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艷
摘要:重癥肺炎為臨床常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嚴重時會引起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等并發癥,并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體外膜肺氧合作為一種呼吸支持治療手段,成為重癥肺炎常見方式,目前與俯臥位通氣治療可顯著改善患兒預后。本文就對收入1例重癥肺炎患兒予以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VV-ECMO)聯合俯臥位通氣治療上實施護理干預,包括管道護理、并發癥防范、呼吸管理以及病情監測等,患兒經有效護理干預后,病情康復并順利出院,就其具體資料及診療經過如下分析。
關鍵詞: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俯臥位通氣;重癥肺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重癥肺炎為兒童常見疾病類型,隨著近些年來醫療水平升高,臨床對小兒肺炎治療效果顯著提升。對重癥肺炎而言,為引起患者死亡主要因素[1]。體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作為一種體外生命支持技術,原理為將患者體內血液經過特殊管路裝置引出體外,經過人工心臟及人工肺充分氧合后并回輸至體內,因模式不同并發揮部分或全部體外心肺功能效果[2]。對部分實施ECMO治療后,仍然存在氧合較差情況。俯臥位通氣可改變患者體位,促使背側肺組織通氣增加,改善肺泡通氣/血流比,減少死腔通氣,增加氧合[3]。文章就回顧性分析2021年9月收入1例重癥肺炎兒童實施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VV-ECMO)聯合俯臥位通氣治療,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對護理情況如下分析,現報道如下。
1.病例簡介
患兒,女,11歲,因“發熱兩天,氣促半天”于2021年9月3日從當地衛生院緊急轉入我院,入院診斷為:重癥肺炎、急性呼吸衰竭。入院后立即給予呼吸及輔助呼吸,但患兒低氧血癥仍進一步加重,并出現精神意識改變,胸部CT顯示患兒兩肺大片實變影,在高呼吸機條件下氧合功能仍無法改善,指脈氧僅有70%,血氣分析氧合指數僅為75。于9月4日21時行床邊VV-ECMO支持。轉數為2800轉/min,流量為3.6L/min,氣流量為3L/min,氧濃度為100%,上機后患兒的氧合指數達500以上,為了進一步改善患兒肺部情況,行ECMO支持下俯臥位通氣,俯臥位時間每天大于12h,因患兒長期泵入大量的鎮靜藥及肌松藥,增加了患兒實施營養的困難,患者俯臥位滴入營養液可出現嘔吐現象,經過醫護團隊討論,決定于患兒白天進食,夜間進行俯臥位通氣。ECMO聯合俯臥位通氣后第4天行CT檢查提示:兩肺部陰影明顯好轉,ECMO團隊討論后決定走撤機流程,經過嚴密的撤機試驗后,患兒的血氧飽和度穩定在100%,氧合指數在500以上,9月8日18時撤離ECMO的支持,于9月10日10時撤離呼吸機的支持,9月12轉出ICU病房,9月16日康復出院。
2 護理的方法
2.1治療干預
VV-ECMO建立:以Medtronics導管經皮穿刺建立,股內靜脈作為靜脈端,頸內靜脈作為動脈端,靜脈導管19F,動脈導管17F,采取MAQUET離心泵。血流、氧流比值1:1。ECMO建立及運轉后并予以舒芬太尼、咪達唑侖、羅庫溴銨鎮靜鎮痛,經激活全血凝固時間維持在160~200s。當血小板計數低于50×109/L-1時,輸注血小板,必要時輸注其他血液制品。流量管理:輔助期間流量范圍70~100ml(kg.min),依據患者監測指標并對血流動力學指標調整,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維持在75%左右。呼吸參數:維持機械通氣,SIMV模式:VT:180ml,R:12次/min,PEEP:8cmH2O,FiO2%:40%。俯臥位通氣:1.評估:生命體征、管道、微量泵性能、血流動力學監測。2.準備:(1)人員:7位醫護人員共同完成。(2)用物:1個大軟枕,6個U型枕。(3)患者:1.檢查胃潴留2.清除呼吸道分泌物3.斷開心電監護4.夾閉尿管5.固定好管道。6.充分鎮靜7.骨突出進行減壓敷料保護。3.實施:第1人(醫生)位于床頭,負責頸內ECMO管路、呼吸機管路及頭部的放置, 第2人位于左側床頭,負責監護導聯線及左側上身導管的安置,第3人位于左側床尾,負責尿管及左下半身的放置,第4人位于右側床頭,負責該側深靜脈置管及右側上半身的安置,第5人位于右側床尾,負責右側下半身管道,第6位負責胸腹部枕頭的放入,第7位負責下肢ECMO管路及機器的運行。
2.2護理干預
ECMO護理:管道及氣管插管護理:俯臥位若患兒感到不適會引起躁動,導致ECMO管道和氣管插管移位脫出可能性加大。對患者ECMO管道選擇泡沫、高粘性敷料妥善固定。體位變換時,ECMO管道、氣管插管專人保護。完成體位變換后,并對各個管路妥善固定,防止扭曲、移位及滑脫。密切觀察患者動脈血氣分析值變化及痰液引流情況。
