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龍揚
【摘要】目的: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診斷中應用64排CT掃描,并分析其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在我院治療的74例小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應用64排CT掃描,分析CT掃描結果,對比不同時期的小肝癌強化表現特點。結果:本組74例患者,發現病灶102個,單發病灶46例,多發病灶28例,經CT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可見,動脈期掃描多為高密度,延時期主要為低密度,門脈期、平掃可見低密度或等密度,差異明顯(P<0.05)。結論:應用64排CT掃描可獲取較多的影像學信息,可為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臨床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小肝癌;肝硬化;CT
小肝癌是指直徑<3 cm 的肝細胞癌,或鄰近兩個癌結節直徑和<3cm,癌細胞體積不同,其臨床治療方案也有明顯差異。研究發現,對小肝癌患者盡早診斷、盡早治療,可提高患者5 年生存率。多排螺旋 CT是目前小肝癌診斷的主要方法,具有分辨率高、掃描速度快、后處理技術強大等特點。因此,本文將對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診斷中應用64排CT掃描,并分析其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在我院治療的74例小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且伴有肝硬化。對轉移性肝癌、妊娠、生殖系統胚胎源性腫瘤患者已進行排除。其中,男性49例,女性25例,年齡28~78歲,平均(53.23±5.56)歲。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應用64排CT掃描,使用GE Optima 64 排螺旋 CT 機。檢查前,無需禁食,掃描條件:電壓120 kV,電流300 mA,時間0. 5 s,層距1 mm,層厚1 mm,重組厚度4 ~ 10 mm。掃描前,口服500 ml的2% 泛影葡胺。全肝掃描后,進行全肝三期增強掃描。注射碘海醇造影劑,30 g / 100 ml,劑量90ml左右,速度2.5~3.0 ml/s,注射后40s進行肝動脈期掃描,80s后進行門脈期掃描,5~6min進行延長期掃描。
1.3評價標準
分析CT掃描結果,對比不同時期的小肝癌強化表現特點。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x ?±s)表示,數據應用SPSS22.0處理,采取X2、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組74例患者,發現病灶102個,單發病灶46例,多發病灶28例,經CT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可見,動脈期掃描多為高密度,延時期主要為低密度,門脈期、平掃可見低密度或等密度,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肝硬化與原發性肝癌的關系越來越到重視,研究發現,在肝硬化背景下,發生原發性肝癌是一個緩慢、多階段的過程。患者發生肝硬化后,可出現明顯的肝臟代償功能,當早期肝硬化患者出現代償時,一般癥狀不明顯,往往不受到重視,而隨著病情的惡化,可出現小肝癌。研究發現,小肝癌患者多血供豐富,因此,準確、高效的掌握小肝癌病灶形態特點及強化特征,能夠提高其診斷準確度。同時,在肝硬化背景下,可能出現良性結節與惡性結節并存的情況,因此早期診斷識別其性質直接關系到其預后,尤其是小肝癌患者,其早期診斷難度更大,需要借助多種檢查措施。
從肝臟供血情況上,肝臟具有雙重供血的特點,其中,肝動脈約為20%,門靜脈約為85%,大部分肝細胞癌均為肝動脈供血。小肝癌為直徑<3 cm的腫瘤病灶,由于其病灶較小,因此平掃時與正常肝組織的密度較為相似,影像學特點缺少特征性,診斷難度更大。在平掃時,可見小肝癌病灶多為低密度,當合并脂肪肝時,可呈現高密度。在增強掃描后,動脈期可見均勻或不均勻強化,而靜脈期則會呈現為低密度、等密度,當延遲期掃描時,則以低密度為主,該影像特點主要與其動脈供血“快進快出”有關。同時,多層螺旋 CT掃描速度快, 可準確顯示病灶供血情況,因此具有較高的檢出率、確診率。此外,動脈期三維血管成像掃描后,可見肝腫瘤供血血管、短路、旁供血管,且可見肝臟與腫瘤密度相差較大,檢出率最高,約為92.71%,延時期、門脈期為81.25%、76.04%。此外,64排CT掃描在后處理技術上也具有獨特優勢,通過圖像后處理可提高診斷準確度。有研究顯示,與單動脈期增強掃描相比,雙動脈期掃描對小肝癌診斷敏感度更高,且將雙動脈期掃描與64層螺旋CT薄層掃描結合,能夠提高小肝癌檢出率。在本次研究中,共發現病灶102個,單發病灶46例,多發病灶28例,經CT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可見,動脈期掃描多為高密度,延時期主要為低密度,門脈期、平掃可見低密度或等密度,差異明顯(P<0.05),可見64排CT掃描的應用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應用64排CT掃描可獲取較多的影像學信息,可為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臨床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 彭丹丹,謝春艷. 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在動態MR和64排螺旋CT三期掃描中的強化特征探討[J]. 中國社區醫師,2020,36(1):105-106.
[2] 趙志雄,劉鐵軍,肖運平. 64排增強CT增強灌注成像對肝硬化、小肝癌的臨床診斷價值[J]. 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6):99-102.
[3] 王德志,胡海洋,郭長華,等. 釓貝葡胺核磁共振增強與CT多期增強掃描對肝硬化伴小肝癌診斷的對比研究[J].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21,31(5):449-451.
通訊作者:馬恒,男,漢,1979年,籍貫:山東省淄博市,單位:山東省煙臺市毓璜頂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