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唐坤鵬

摘要:目的:分析腦卒中后患者出現焦慮癥采用道遙散加減與針灸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卒中后焦慮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依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5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黛力新,實驗組患者采用逍遙散加減聯合針灸聯合治療,對比2組患者治療結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占97.8%顯著高于對照組7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卒中后焦慮癥患者采用逍遙散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臨床值得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道途散;針灸;中風;焦慮癥
卒中在中醫學中又被稱為中風,患者發生中風后會導致肢體麻木、口歪眼斜、半身不遂等情況,由于該病的發病速度較快,致殘率往往較高,大部分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心理上會出現抑郁等負面心情,還會降低患者的認知功能、肢體癱瘓等。而卒中焦慮癥在中風后的發生率較高。對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1]。為此,及時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患者的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中風后焦慮癥采用逍遙散加減聯合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卒中后焦慮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依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占21例,女性占24例,年齡為48~79歲,平均年齡為(62.48±10.16)歲,實驗組患者中男性占22例,女性占23例,年齡為47~80歲,平均年齡為(61.96±10.1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經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黛力新,2次/d,1次/片,每片黛力新中含有0.5mg氟哌噻噸和10mg的美利曲辛。
實驗組患者采用逍遙散加減聯合針灸聯合治療,逍遙散的成分主要包括甘草半兩(15g), 當歸、茯苓(去皮)、白芍藥、白術、柴胡(去苗),各一兩(各30g)。若患者的身體較虛則可適量添加黨參、黃芪、沙參、西洋參;若患者伴有氣郁則可適量添加川核子、枳實、郁金、百合;若患者痰濕癥較為嚴重則可添加半夏、白術、茯苓、竹茹;若患者為血瘀癥則可適量添加川穹、紅花、當歸、桃仁、三七;若患者精虧則可適量添加枸杞、川段、杜仲、牛膝、女貞子。針灸的主要穴位主要為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太沖穴、神門穴、印堂穴、四神聰穴、內關穴、百會穴,每次留針30min。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8d。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判定結果可依據HAMA量表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主要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治愈::HAMA量表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減少情況大于等于75%;顯效::HAMA量表評分與治療前效果比減少情況為50~74%;有效:HAMA量表評分減少情況為30~49%;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HAMA量表評分未發生變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該數據進行核對和對比,計量資料采用( )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x2檢驗;P<0.05表示數據對比結果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患者采用逍遙散加減聯合針灸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占97.8%顯著高于對照組7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討論
卒中后患者發生焦慮癥的治療目標主要以疏肝解郁、養血健脾為主,而逍遙散作為主要合劑,其作用主要具有疏肝解郁、肝脾調和等功效,而逍遙散中的當歸具有鎮靜效果、柴胡可抑制中樞神經還可調節免疫。再結合針灸治療后其臨床應用價值較高,通過針灸對局部穴位進行刺激后可加快血液循環,進而達到疏經通絡、扶正祛邪之功效。通過對百會穴針刺具有定神志、安五臟的效果,對四聰穴施針具有鎮靜安神、醒腦之功效;對太陽穴施針具有醒腦開竅、疏風解表之功效;對印堂穴施針具有定心安神、醒腦定志之功效。
綜上所述,對卒中后焦慮癥患者采用逍遙散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臨床值得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裴林,洪亮,楊言府.逍遙散加減聯合針灸治療中風后焦慮癥臨床有效率分析[].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8,6(2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