1.俯臥位通氣護理:選擇俯臥位通氣并促進ECMO治療期間患者肺功能恢復及氧合改善,患者替換成俯臥位期間,需保證全部管道妥善擺放,避免發生滑脫及打折等情況,翻身過程中需保證動作完全一致。俯臥位后,及時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左右定時交替,維持氣管插管通暢性,利于吸痰及瞳孔觀察,在患者胸部、頭部及腿部、髖部以及腹部墊軟枕,防范壓傷。
2.腸內營養的管理:長時間使用鎮靜藥會降低胃腸道蠕動能力,導致胃殘余量增加。 而ECMO患者在俯臥位時通常需要加深鎮靜以減少患者躁動和不適。因此,在使用較大劑量的鎮靜藥時,護士需增加胃殘余量監測的頻率,并及時調整腸內營養的速度,防止誤吸和反流[4]。若患者發生腹瀉,可降低腸內營養的濃度和速度,喂養速度增加應循序漸進,有利于患者胃腸道適應,并建議使用肛袋收集糞便,避免感染的發生。
3.并發癥防范:(1)預防皮膚壓力性損傷: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生命體征以及顏面部受壓部位,妥善固定管道,并維持通暢性,盡早發現并發癥,及時處理。適當調整枕頭位置,1次/2h,對受壓部位皮膚按摩減壓,避免管道壓在身體下方,俯臥位時,低垂部位極易出現水腫,防止皮膚壓力性損傷。(2)預防管路不良事件:體位變換前后要求遵循規范工作流程,按照管路重要程度,由高到低順序定期對管路有無松動、脫出及扭曲和堵塞等情況加以評估,并檢查有無反流、誤吸等常規并發癥。(3)出血觀察:ECMO治療期間,持續應用肝素抗凝維持全身血液肝素化。ECMO管道、CVP導管穿刺點均被患者壓在身體腹側,護士需動態關注患者血常規及激活全血凝固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等指標檢測。每隔1h,兩名護士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觀察皮膚黏膜情況,有無青紫、口鼻腔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有無出血。
3 討論
重癥肺炎會引起呼吸窘迫綜合征與嚴重低氧血癥,其治療原則為糾正缺氧并改善患者全身氧輸送,保證組織正常血液灌注[5]。VV-ECMO作為重癥肺炎患者最后介入性生命支持手段,予以重癥肺炎患者VV-ECMO技術治療,可糾正全身組織缺氧狀況,讓患者維持急性期氧合,為后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聯合俯臥位通氣,能促進分泌物良好引流,并改善氧合作用,提高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率及肺功能改善率,降低病死率[6-7]。ECMO聯合俯臥位通氣因高危管道多、俯臥位通氣下需保證ECMO導管的血流通暢及高效運轉才能保證及達到治療“有效性”,俯臥位時間過長,患兒發生壓力性損傷風險高,俯臥位過程還可能出現管道脫出、心律失常、心跳驟停等,上述風險因素對臨床整體護理要求質量高[8]。本文依據治療期間存在各項風險因素加強管理,通過開展管道管理、病情監測、俯臥位護理以及并發癥防護等各項措施,患兒經治療后,病情得到改善,且順利出院。通過開展有效護理干預,并保證治療期間整體并發癥率降低,提高臨床護理效果,保證治療療效。
參考文獻:
[1]柯曉暉. 重癥肺炎應用ECMO聯合俯臥位通氣治療的針對性護理效果[J]. 基層醫學論壇,2019,23(15):2126-2127.
[2]汪麗虹,朱明麗,馬建萍. 體外膜肺氧合支持的重癥肺炎患者行俯臥位通氣的護理[J]. 浙江實用醫學,2019,24(3):233-234,封3.
[3]朱豫,戴曉婧,華莎,等. 3例危重癥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應用體外膜肺氧合聯合俯臥位通氣的護理[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20,37(4):90-92.
[4]楊恬恬,陳嬌嬌. ICU重癥肺炎患者在體外膜肺氧合支持下行俯臥位通氣的護理與分析[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0):12.
[5]雷鵬,盧安東,潘晨亮,等. ECMO在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 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46(2):98-102,105.
[6]盧花,周岐龍,黃霞,等. 重慶市首例應用ECMO成功救治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J]. 現代醫藥衛生,2021,37(2):353-356.
[7]馬新利,施宇,韓今華,等. 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癥患者實施ECMO聯合CRRT治療的護理[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21,16(2):211-213.
[8]甘艷如,春曉,馬敬香,等. 體外膜肺氧合治療重癥腺病毒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11):83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