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俠
揚琴起源于中東、波斯地區,明朝末年經海路傳入中國,距今已流傳了四百余年。最初是為曲藝伴奏,之后又出現了獨奏、重奏、合奏等多種形式。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揚琴形制不斷改革,除常用的中音揚琴外還研制出了低音揚琴、高音揚琴、Mini小揚琴等不同音域的揚琴,這些因素為揚琴重奏的發展提供了可行性條件。近些年揚琴重奏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并迅速成為揚琴表演的主要形式之一,極大程度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重奏起源于西方音樂,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紀后期,指由一件或幾件樂器演奏的小型器樂曲,如重奏曲或小型器樂合奏曲,通常一個聲部由一件樂器演奏,區別于大型管弦樂一個聲部由數件樂器演奏。民族器樂的重奏模式,最早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的胡登跳教授,他把絲弦五重奏(民樂中的揚琴、古箏、琵琶、中阮、二胡)作為一種訓練方式進行授課,之后雖有一些院校組建過重奏樂團,但專門為提高學生演奏能力而設置的重奏訓練課程少之又少,且沒有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教學理論及完善的訓練模式。而重奏作為一種獨特的器樂訓練方法,通過多人的合作演奏來提高個體的演奏水平,在西洋器樂教學中已廣為采用,國內雖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但重奏在民族器樂教學中還未廣泛開展。[1]
重奏分為混合音色重奏和單一音色重奏。混合音色指的是吹拉彈打四大門類之間的混合音色,這四大門類之間可以自由組合,并不局限門類個數。如前面提到的胡登跳教授排演的絲弦五重奏,就是混合了拉弦和彈撥兩個門類的音色的重奏形式,而現在較多的民族交響樂團則是混合了四種門類音色的重奏形式。單一音色顧名思義是由能發出同一種音色的樂器組成的重奏形式,但單一音色重奏也可以細分為兩類,其中一種狹義的單一音色是指由完全相同的樂器組成的重奏,比如同一形制的揚琴組成揚琴重奏、同一形制的琵琶組成的琵琶重奏等。另一種是由同一門類下不同形制樂器組成的重奏,比如由高音揚琴、低音揚琴以及迷你揚琴組成的多種形制的揚琴重奏;由大阮、中阮、小阮組成的阮族重奏以及同一大門類下的重奏如彈撥重奏、吹管重奏、打擊樂重奏等等,這一類在單一音色中也存在著一定的混合音色,因此可以被視為一種廣義的單一音色。本文中討論的揚琴重奏就是單一音色重奏的一種,除了狹義上的全部由傳統揚琴構成的重奏還有廣義上包含高音揚琴、低音揚琴和迷你揚琴等多種形制的單一音色重奏。部分樂曲會涉及其他音色的樂器伴奏,因此暫時不算入混合音色重奏。
重奏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擴展教學內容,把重奏訓練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而且可以進一步提升演奏技術,豐富舞臺效果的表現力。[2]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增加學生的藝術情趣,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增強學生在以后工作實踐中的競爭力,勝任各種重奏、合奏的排練工作。近年來,不少專業院校、少年宮及揚琴教學基地紛紛成立揚琴重奏樂團。針對揚琴重奏排練初期容易遇到的問題,提出幾點教學方法:
在重奏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從耳熟能詳的樂曲入手。盡量試著挑選一些學生常聽甚至會唱的曲子用于排練初期。這些作品本身難度系數較低,旋律線條明顯,輕快活潑,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許多改編自兒歌、流行音樂的重奏作品較為容易,兒歌、流行音樂又是學生們容易產生好感的題材,也非常適合基礎教學。學生們在會哼唱的基礎上就能更快的學會演奏,也能更好的體會樂曲情感。
重奏不是大齊奏,重奏是多聲部音樂的組合,因此需要以一個整體的思維來看待音樂。排練時,演奏旋律聲部的同學容易激動,一激動速度就容易快;演奏低音聲部的同學音符相對較少,旋律感弱,速度往往會慢,這樣就容易出現幾個速度。排練前每個人都要將自己演奏的聲部練會記熟,還要在熟悉自己聲部的基礎上了解其他聲部,可以通過讀總譜明確自己在整個樂曲不同段落中擔任什么角色,知道聲部之間的關系,這樣有利于排練時彼此之間的配合,建立起整體音樂思維。
在重奏的排練中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看:既要看譜子,又要觀察彼此的呼吸、動作,甚至需要相互交流。演奏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聽覺藝術,還包括視覺。動作整齊除了使演奏者內心節拍更一致之外,還能增加視覺上的美觀,提高觀演效果。如果只是埋頭演奏自己的那一聲部而不顧及彼此,那演奏的樂曲只能說是大家一起彈了彈琴而已,從而失去了重奏的精髓。
