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林
中國的音樂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主要為宗教和政治服務。夏、商時期,自然鬼神崇拜和上帝天命意識在社會中十分普遍,據《尚書湯誓》中記載:“順天意天命而為,方可成功;反之,則必定會導致失敗。”到了西周時期,強烈的“憂患意識”,促使統治者開始去建立一套維護奴隸制社會秩序的禮樂規范,試圖把以血緣性為基礎的祖宗崇拜,發展為以政治和道德為核心的價值準則,將外在性的天神崇拜轉變為內在的道德約束。據《論語》中記載:周公“制禮作樂”,以“禮”綱紀天下,把“禮”當作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規范。周朝的“禮節”和“音樂”緊密聯系,統治者對音樂的社會功能非常重視,他們嚴格規定了應用音樂的等級制度,從樂器的使用,樂隊的規模,編隊的方位都分了等級。這時的“音樂”主要服務于統治階級,被稱為“道德”。而音樂本身的藝術價值被忽視,音樂技術被視為是下賤的。周朝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了藝術機構,由“太司樂”任首席領隊,主要負責音樂的管理、教育和表演等。該機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音樂藝術學校,它為中國音樂的專業發展打下基礎,為中國的藝術教育開辟了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經歷大變革,從此中國逐步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此時,西周“禮樂”制度受到嚴重沖擊,社會上出現了眾多學派,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最為著名,他們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根據各自的利益傾向,提出了不同的音樂價值觀念。
儒家繼承了西周的“禮樂”思想,并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儒家把“仁”作為社會道德價值的最高準則,強調每一個人都應該追求“君子”的人格,堅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十分重視仁義道德和藝術教育,他建立了私學,廣收弟子,重視“六藝”教學。孔子善于彈琴和唱歌,他編著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收錄了大量古代民歌和文人作品。《詩經》共分為三個部分,其中,《風》反映了奴隸社會各地的人民的真實生活;《雅》從維持舊的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反映現實,揭發當政者的昏庸暴虐,描寫受迫害者的痛苦和農業生產等;《頌》是歌頌統治階層的詩歌,主要用來頌揚統治者的功德。孟子是孔子思想主要繼承者,他認為,“人性本善,善就是美”,人的審美具有社會的普遍性,音樂的審美活動不屬于少數人,而屬于整個社會。荀子的音樂觀念與孔、孟有很大的區別,他在《樂論》中指出,音樂,就是快樂的意思,是人的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不能完全沒有音樂。人的聲音、行為、性格以及精神上的變化都可以通過音樂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后必須要加以引導,否則就可能混亂,所以古人創作了《雅》和《頌》的音樂來引導人們。荀子認為,聆聽優秀的音樂能使人的愉悅,是人民天性的需求;所以采取“禮樂”的觀念去教育人民,這也符合大自然規律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多年,在不同朝代所體現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但它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直到今天,世界各地興辦“孔子學院”,學習儒家的禮樂思想。
墨家將“義”作為最高的價值觀念和追求,認為“萬事莫貴于義”。墨子反對儒家的“禮樂”思想,他提出了“非樂”的政治主張。墨子認為,百姓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不具備審美和享受音樂的條件,儒家的樂教思想對改變百姓生活沒有幫助,沒有實用價值。墨家的音樂哲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在譴責貴族追求奢華的生活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它卻忽略了音樂的積極性,蔑視了人在現實生活中對于音樂的精神需求,因此,墨家的音樂思想對后世并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
