶各5克,梨皮、板藍根、金銀花各8克,蟬蛻6克,甘草5克。囑咐孩子服藥期間不吃生冷刺激食物,盡可能少說話,積極配合治療,防止導致慢性咽炎。服上方3劑后,患兒癥狀緩解,囑繼續服用3劑,咳嗽已經停止,咽癢咽干的癥狀漸漸消失,經檢查發現咽部已不充血,各種原發病癥明顯好轉。
結語:在多年的臨床治療中,經常能遇到久治不愈的咳嗽患兒,有的時間長達十幾個月甚至數年,經過了解病史及其治療途徑方法,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未能對癥治療;其二是沒有較好地開拓傳統中醫配方的創新探索途徑。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臨床上一定要針對實際致病因素,有的放矢,對癥治療,而且要根據患兒的實際身體狀況,恰當地進行輔助藥物的加味,實時地進行劑量的調節。切記不分寒熱燥濕,一味地使用清熱解毒之藥。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引起咳嗽的病理因素,綜合考慮并有效控制加重咳嗽的多方面原因,從而對咳嗽實施標本同治,徹底根除。
參考文獻:
[1]吳瑭.《溫病條辨》.[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10月
[2]張秉成.《成方便讀》.[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03月
[3]鐘振環,蘇小霞.小兒咳嗽的中醫治療進展[J].河北醫藥.2015(24)
[4]張秋晨.小兒慢性咳嗽的診治[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06)
[5]王麗梅,李祥.淺述小兒咳嗽的中醫辨證治療[J].陜西中醫.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