聽:在練習獨奏樂曲時,可以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習慣去彈奏,而重奏最終追求的是一種平衡和諧的統一。排練重奏時,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聲部、一個簡單的音都必須準確。一般來說,漸強容易漸弱難,正拍容易后半拍難,容易被忽略的是附點音符的時值不夠準確,空拍、句尾的長音時值容易短等等。這時可以放慢速度,打分拍,最好借助節拍器由慢至快的練習,然后逐漸恢復到原速演奏。
寫:在剛拿到一份新的樂譜時,首先要讀懂譜子上的各種記號,比如力度記號、速度記號等等。而看到力度記號就要像對待每個音符一樣仔細,其實這些容易被忽略的記號和音符一樣重要,同學們可以用有顏色的筆將這些力度記號區分出來,哪些記號是強、中強,哪些記號是弱、中弱。認識強弱記號后,在一開始排練時就盡可能地按照這些記號來練習。一開始會有些難度,我們可以把速度放慢,不斷提醒自己注意譜子上的這些表情記號,隨著練習的深入和時間的推移,便養成了第一次排練就能注意表情記號的習慣。
提高揚琴重奏樂曲的趣味性也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使得揚琴重奏教學更有效率。揚琴重奏演奏人數并不固定,從兩三人到四五人甚至十幾人。大家常見的以三四人居多,如《弦上漫步》、《古巴》等,但十幾人的形式也確實存在,如中國音樂學院與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一起合作的《功夫》共有18人參與,這首樂曲由老鑼先生為“蝶夢飛竹揚琴藝術團”創作,這一版的演奏人數眾多,展現了揚琴人在揚琴傳承中的齊心協力,氣勢恢宏。我們在開篇提到重奏的概念劃分時就提到過,我們今天討論的揚琴重奏是包含了狹義和廣義兩種類型的單一音色重奏,《功夫》這一樂曲就很好的體現了揚琴這一大類下不同的音色,包含了傳統揚琴、高音揚琴和低音揚琴三種類別。這樣的形式突破了樂器本身音域和音色的限制,產生更豐富的音響層次和表現形式。
除了豐富的揚琴種類,揚琴重奏也并不局限于傳統的演奏方式。近年來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揚琴重奏作品,其中不乏豐富而有趣的樂曲編配。比如由本人改編自邁克爾·杰克遜經典作品《犯罪高手》的揚琴同名作品,這首樂曲的編排上緊密切合了原曲的內涵和MV敘事的風格元素,在演奏中加入了許多MV中的經典動作,甚至在舞臺造型方面也參考了邁克爾·杰克遜在MV中的造型,令人耳目一新。為了契合原曲的風格,改編后加入打擊樂的同時并將響指、拍手、跺腳等肢體動作運用到樂曲中,豐富了視聽效果。另一首非常有趣的揚琴重奏曲《超級瑪麗》改編自任天堂出品的游戲背景音樂。這首樂曲融合了游戲的元素,加入了許多與游戲相關的情節,用可愛、詼諧的表演形式將觀眾帶入游戲的國度里。更與眾不同的是,演奏者采用了站立的演奏姿勢,加入了幽默的肢體動作,使整首樂曲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
除了其他樂器和演奏者肢體語言的加入,人聲也成為了重奏元素中的一員。王丹紅的揚琴重奏作品《翡翠》最初為民族室內樂而作,后應李玲玲教授之約,改編為12臺揚琴演奏版本。同時這首樂曲運用了云南民間的音樂元素,通過和弦色彩的變化、動感十足的節奏以及人聲的哼唱,描繪了一幅五彩斑斕、具有西南民族風情的畫面。引子部分加入了人聲的哼唱,使樂曲更加具有空靈和流動感。最后全曲進入了感情的巔峰,加入人聲的吶喊,表現了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的心態。
百聞不如一見,再多的理論學習也趕不上親身的實踐。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作為師范院校里的龍頭院校,北師大緊緊抓扣著當今社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在重奏教學方面也不例外。在北京師范大學的重奏課教學模式中,本科學生的重奏課程除了單純的練習樂曲之外,還有一個環節是觀摩高年級同學的排練,如果是小型室內樂排練還可以坐在與自己專業不同的高年級同學旁邊學習,這就為多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打下了基礎。并且在觀摩之后還需要撰寫心得,對高年級同學此次排練的優缺點進行總結并且闡述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對于重奏教學的思考,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通過自己的想法對重奏進行分析和安排,為日后的教學打下基礎。
揚琴重奏現在正是發展的關鍵時期,應該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其他演奏形式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從揚琴專業教師層面來看,老師也需要提高綜合能力,深入研究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送揚琴重奏藝術的發展,讓揚琴散發出新的藝術內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