道家以“道”為核心概念,追求唯物主義的價值觀。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他把音樂與天地萬物聯系在一起,認為外在的形式和技巧是無法表現“大美”的,任何一種藝術的表現方式和技巧都是有其局限性的。道家的哲學思想從根本上講,是和中國封建沒落貴族的意識相聯系的,它的階級觀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道家哲學的推論結果,只能理解為對自然界的一個重復循環過程,雖然它的音樂思想是消極的,但是對古代落魄的文人音樂發展卻產生巨大的影響。
法家的價值觀是崇尚法治和權利,是一種功利主義價值觀念。法家認為音樂藝術必須要為政治服務,而現存的許多音樂對政治沒有幫助,于是便輕易地否定了音樂的審美創造。法家要求音樂一定要宏大,威嚴,氣勢磅礴,并以此來展現統治階級的無上權力。
上述儒、墨、道、法四大學派,對于音樂的主張有著不同的觀點,對于音樂的審美和社會功能的理解大相徑庭。他們是不同階級利益的代表,,他們的音樂價值觀在中國音樂史和哲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們也有一定歷史的局限性,法家學派反對儒家的“仁義治國”和道家的“無為而治”;墨家學派反對音樂;道家學派的音樂思想脫離社會現實,與當時的社會發展和文化認同感嚴重脫節。因此,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中的所有思想學派,唯獨儒家的音樂思想長盛不衰。
秦朝時期,統治者借助法家思想治國,在音樂上追求宏大威猛的氣勢,以彰顯統治者的權利。秦始皇設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樂府”,匯集各國音樂,為宮廷服務。由于秦朝短暫滅亡,樂府機構在漢代才得以發展。漢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采用儒家“六藝”觀念教育國人。漢武帝重視音樂教育,進一步完善“樂府”機構。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漢“樂府”中,音樂家多達1000多人,他們負責民歌的采集、曲詞寫作、音樂表演以及傳統樂器的設計制造等。漢代最著名的音樂體裁是“相和歌”,其演唱形式是由演唱者自己擊打“節鼓”與伴奏人員相和。漢代盛行鼓吹樂,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混編表演。漢代的樂器種類豐富,常用的伴奏樂器有笛、蕭、笙、角、節鼓、茄,琴、瑟、箏、琵琶等樂器組成,特別是“琴”十分流行,被士大夫階層稱為“六藝”之一,直到今天,在中國的素質教育中“琴”依然排在了首要位置。
東漢末年,儒家思想逐漸受到沖擊。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儒家思想獨尊的地位不斷受玄學和佛學挑戰。當時的中國處在一個政治混亂,戰亂不斷,經濟崩潰的歷史時期。正是在這種亂世之秋,藝術家們打破禁錮,充分發揮自我探索精神,開始了獨立的藝術創作之路。此時音樂藝術的發展趨于多元化,藝術形式豐富。嵇康是這一時期著名琴家、音樂理論家和美學家。他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了獨到的音樂美學思想,他認為“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聲音,“情感”本身就是一種由主觀而產生的內心感受,二者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音樂和自然界的聲音一樣,只有好聽與不好聽的區別,而與情感無關。嵇康非常敬佩老子和莊子,曾自述說:“老子、莊周,吾之師也。”他推崇道家玄學思想,極力反對儒家所推崇的禮樂制度。他也否認藝術美與人類情感之間的聯系,否認音樂的社會意識形態,否認音樂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從理論上來講,“聲無哀樂論”的音樂美學思想是有問題的,但這并不影響嵇康的美學歷史地位。他重視音樂本身的藝術審美,反對音樂為政治服務,開辟了音樂美學的新領域,為現代音樂美學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發展,隋唐時期的更是達到了鼎盛。佛教自從傳入中國就開始與儒家等主流價值觀展開論戰,由于佛教倡導禁欲主義價值觀,有利于封建統治,很快發展起來,并與其它價值觀交叉融合,相互吸收,相互影響。隨著佛教思想的廣泛傳播,宗教音樂和歌舞在唐朝時期迅速發展。宗教信徒為了達到廣泛宣傳和弘揚佛教文化的目的,經常使用當地的民間民俗音樂進行改編和創新,并在其中加入了有關于宗教的題材,作為吸引和引導信徒的手段和工具。另外,佛教還定期舉辦祭祀性儀式和活動,號召人們用音樂、戲劇、雜技等藝術形式參與到其中去。所以說,佛教思想促進了民間音樂的發展,對于保存和傳播古代的音樂、歌舞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正是在佛教音樂的推動下,唐朝以后的音樂逐步從統治者的高墻內走向社會,音樂藝術的特點也越來越民間化和世俗化。
