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蘭 蔣含存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評估對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方法: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9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研究組予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結果:治療12h、24h、7d后研究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7后兩組IL-1β、TNF-α、CRP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總有率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可快速有效緩解疼痛,改善節腫脹等癥狀。
關鍵詞:痛風性關節炎;中西醫結合療法;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引言
痛風性關節炎,簡稱痛風,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又名歷節、白虎歷節風等。《素問·痹論》中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中醫認為痛風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嗜食膏粱厚味,日久及傷脾,導致脾、腎功能不足,濕熱濁邪由內而生形成痛風。西醫則認為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或者體內尿酸排泄減少,血尿酸含量升高,形成尿酸鈉微晶體并在關節內沉淀,從而導致的非特異性關節炎。其臨床特點為急性和慢性的關節炎和軟組織損傷等。中醫治療痛風性關節炎一般采用針灸、中藥等傳統的治療手段。西醫則采用手術等現代醫學手段。但2種手段均存在缺陷,該文現對臨床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手段進行總結,旨在總結和探討該病的治療方法以及途徑。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78例,均為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9例。對照組男31例,女8例;研究組男33例,女6例,病程1~2d,平均(1.27±0.25)d。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用常規西醫治療。包括飲食干預、戒除煙酒、控制血壓、保證飲水和鍛煉,并予以秋水仙堿片口服,初次予以1mg,之后每2h左右服用0.5mg,每日不得大于6mg,可根據疼痛或病情狀況適宜增減藥量。研究組加用痛風湯加減治療。藥用山慈姑15g,澤蘭10g,茯苓30g,萆薢30g,車前子30g,桃仁10g,膽南星15g,薏苡仁30g,威靈仙15g,蒼術15g,澤瀉20g,紅花10g。疼痛嚴重可加以桑枝、羌活、獨活等,關節紅腫可加以赤芍、乳香等。水煎,連煎2次,取汁300mL,每日1劑,分3次服用,連續治療14天。
1.3觀察指標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疼痛量表(VAS)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12h、24h、7d進行疼痛程度的測定,總分為10分,疼痛程度按照分數分為4個等級,分別為:重度(7~10分),中度(4~6分),輕度(1~3分)和無痛(分),VAS評分愈高則疼痛程度愈高。本研究在使用本量表前,均已進行預實驗,實驗結果有理想的信效度(≥0.851),適宜應用于本研究。血清炎癥因子: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7d后清晨采血,離心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血清中白細胞介素-1β(IL-1β)、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C反應蛋白(CPR)和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X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見表2
2.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3討論
近年來,痛風性關節炎已經成為影響大眾健康生活的重要疾病,其與環境、飲食等因素息息相關,已經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中醫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具有一定的優勢,毒副作用比西藥小,并且療效顯著,但存在見效慢、療程長等缺陷。而西醫治療具有見效快,能夠迅速緩解患者疼痛的優勢,但其手術治療恢復時間長,手術費用高昂。并且西藥治療對機體毒副作用大,易造成其他不良反應。中西醫結合治療結合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同時又將西醫“對因治療”的思想融合進來,大大降低了西藥對人體的不良反應。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相對單純中醫、西醫的治療具有一定優勢。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旨在尋找一種標本兼治的治療手段,取長補短,提高臨床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減輕患者痛苦。就目前這種形式,作者認為可以建立中西醫動態聯系和綜合的思維模式,融合二者,尋找中西醫治療痛風的機制以及途徑,為治療痛風提供更強勁有力的臨床證據,從而為痛風患者帶來福音,進一步擴大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思想以及應用前景,為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結束語
綜上所述,痛風性關節炎的基本病機為脾腎虧虛、濕熱痹阻,病性為本虛標實,治療當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為原則,正確分期,辨證論治。金明秀教授指出,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當“清、利合治”,緩解期以“健、滲并持”,慢性期重“補、溶共施”,以中藥聯合西藥,中醫外治聯合西醫手術等多種方式治療。痛風作為發病率較高的代謝性疾病,它的發生與飲食、情緒、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王士朋,李春雷,劉志偉.自擬中藥湯劑聯合西醫治療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分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12):47-49.
[2]黃迎峰,蔡紹明.中醫內外療法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血尿酸水平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06):30-33.
[3]王芳.刺血聯合中藥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濕熱蘊結、瘀熱阻滯?)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8,32(12):58-60.
[4]李靜林,張燕英,謝靜靜,錢曉嵐.綜合護理干預對痛風患者生活質量及治療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23):62-64.
[5]陳漢玉.六味痛風飲聯合苯溴馬隆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及對患者外周血TRF1、TRF2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34):3782-3785+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