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愛琳
【摘要】目的:對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階段的效果進行探究,分析該種方法的醫治療效。方法:使用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口腔修復的患者54人為本次試驗的對象,隨機分成兩組,每組人數均等,兩組所使用的醫治方案有所差異。觀察組病人使用快速成型技術,對照組病人進行常規醫治方案,對比兩組口腔修復情況。結果:(1)從醫治療效上比較:觀察組病人中有15名顯效(占總人數的55.6%),11人有效(占總人數的40.7%),該指標達到96.3%(26/27);對照組13人效果明顯(占48.1%),9人有效(占總人數的33.3%),該指標達到81.5%(22/27)。兩組該指標相比具有差異性(P<0.05);(2)對于治療不良反應對比分析:觀察組1例出現,其癥狀為惡心胃腸道癥狀,該指標發生率為3.7%(1/27);對照組發生了6人,有2人為惡心等胃腸道癥狀,有3人由于牙周炎,修復體松動的病人有1人,該指標發生率達到22.2%(6/27)。分析得到對照組該指標更低,具有差異性(P<0.05)。結論:在快速成型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口腔修復階段醫治情況,降低治療的不良反應,可以推廣。
【關鍵詞】快速成型技術;口腔修復;臨床效果
使用在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進行口腔修復的病人54人為本次試驗的對象,目的是研究口腔修復階段使用快速成型技術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使用在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進行口腔修復的病人54人為本次試驗的對象,隨機分成兩組,每組人數均等。選擇標準:病人其臨床數據齊全完整;沒有相關的疾病。觀察組:男女比14∶13,年齡為23-51歲,其平均值為(36.9±2.5)歲;對照組:男女比15∶12,年齡為22-53歲,,其平均值為(37.2±2.4)歲。上述數據相差小,兩組無差異性(P>0.05)。全部病人在治療的前期已經提前告知并詳細講解向的醫治方案,同意治療。并且本次試驗已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病人使用常規醫治手段,患者在進行醫治前要對口腔進行細致的檢測,對體溫、血壓等進行檢測,如出現異常指標的病人,需要調整時間在進行治療。病人在使用常規口腔修復過程中,需要檢測病人的牙間隙,使用模具以及機床來完成相關的操作。
觀察組病人使用RPT對其進行醫治,在醫治之前病人與對照組病人相同都需要對口腔進行全面的檢查,具體過程為:
①使用掃描儀對病人的口腔內部進行掃描,獲得其相關信息;②經過計算機建模;③對已經得到的三維模型分層,對加工路徑進行合理的規劃;④使用模型文件對其截面輪廓進行選擇,并使用計算機,在經過成型頭對材料按層進行堆積;⑤對上一步驟的材料進行粘結,可以保證產品原型;⑥獲得原型后在對其打磨、拋光等相關程序,二次固化后來確保產品的品質和美觀性;⑦按照醫生要求需要按時進行復診,并依照病人的體會來對其修整。
觀察組使用離散成型技術,分層處理多面粘結,得到原型后使用打磨以及拋光對其進行處置,讓并感染佩戴后并按照其具體的感受進行調整,對其進行二次打磨以及拋光對其進行處置,不斷調整到舒適度最佳為止。
1.3療效評價標準
(1)對兩組病人總有程度進行記錄并且進行比較,該指標的計算公式為顯效+有效/總治療人員×100.00%,顯效:病人咀嚼以及語言功能已經達到正常標準,病人沒有任何的感到不適應的情況;顯效:病人咀嚼以及語言功能已經基本達到正常標準,病人存在一定的不適感,但是非常輕;無效:病人修復成效不盡人意,其不適感十分嚴重。(2)記錄病人在進行醫治時所發生的不良情況,其中包含牙周炎、疼痛以及松動等情況。
1.4數據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 ?±s)來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計量數據使用卡方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從醫治療效上比較:觀察組病人中有15名顯效(占總人數的55.6%),11人有效(占總人數的40.7%),該指標達到96.3%(26/27);對照組13人效果明顯(占48.1%),9人有效(占總人數的33.3%),該指標達到81.5%(22/27)。兩組該指標相比具有差異性。
2.2兩組患者口腔修復不良事件比較
對于不良反應上進行比較:觀察組發生了1例,其癥狀為惡心胃腸道癥狀,該指標發生率為3.7%(1/27);對照組發生了6人,有2人為惡心等胃腸道癥狀,有3人由于牙周炎,修復體松動的病人有1人,該指標發生率達到22.2%(6/27)。分析得到對照組該指標更低,具有差異性(P<0.05)。
3討論
RPT作為3D模型的一種新型科技。其原理就是可以對物體掃描后并使用得到的信息建立其模型,在使用切片軟件對三維模型定量處理,得到截面,之后將模型轉化為二維數據,并依照所得到的數據對其進行加工,之后使用機頭與相應材料對實體模型進行組建的一個過程。由于科技不斷的發展,其材料也不斷的更新,RPT技術的應用也隨之廣泛,對于十分復雜的模型也可以建立,并應用到醫學行業中。對于口腔醫學來說,該種科技有著很好的應用,在修復治療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打破了傳統醫治階段花銷大、效果不明顯、外觀不美觀缺點,其治療與應用效果得到突破。
RPT在治療上應用十分廣泛,能夠將口腔修復步驟簡單化。該技術能夠精確測量牙齒間隙,操作簡單,可控制病人牙齦出血和疼痛等情況的發發生率。RPT使用三維模型把程序將三維改變成二維數據,操作簡單,并滿足機體解剖結構,不斷地增加其治療效果。本次試驗中,應用RPT進行口腔修復,其結果發現病人對于RPT接受率高于傳統口腔修復方式,其不良反應率也得到了控制,這就提示RPT在口腔修復中有很大的價值,能夠有效的提升治療效果,并得到病人的滿意。
綜上所述,在口腔修復過程中應用快速成型技術,能夠幫助提升醫治的療效,降低治療的不良反應,可以推廣。
參考文獻:
1]戎志靜,丁明會,王美艷,等.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效果評價閉.河北醫學,2015(6):982.984.
[2]王海濤,陳振宇,林麗娥.探討快速成型技術應用于12腔修復中的臨床效果[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4):5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