唐朝十分注重音樂教育,設立了專門的音樂教學機構,主要包括太樂署、鼓吹署、教坊、梨園和小部音聲等部門。各部門分工明確:太樂署負責音樂藝術教育、專業考核和藝術表演等工作;鼓吹署負責監督和執掌鹵簿,重點培育禮儀音樂和負責宮廷統治者的私人儀式活動;教坊是教務部門,領導專業樂師和管理教學。教坊的教學工作繁重,教學內容豐富,包括民間歌舞、百戲、器樂等。梨園是培養和選拔音樂人才的機構,負責傳習法曲。“法曲”的種類豐富,包括歌曲、舞蹈和樂器演奏等。唐玄宗善于作曲,所創作的新作品大多屬于“法曲”,常交給梨園演奏。他親自坐鎮內廷梨園執教,幫助梨園培養出一大批著名的音樂家。小部音聲是專門培養少兒的音樂機構,負責音樂的傳承和人才的輸送。唐朝的音樂教育機構規模龐大,功能齊全,其教育、表演和管理等水平都達到了歷史高峰,為后世的音樂教育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宋至明代中葉,理學思想興起,傳統價值觀的發展出現了復古現象。以周敦頤、程顥、程頤和朱熹等為代表的理學家,把儒家的道德價值觀念絕對化,把它提高到了“天理”的高度,使得以“存天理,滅人欲”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問世,由此也就復古了漢代以來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道德價值觀體系。程顥、程頤和朱熹的理學思想,被稱為“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反對佛家和道家的虛無主義思想,主張儒家的倫理道德準則,同時又借鑒或吸收道家思想里有關論述,并以此來作為“新儒學”觀念的重要素材。朱熹受儒家禮樂思想的影響很深,他從“六藝”的角度論“藝”,肯定了音樂的功能,認為音樂對人的道德和行為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他幾乎繼承了“雅樂”派中所有比較極端的觀點,他的復古思想很突出,他的“唯心主義”音樂思想,對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和文人影響很大,但對于勞動人民的音樂實踐影響甚小。
宋代的音樂藝術發展,基本上是沿襲唐代的音樂體制,音樂機構被繼承了下來,但功能和規模都有所下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音樂的書譜得以編撰和保存,樂律的理論進一步得到完善,樂器的制造技術水平也得到顯著的提高。這些成果推動了中國音樂的專業化發展道路。宋代的統治者受“新儒學”觀念的影響,不但注重音樂的政治和社會功能,而且還非常重視音樂的娛樂和審美功能。音樂藝術表演不但要強調外部的禮儀規范,而且還要注重其內在的審美,以及情感的抒發和體驗。此類音樂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是對中國古代儒家音樂審美思想的一次重大補充。這一時期,社會上出現很多藝術團體,他們經常在“瓦市”“勾欄”等場所表演藝術,積極推動了民間音樂和民俗音樂的發展,提高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音樂的審美體驗。
明清時期傳統價值觀念逐步走向沒落,宮廷音樂衰退,民間娛樂性音樂逐步發展壯大,音樂的發展趨于世俗化,民間歌舞、小曲、說唱音樂和戲曲等音樂種類豐富,民間藝人和廣大群眾的音樂活動非常活躍。同時,隨著音樂文化的繁榮和印刷技術的提高,大量的音樂作品被傳承下來,它們是今天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發展的寶貴資料。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音樂的形成與發展和傳統價值觀念的演變有著密切的關系,它隨著歷史的發展,政權的更替,政治的變革和經濟的興衰而不斷的發展或演變。它的社會功能和藝術特點,充分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普世價值,它是見證歷史的活化石。它從遠古時期的為宗教和政治服務,逐步走入民間,服務于民。它為當代的音樂發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