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武 李慶嶺
【摘要】目的:研究CT,MRI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確診中的使用價值。方法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做為此次研究對象,全部病人均進行CT及其MRI,對不同檢查確診效果的差異開展數據分析。結果:CT和MRI確診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準確度,特異性,敏感度及診斷率均較高,但CT聯合MRI確診顱內海綿狀血管瘤準確度及診斷率均顯著高過CT或MRI單一檢驗(P<0.05)。結論:CT和MRI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確診中的體現具備一定的差異,二種方式確診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作用均不錯,但MRI結合CT確診更為明確,對病人病癥的初期確診十分有利,能為病人的治療給予參照。
【關鍵詞】 CT;MRI;顱內海綿狀血管瘤
顱內海綿狀血管瘤是比較罕見的腦血管瘤,并非病理性惡性腫瘤,顱內海綿狀血管瘤能夠在病人的顱內任何位置產生。顱內海綿狀血管瘤能夠 被分成腦型及腦內型,臨床醫學為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確診的首要方法包含CT和MRI,不同種類的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經CT及其MRI確診的效果存有一定的差異。因而,提升對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確診,對病人進行目的性的治療十分有利。文中主要是對2020年1月-2021年1月60例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執行CT及MRI確診,并對其差異開展數據分析。匯報如下所示。
1 材料與方式
1.1 一般材料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該院60例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當做研究對象,病人摘除疾病開展病理診斷,均為顱內海綿狀血管瘤,對病人CT和MRI確診效果的差異開展回顧分析。在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紀17.7~62歲,患者平均年齡均值(37.39±6.98)歲,現病史3個月~8年,均值(4.21±2.33)年?;颊吲R床癥狀主要有:視力障礙病人13例,丘腦病癥病人4例,頭痛病人10例,腦溢血及蛛網膜下腔流血病人16例,癲癇發作病人4例,運動及感覺障礙病人3例。
1.2 一般方法
60例病人均進行CT及MRI檢查,并在該院開展腦部手術,將神經纖維瘤摘除。
1.2.1 CT檢查
將CT掃描機(東芝16排螺旋CT)的參數為200mA,120kV,沿病人頭部的軸位開展掃描儀,掃描的層厚在5~10mm,掃描間距為10mm;冠狀面掃描儀的層厚在2.5~5mm,掃描儀間距為0.5mm。為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執行增強掃描儀時,給與病人300mg的對比劑,對比劑為碘海醇,注入化療藥物的時長為60s,為病人執行CT檢查時,對病人的疾病處開展延遲掃描,并完成反復掃描。
1.2.2 MRI檢查
選用超導體核磁共振成像儀(飛利浦0.35T)為病人執行MRI檢查,依據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的詳細情況,給與病人平掃及其增強掃描。為病人執行常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軸位為 T1WI,掃描的層厚為6mm,掃描的層間隔為1mm。為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執行提高掃描時,給與病人對應的化療藥物,化療藥物的攝入量為0.1mmol/kg,在化療藥物注入完后,為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執行軸位,冠狀位,矢狀位T1WI掃描儀。
1.3 觀查指標值
觀察病人CT及MRI確診的準確度。
1.4 應用統計學解決
數據信息以SPSS18.0解決,計量資料(x±s)選用t檢驗,計量資料(%)選用χ2檢測,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CT及MRI檢查確診的準確度分析
CT及MRI檢查顱內海綿狀血管瘤均具備一定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及診斷率,二種確診方式 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確診中的使用實際效果均不錯。但CT協同MRI確診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及診斷率均顯著高過CT或MRI單一檢查,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顱內海綿狀血管瘤是竇狀血管間腔集聚而產生,血管中無正常的神經組織。顱內海綿狀血管瘤占動靜脈畸形的15%,一般狀況下,動靜脈畸形僅存有0.1%的患病率。一部分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并不存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狀況,而存有臨床表現的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臨床表現為顱內流血,自主神經破損,癲癇病等,存有80%病人的病變部位坐落于幕上,關鍵產生在額葉,顳葉,約有10%的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產生在顱窩。而約有15%的病人會發生竇匯區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狀況,此類狀況多見家族性,性染色體位顯性基因。
顱內海綿狀血管瘤并不會有周邊水腫及團塊效應。顱內海綿狀血管瘤CT主要表現,疾病關鍵為橢圓型及環形,且疾病邊沿較為清楚,且呈密度高的黑影。經CT檢查,經常發生增厚及其斑片狀增厚的狀況,且疾病周邊一般不會有水腫的狀況,比較明顯的病人會出現輕微水腫現象。顱內海綿狀血管瘤伴隨急性流血,其CT數據信號為高密度,且病人的疾病周邊存有輕微水腫的狀況。
MRI檢查顱內海綿狀血管瘤,其主要是依據內包含的膠質,增厚,靜脈血栓,MHB,貼血黃色素等成份而對病人狀況開展判斷,不同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的MRI數據信號存有一定的差異,若病人的疾病特性為急性流血,且病人的T1WI主要表現為中心高信號,這表明病人的疾病內存有高鐵血紅蛋白,T2WI以等高信號為主導,而以低信號為環;若病人的疾病存有靜脈血栓及其流血的狀況,則病人的疾病周邊存有鐵黃素堆積,神經膠質增生的狀況,其T1WI及其T2WI主要表現具體不勻稱數據信號(中心高低不勻稱),疾病周邊主要為低數據信號環。CT及其MRI檢查顱內海綿狀血管瘤均具備一定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及診斷率,二種確診方式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中確診效果好,可被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斯興無,陳世孝,張福洲.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2).41-43.
[2]張元剛,王麗,方小東,等.CT、MRI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7).47-50.
[3]劉永強.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CT和MRI表現及診斷價值[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4,(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