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信息”,這一經典論斷道出了媒介本身的重要性,而短視頻作為當下新興熱門的媒介形式,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也是與日俱增,例如沖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話語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肅性、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注意力、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監管帶來挑戰等,本文嘗試對其影響進行理清,并試圖討論如何令短視頻更好地賦能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自媒體;短視頻;思想政治教育
一、短視頻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短視頻傳播主體的去中心化沖擊主流話語權
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內容生產與傳播模式的重大變革,區別于以往一對多的中心化傳播模式,技術賦權讓傳者和受者的邊界慢慢模糊,作為受者的個體用戶被激活,也擁有了參與到內容生產和傳播中的積極性。具體拿短視頻的生產流程來說,用戶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全過程操作,從選題、拍攝、剪輯再到上傳、發布一氣呵成,毫不費力。用戶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還可以實現自由連接,形成新的社會關系,進而助推點對點的去中心化傳播模式的形成。與之來帶的挑戰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單向度話語傳播模式被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不再具有絕對的掌控權和支配權,對話語的壟斷權被打破,話語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擠壓。如果還繼續保持傳統教育語境下艱深晦澀的話語模式,漠視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不注重對等性和參與性,將進一步削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話語權,且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短視頻時代的突破與創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話語方式上進行變革,尋求短視頻時代下“多元對話”的雙向互動模式。
(二)短視頻傳播內容的泛娛樂化消解嚴肅性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短視頻內容的娛樂化和淺表化無疑是此觀點最好的印證。縱觀各大短視頻平臺上,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短視頻屢見不鮮,英雄烈士被拿來戲謔,經典演義被拿來調侃,歷史人物被拿來丑化,不少地方都充斥著低級趣味式的全民狂歡。就短視頻傳播內容泛娛樂化的實際影響來說,其將娛樂的功能過于泛化,稀釋了大眾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嚴肅性和原則性被消解,人們不再追求理性、權威、深刻,反而去追逐感性、草根、淺薄。而“流量為王”更是助推了這種認知,為了獲取流量盡快變現,不少內容制作者不惜以出格的言行、媚俗的舉止來滿足用戶的獵奇、審丑等心理,導致光怪陸離、沒有下限的短視頻內容不斷出現,例如某短視頻APP一夜爆紅的網紅溫某,年僅十七歲,整容輟學,炫富浮夸,卻備受追捧,這樣的價值觀導向對于尚處在“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而言極易產生不良影響,容易對不勞而獲、好逸惡勞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價值觀錯位和道德困惑。
(三)短視頻傳播方式的碎片化影響注意力
從讀文時代到讀圖時代,再到目前的讀屏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根據施拉姆的媒介選擇或然率理論,媒介選擇的概率取決于可能的報償與費力程度之間的比值,也即在報償恒定的情況下,哪種媒介在使用時越不費力,則用戶的選取概率越高,而短視頻無疑在這種情況下成為了最優解,其時長一般在5分鐘以內,表達方式上短小精悍,主題鮮明中心突出,用戶能在各種零碎時間內迅速刷完。而與之伴隨的是,人們日益沉迷于這種“短平快”而不自知。碎片化傳播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完整敘事,讓大學生沉迷在快餐文化中,進而慢慢失去對深度內容閱讀的耐心,注意力被嚴重分散,不再愿意接收完整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投其所好”式的大數據推薦算法機制也將不少大學生裹挾其中,一開始“刷”短視頻就停不下來,不少學生甚至將其作為“避風港”,用“及時行樂”來麻痹自我,選擇自我放逐而不愿直面對真實世界,久而久之便會造成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失衡。
(四)短視頻傳播效果的裂變化挑戰內容監管
1950年,學者懷特提出了“把關人”理論,指出大眾媒介的內容生產過程不是全部如數呈現,而是遵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篩選后再呈現,而媒介組織在其中形成了一道關口,也即把關人。而在“人人皆媒”、“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短視頻時代,技術賦權讓個體擁有雙重身份,既是內容的生產者,也是內容的傳播者,多元屬性的疊加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內容生產的沖突,讓傳統內容生產中的把關人無所遁形,因而給思想政治教育的監管帶來挑戰,導致亂象頻生,如抖音廣告現"邱少云被火燒的笑話"、大力推送未成年媽媽視頻,這些導向都極不利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一級一級的裂變化傳播更是讓信息留向變得無從監管,個體在觀看到喜歡的視頻時,可以“一鍵轉發”至自己的社交圈(微信、微博、QQ等)完成二次傳播,而第三方平臺的用戶在觀看轉發后,便能完成再次傳播,一次一次的多鏈條裂變式傳播具有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的特點,也讓信息的流向變得撲朔迷離,不易追蹤。
