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病理診斷的特征,總結內鏡診斷經驗。方法:2017年1月~2018年2月,醫院內鏡共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116例,回顧性分析,評價內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符合率,內鏡下表現分布。結果:病理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106例,內鏡診斷符合率91.4%(106/116),病理診斷伴有不典型增生49.1%、腸上皮生化46.6%。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表現,伴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情況如下表1。單純的黏膜變薄、血管透見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腸上皮生化的比重更低,隨著隆起、糜爛、粗糙、灰色表現增多,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腸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漸上升。結論:內鏡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效用較好,需要特別關注隆起、糜爛、粗糙、灰色表現,加強活檢取樣的質量管理。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喂養;內鏡;病理
【中圖分類號】R57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1--01
慢性萎縮性胃炎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是胃癌的高危鳳霞因素,及早診治,可降低胃癌發生風險,從而改善患者的長遠預后。在我國胃癌是第二大惡性腫瘤,胃癌的發生例、死亡例都居世界第一位,這與慢性萎縮性胃炎早期診斷率并不高不無關系。內鏡是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方法,病理診斷是“金標準”,臨床上常出現內鏡診斷與病理診斷不一致情況,內鏡診斷容易受到醫師操作技術水平等因素影響,如何提高內鏡的診斷效用值得深入研究。2017年1月~2018年2月,醫院內鏡共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116例,現報道如下,以病理診斷作為金標準,總結內鏡診斷經驗。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年1月~2018年2月,醫院內鏡共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116例,其中男70例、女46例,年齡(47.6±8.2)歲。
1.2 方法
適應癥為要求進行體檢胃鏡檢查者(n=20),或出現消化道系統癥狀表現的患者,如胃脘痛、消化道出血、反復腹脹、噯氣等癥狀(n=96)。常規內鏡檢查前準備,一般預約檢查,術前一日,進食無渣飲食,完善相關檢查,確認是否存在高血壓等合并癥,初步評估無痛胃鏡的風險,排除存在禁忌癥對象,部分對象需要先控制治療合并癥,再擇期進行內鏡。檢查前從門診或消化內科調取患者的病歷資料,評估腸道準備質量達到滿意的效果,術前6h禁食,排空大小便。
所有對象都在全麻下進行開展無痛胃鏡檢查,鏡下直視檢查,一般采用標準8點檢查方法,從多個角度觀察胃體、胃角、胃竇、十二指腸球部與降部、食管距門齒20cm處、齒狀線上2cm處的部分的胃黏膜病變,尋找出血點、潰瘍點等病灶,必要時使用電子放大顯像系統,注意配合去泡劑、注氣,以提高內鏡檢查的質量,獲得清晰的圖像。在尋找到可疑的病灶后,連續照相,每幅照片包含1/2以上有效信息。進行鏡下染色、活檢,噴灑染色劑,等待2-3min后根據染色的情況分析病灶的分布、性質,可進行多染色聯合顯像檢查。盡量多個部位獲得活檢病灶,在病灶及其周圍部位取材,如隆起病變需要在基底部以及頂部取材,規范操作,避免損傷良好的黏膜。取得的組織送病理檢查,若病理檢查與內鏡表現不一致,則盡量需要二次內鏡檢查。
1.3 觀察指標
內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符合率,內鏡下表現分布情況。
2? 結果
116例對象,其中經病理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106例,內鏡診斷符合率91.4%(106/116),病理診斷伴有不典型增生49.1%、腸上皮生化46.6%。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表現,伴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情況如下表1。單純的黏膜變薄、血管透見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腸上皮生化的比重更低,隨著隆起、糜爛、粗糙、灰色表現增多,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腸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漸上升。
3? 討論
大量有關于內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惡性腫瘤的研究,一般認為較高等級的醫療機構早癌、癌前病變的內鏡檢出率高于低級別的醫院,直接反映了內鏡檢查的質量管理水平。本次研究中,內鏡診斷符合率91.4%(106/116),處于正常水平,誤漏診主要與病變不典型、病灶較小有關。從內鏡的表現來看,隨著隆起、糜爛、粗糙、灰色表現增多,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腸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漸上升。特別表示在糜爛、隆起病變出現后,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概率達到100.0%,糜爛、隆起病變反映了黏膜病變達到了一定的階段。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內鏡下表現為單純的黏膜變薄、血管透見,也可見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提示胃上皮內瘤變可能是一個持續進展的過程,在早期便可以發生,可能表現為局部發生,一旦發生,白相、灰色病變的加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病變持續變化發展。因此在內鏡檢查過程中,需要重視質量管理,以及早發現局部病變,獲得更高級別的病變圖片。需要加強術前準備、重視隨訪,從而提高癌前病變的檢出率。
小結:內鏡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效用較好,需要特別關注隆起、糜爛、粗糙、灰色表現,加強活檢取樣的質量管理。
參考文獻:
[1]高婷,李超,梁 鋅,等.中國癌癥流行的國際比較[J].中國腫瘤,2016,25(6):4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