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觸和排斥心理,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本文首先闡述逆反心理的基本內涵,列舉了逆反心理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剖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應對大學生逆反心理應該采取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基本內涵及特點
1.1逆反心理的內涵
逆反心理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所經常面臨的問題,也是心理學研究的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大詞典》曾指出:“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即帶有較強烈的抵觸情緒。”[1]學界對于逆反心理的定義是多樣化的,逆反心理可以歸結為一種抵觸情緒,可以歸結為一種反抗行為,也可以歸結為一種逆向思維的表現形式。總而言之,逆反心理是個體對于外部環境給予的標準和要求產生心理偏差,并帶來相應的抵觸情緒和反抗表現。
1.2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內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逆反心理是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傾向。我們可以從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現來闡述內涵,通常來說,學生逆反心理主要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主體所產生的對立的態度表現。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是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教育者產生抵觸、排斥心理,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與教育者所傳遞的認知信息相矛盾,并采取與教育目標相反的態度表現。
1.3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點
第一,自我意識強。當代大學生群體逐漸以00后為主,這些年輕群體在較為寬松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下成長,其個性鮮明,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并且對待事物缺乏理性和成熟的判斷和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面對傳統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會不可避免的產生厭煩和排斥心理,面對外界始終保持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情緒容易波動。大學生群體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缺乏對于情緒的調節手段。面對教育者的引導,受教育者表現為冷漠、對抗,容易造成情緒波動,在心理上產生厭惡和反感,一旦沒有得到合理的調控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極端化。
第三,對立性明顯。大學生一旦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其情緒和行為會帶有明顯的對立性,情緒態度上表現為冷漠和抵觸;行為上表現為排斥和對立。逆反心理的“反”字就能夠說明這一點,越是希望個體做的事情,個體越是反抗和拒絕;而越是禁止個體做的事情,個體越是想要去嘗試。
2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2.1受教育者方面
1、大學生群體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易造成叛逆。
還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群體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心理上極度需要外界肯定,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尤其是到了大學階段,第一次離開家庭,逐漸拋開了家庭和父母的約束,心理上急于尋求獨立,對外部事物都帶有一種本能的抗拒,因而在大學階段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美國心理學家利伯特曾經指出:“青年們想要自己安排生活的迫切愿望——決定要穿什么,要去哪里,要從事什么活動,要采納什么樣的社會準則——往往與他們的父母所習慣的既定的權威作用相違背。”[2]
2、大學生心理發展不健全,容易情緒化。
大學生群體普遍自尊心很強,想要擺脫家長和老師的束縛,希望自己能獨立自主地生活,但是這類群體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面對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和就業壓力,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問題并且缺少有效的心理調控手段。面對成年人居高臨下的說教方式,普遍都比較反感。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也容易被網絡的不良信息誘導,造成認知偏差。同時,大學生群體情緒波動也較為明顯,缺乏抗挫折能力,面對無法解決的難題,容易走向極端,無法合理調節情緒。
3、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片面,存在刻板印象。
從高校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來看,部分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過于片面。部分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洗腦式的說教,或者只簡單的歸結為一門不是很重要的公共課,他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定位并不了解。長期以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在學習過程中提不起興趣,對于其中的內容也置若罔聞,從而也助推了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2.2教育者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質有限,制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育者,其能力素質的高低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之前,其本身應該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教學功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學科知識,同時擁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背景。在實際情況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素質較低,容易降低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很難獲得學生對于教育者和教學內容的認同。
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不足,不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互動,沒有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總是以教育活動主導者的身份自居,總是居高臨下地灌輸教育,很容易引起自我意識較強的大學生群體的反感,甚至上升到與教育者的對立。同時學校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只一味地傳輸知識和思想,不重視學生的反饋。教育者沒有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無法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不能發現當前教學工作的缺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缺乏溝通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如果保持居高臨下的姿態,無形中在逆反心理狀態下的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形成了一條鴻溝,這也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發揮。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注重把握學生的主體需求,沒有從學生需要出發。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理論性,其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以灌輸式為主要教學模式,但是實際成效一般,主要還是由于教育者沒有深入挖掘到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需要,這就很難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因而對于不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厭惡心理。
2.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1、教育內容空洞枯燥,陳舊乏味,與實際生活脫節,難以引起大學生興趣。
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來說,其主要包括政治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不可避免的讓受教育者感覺到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強的學科內容很難吸引個性鮮明的大學生群體。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略顯陳舊,更新速度太慢。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生活實際脫節,只注重課本內容的教學而忽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也造成了教學內容更加空洞,很容易誘發大學生的逆反心理。
