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丹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醫療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快速增長。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據權威機構統計,近幾年來,全球約六千萬人死亡,其中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超過總死亡人數的65%,而我國慢性病死亡率約占總死亡人數的86.6%。大量研究表明,過度吸煙飲酒、不均衡的膳食習慣以及缺乏鍛煉等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誘發慢性病的高危因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如今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形勢嚴峻,多項資料表明慢性病患者是新冠肺炎的高風險人群,一方面慢性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免疫力低,易感染COVID-19,合并慢性基礎病后易轉變為重癥;另一方面慢性病患者多數需要系統的診療、隨訪、照護對COVID-19疫情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掌握當下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現狀,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老年慢性病患者防控思路,推進患者的規范化管理,從而提高病情控制率,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
【中圖分類號】R1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當下,我國城鄉老年人養老方式包括居家養老、社會公共機構或場所養老以及二者結合的方式,特別是后者人群居住密度大,易發生傳染病聚集性病例。因此,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間,老年人群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受到更大的威脅。關注老年人群對COVID-19的易感性,并預防老年人群特別是合并慢性疾病者在COVID-19流行期間暴露或感染風險,對于保護老年人群生命安全,降低COVID-19帶來的的社會危害具有緊迫性和重大意義[1]。
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現狀
隨著老年人口數量及比例的上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不斷升高。《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顯示,2012年,我國有慢性病確診患者2.6億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我國總死亡的85%以上,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在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四千萬人死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因順位居前4位的依次是心臟病 、腦血管疾病 、惡性腫瘤 、呼吸系統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個國家都積極采取干預措施來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從而降低慢性病對全球健康的不良影響[2]。近年來,我國政府也從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多部門合作等各方面積極增強慢性病防控。
現階段,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干預措施主要依賴社區,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落實相關的公共衛生政策,以健康教育為普遍措施,積極運用大眾傳媒和新媒體,廣泛傳播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促使大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健康指導與防治結合的理念創新,在多部門參與形成干預組織體系下合理分配衛生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防控網絡,發揮社會各部分的職能作用,最終建立健全我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體系。
2.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的影響及應對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世界大范圍流行之后,大部分國家與地區發病人群分布特點顯示易感人群多為老年人,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病死率明顯增加。由于老年人群易感及并易轉變為重癥,且老年人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較少,獲取健康知識不及時,需要得到更多關注和被動的防護。疫情應急狀態與常態化防控期間,為降低感染風險,慢性病門診大幅縮減,慢病長處方的應用大幅增加,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疲于應對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部分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被迫暫停,咨詢、義診、宣傳活動減少,慢性病患者日常診療和健康管理嚴重受影響[6]。另外,疫情期間社交活動受限,生活作息和日常鍛煉有所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面臨著基礎病管理及COVID-19防護雙重壓力。
如何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的影響至關重要。首先,從政府及社會角度出發,應重視這一問題。一是盡快制定并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指南,指導養老機構科學合理的開展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管理照護及健康教育;指導居家患者做好監測、合理膳食、規律作息,同時做好個人防護和家庭衛生,盡量不出門、不聚集,避免與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接觸。二是加強基礎設施投入,提高社區服務能力:(1)有條件的社區,統一發放家庭便攜式血壓計和血糖檢測儀等基礎性的檢測設備,讓慢性病患者實現居家自我檢測,培訓其掌握科學的居家監測方案,緩解醫療壓力,也能降低患者的感染風險。(2)在實現自我居家檢測的基礎上,保持規律的藥物治療,病情較輕或者癥狀較穩定的維持原治療方案,出現危急情況的及時通過綠色通道送至專科醫院救治。(3)督促無接種禁忌的慢性病患者,特別是老年人患者完成新冠疫苗接種,建立免疫屏障,降低COVID-19感染風險。(4)推進信息化建設,實現區域內健康服務數據互聯互通,將“互聯網+智慧醫療”引入到社區、家庭,建設智慧型健康社區,靈敏監測慢性病患者健康指標。關注老年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推廣自助檢測、自我管理,探索精準的個體化健康教育方式和健身項目,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養。三是建立綜合醫院、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單位、患者三位一體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模式,實現互聯網平臺的線上問診,開通網絡醫院、網上藥店,滿足慢性病患者就醫需求。四是對養老機構等重點場所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依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項目,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優勢,及時發現并收集問題,進行立項研究,制定干預措施,開展有特色的中醫等適宜技術,為慢性病患者及家庭解決實際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
3.總結
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促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續上升。這給全社會養老和醫療帶來新的挑戰,此種變化趨勢深刻影響著我國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國家大數據平臺的發展,互聯網+智慧醫療的不斷推進,促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管理體系逐漸成熟,整體系統性的理論指導與公共衛生管理、臨床醫療相互結合的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如何進一步加強疫情期間慢性病患者的關鍵防護,降低感染風險,落實慢性病健康管理干預措施,強化全程規范管理,對提高患者病情控制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衛東,胡以松.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的影響[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1,25(4):373-375.
[2]陳文俊,郭娥. 老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的風險與防護[J]. 實用醫學雜志,2021,37(7):83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