二、短視頻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善用議程設置進行話題引導
短視頻作為當下最為火爆的媒介形式之一,其誕生與興起給社會生產與生活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用戶基數大、使用黏性強、使用范圍廣、傳播力驚人,在當代大學生更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開了新的思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應該積極搶占這塊新領地獲取首發優勢,進一步豐富工作載體,真正意義上做到因勢而新,用年輕人津津樂道的方式開展價值引領,于潤物細無聲中達到積極育人的效果。同時,通過議程設置來讓源源不斷的正確導向短視頻出現在年輕人的首頁,引領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更好地幫助年輕人成長和成才,比如人民網抖音號就曾策劃過“我和我的祖國”手指舞,一時間引發刷屏無數,不少年輕人紛紛參與其中,踴躍嘗試并積極轉發,這一行為成為了愛國教育最好的注解,讓更多人知道原來正能量也能這么有趣味。
(二)妙用賬號開設探索教育模式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來說,應積極進駐短視頻平臺開設校園官方賬號,如抖音號、微視號等等,通力打造官方短視頻品牌。這樣既能豐富兩微一端的新媒體矩陣宣傳陣地,同時對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來說,也不失為一次積極且有意義的探索。首先,高校應組建專業宣傳團隊來運營短視頻賬號,因地制宜地制定內容生產和管理制度,做到一切運營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其次,在具體的運營過程中,應積極探索各類校園活動最合適的短視頻表達形式,從而起到1+1大于2的宣傳效果,而不是將其簡單粗暴的呈現在短視頻平臺上,對其進行簡單的短視頻化,而應以切實提高官方賬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為運營宗旨;最后,應時刻遵守“內容為王、形式是金”的運營基準線,在進行短視頻內容制作時以主流價值觀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嚴肅活潑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應為了一味追求點擊率,在內容呈現上趨于低俗或者媚俗,從而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的價值導向。
(三)巧用監督機制加強內容監管
在積極利用短視頻這一媒介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的同時,高校應加強對內容質量的監管,凈化平臺生態,讓輸出不良價值觀的短視頻無所遁形。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加強網絡監管,密切關注短視頻平臺上的輿情發展動向,如跟進引導當前的熱門話題,把控熱點事件的評論走向,開導發表負面言論的同學等。當負面輿情出現時能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并堅持“堵不如疏”的治理理念,將其帶來的不利影響控制在最小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短視頻平臺“意見領袖”的作用,在粉絲經濟時代,“意見領袖”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容易引發粉絲的情感共鳴,高校可嘗試去積極打造思政網紅,讓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化身,從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的傳播深入人心。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輔導員劉健老師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其在短視頻平臺抖音上的粉絲量,疫情期間他針對畢業生們的困惑,制作了“大學問”、“想對你說”等系列短視頻來幫學生解開心結,系列視頻一經發布便引發了不錯的反響,其中不少點擊量已過萬。
(四)勤用通識教育提升媒介素養
短視頻平臺瞬息萬變,海量視頻裹挾著人們的感官生活,而作為成長關鍵期的大學生往往缺乏足夠的分析和辨別能力,稍有不慎變容易受到其中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和侵蝕,讓其理想信念受到動搖,不利于其正確是非觀念的形成。此外,大數據時代的人工智能算法讓用戶側和內容側實現了精準匹配,短視頻平臺根據一定的用戶畫像和使用行為,便能準確推送符合用戶喜好的內容至其首頁,這樣用戶看到的永遠都是自己想看到的短視頻內容,久而久之信息的內容屬性趨于同質化,某種程度上變會形成“信息繭房”,將自己裹挾其中而不自知,這樣更會加劇大學生在短視頻平臺上的迷失,一旦接受到非主流的價值觀便容易渾然不知。因此,高校應想辦法做好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結合新聞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開展通識教育,讓學生掌握短視頻時代內容傳播的基本要素,練就火眼金睛,進而提高對短視頻內容的良莠鑒別能力,養成良好的短視頻觀看習慣。
三、結語
短視頻的出現猶如一把雙刃劍,給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帶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應該積極應對挑戰并順勢而為,利用其拓寬新媒體語境下思政教育的新路徑,這樣才能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尹煥欣.網絡思政視角下短視頻傳播策略研究——以“共青團中央”抖音號為例[J].記者搖籃,2020(02):132-133.
[2]龐娟.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山西大學,2019.
[3]暢軍亮.短視頻APP推動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
作者簡介:
易洋,女,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論文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20年輔導員研究課題專項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