2、教學方式以單向灌輸教育為主,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教育者單向地向受教育者進行知識灌輸,教師只認為單純的進行知識輸出就能完成教學任務,但其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面對越來越多的00后大學生群體,教育者傳統的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早已落伍。我們雖然要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性傳輸的重要性,但是其形式仍然需要創新。
3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應對策略
3.1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性關系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割裂開來的兩個相互獨立的研究領域,而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須注重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手段,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面對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更應該注重研究大學生的心理規律和個體發展規律,采取一系列心理調控手段和情緒調控手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性關系。
針對大學生群體自我意識增強,追求個性化的心理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心理學人本主義理論出發,尊重學生群體的獨立性需求,讓學生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順應學生的興趣,尊重個體的差異性。這會讓受教育者感受到老師的關懷,滿足了被尊重的需要,也有利于師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同時,針對大學生情緒波動明顯的心理特征,我們需要采取合理的情緒調節手段,幫助大學生調節情緒,增強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和抗挫折意識。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采取以境生情法、以情生情法、寓教于樂法和以需以理動情法激發受教育者的情緒情感共鳴,增強受教育者對教學內容的興趣。通過這些手段促進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打破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
3.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質
我們需要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加強教育者的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一方面需要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基礎,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身作則,踐行道德理念,做好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
同時,教育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強受教育者的學習動力。人格魅力的提升是包括多方面的,諸如幽默風趣的談吐、正直善良的品格、良好的人際交往、堅韌不拔的意志等等。人格魅力的提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面對大學生群體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持理解包容的態度,主動增強與學生的溝通,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教育者的教學活動應該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主動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穿插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過程,逐步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增強學習興趣。
3.3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建設和內容革新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建設,教育內容要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豐富和升華,需要注重加強思想理論與社會生活相銜接。為了有效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空洞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教育者可以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主動把握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和時事政治,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建設,增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需要不斷革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有用性。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出現,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學生認為其內容實際作用不大。因而,我們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不同個體的針對性,具體來說,對于大一大二的學生群體,可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和理論培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大三和大四學生,由于其升學壓力和就業壓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該偏向于心理疏導和職業規劃等方面。這樣一來,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內容建設也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這樣就能逐步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認知,逐步消除逆反心理。
3.4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單向灌輸為主要方式,老師上課講,學生坐著聽,教師只是注重一味輸出知識,學生只是一味接收知識,這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創新,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者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組織開展多種校園文化活動,將德育內容貫穿其中,例如辯論賽、演講比賽等等,在活動中加強學生的共鳴,緩解學生的抵觸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需要從單向灌輸向雙向溝通改變,這就要求教育者主動放低姿態,加強和大學生溝通,加強課堂交流討論,營造和諧、民主、愉快的課堂氛圍。同時教育者可以借助多種教學工具開展教學工作,比如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這一現代化工具,挖掘集中線上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總結
由于大學生群體心理階段性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多方面問題,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是一種較為普遍現象,其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們需要從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這三方面剖析原因,采取一系列措施解決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通過運用心理學理論和策略調控大學生逆反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和人格魅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手段革新,逐步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芷英.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機制研究[M]. 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
[2]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3]陳紅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新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9):69.
[4]馬建青.大學生心理衛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5]王曉剛,大學生心理健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6]王曉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發展探索,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7]韓季池,李旭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對策思考[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4(3):106.
[8]孫術芳,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研究[D].沈陽:2017
注釋:
[ ] 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P457
[2] (馬建青 大學生心理衛生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簡介:鐘晨 男 漢 浙江省安吉縣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省杭州市 郵編: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