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悅
山西民歌是山西人民祖祖輩輩留給后代的優秀文化遺產,其中蘊藏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反射出一個民族千百年來留傳的思想感情、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和文化印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人類文化的尊重,2006年,左權開花調及河曲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對于一個民族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標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山西民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非遺”傳承教育一直也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對象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重要場所之一。2002年10月,北京召開了我國建國以來的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實施動員大會——“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入我國教育事業的良好開端。筆者根據大量的文獻閱讀和實地考察,發現大多數音樂類院校并未充分開展“非遺”進校園、進課堂的教學活動。這促使筆者想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的方式與實踐進行探索,希望通過本課題的深入研究,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的傳承與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同樣也希望能夠引起各大藝術類院校對“非遺”的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動力之源,是民族文化的搖籃,是形成民族特色的基因,是我國民族文化復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中提出,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塑造民族性格、開放民族胸懷、提升民族理想、推動民族文化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①。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在高校教育中推進是勢在必行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看山西民歌意在突出傳承與保護山西民歌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傳統是一條河流”②,在傳統民歌這條大的河流里,既有源頭之水,也有源源不斷匯入河流的小溪,形成我們當下所擁有的民歌的特點之一,也就是豐厚的歷史積累。據史料《樂府詩集》中記載,山西民歌的產生最早出現在堯舜時期,主要來源于民間,反映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生活。后來歌曲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由傳統民歌到革命民歌再到新民歌,歌曲反映的內容隨歷史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然而,在科技飛速進步的今天,各種文藝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人們娛樂形式的多樣化,快節奏的生活,通俗歌曲流行歌曲等潮流歌曲的大量產出,廣受大眾的喜愛,這無疑是沖擊著山西民歌的發展。舊時代的民歌除了有《詩經》中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歌曲外,還有很多表現生活不幸,揭露封建社會的不公,婚姻不由己,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本質,表達內心對封建統治階級的不滿,對其壓迫的反抗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內容的歌曲。新中國解放后,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了思想的解放,婚戀自由,對于歌曲傳唱中的內容已不復存在,歌詞內容與現代生活脫軌。
山西民歌的產生有很多是人們即興的演唱產生的,是勞動人民的產物,通常看到什么唱什么具有很強的隨意性,靈活性,自由性,也極其貼合生活,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歌詞語言上也有方言土語的特色。現如今,普通話的普及,許多地方的年輕人已不會說家鄉的方言,因此會唱帶有特色方言民歌的人也逐漸減少,很多歌手用普通話演唱的民歌缺少了其中的韻味,了解和喜愛山西民歌的人也越來越少。不僅如此,老一輩山西民歌的傳承人正在老去,逝去。這無疑對山西民歌的傳承是一筆巨大的損失,舊時文化與現代文化脫軌。
隨著《非物質文化教育宣言》的推出,各高校積極響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將其中具有本民族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列入高等院校教育體系進行傳承,不少專家及學者紛紛進行實地考察和深入分析當地“非遺”進校園的現狀,并撰寫論文提出自己的建議與看法。韓再紅于2010年《中國音樂》發表了《合唱課中的地域民歌傳承——以山西師大音樂學院山西民歌合唱教學為例》,作者根據在山西師大音樂學院合唱教學的實踐中,努力從地方音樂文化入手,強調弘揚民族精神、發揮地域優勢,成功將山西民歌融入高校教育。楊美嬡2008年在《山西師大學報》中發表了《將山西民歌引進山西高校》從山西民歌藝術的魅力、增進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山西民歌對大學生的促進和影響。筆者將“高校、非遺、山西民歌”作為關鍵詞進行論文檢索發現文獻共有34篇,大部分相關論文以研究山西民歌唱法為主,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保護與傳承以及如何在高校進行有效傳承的探討。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坡,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是我國的文化大省,也是民歌的海洋。受傳統音樂教學觀念的影響,大部分高校還保留著西方音樂教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體系。雖然近年來高校對山西民歌有開設相關課程,但只是側重于理論的研究層面,而不是具體的實踐演唱,這意味著高校音樂教學體系不能有效地進行“活態傳承”。隨著山西民歌的傳承人數量減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的傳承十分緊迫。雖然有山西左權民歌的傳承人劉改魚老師,有河曲民歌的傳承人辛里生、呂桂英等多位老師為山西民歌的傳承展開了許多教學以及宣傳工作,在各地參加了很多文藝演出并獲得各項獎勵百余次。即便如此,影響力也只是冰山一角,了解和喜愛山西民歌的人無法達到全民覆蓋。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的傳承離不開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壤,依靠地方高校傳承文化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途徑,高校培養的許多學生畢業后回到家鄉繼續進行音樂教育事業,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這件事像播撒一顆種子一樣,生根發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但非遺在高校的傳承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非遺在校園的傳承中缺乏多元化、規范化。有關許多非遺項目開展的活動目的僅僅是為了表演,對于山西民歌的學習僅僅浮于表面,傳播形式單一。有些關于山西民歌作品的演出及比賽由于參加的學生數量有限,不能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第二,在非遺山西民歌傳承與實踐的教學中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學生在學習山西民歌的過程中缺少實踐。有些高校對于山西民歌的教育只注重理論學習,教師往往是把“書本搬到課堂”式的教學,一些教師沒有經過專業的業務培訓。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教師僅憑借自己對有關非遺山西民歌資料的學習、理解從而開展教學,甚至會產生誤導學生的情況。例如,許多山西民歌都以當地的方言土語演唱,任課教師并不會說純正的方言,因此示范較少,學生就很難學到原汁原味的山西民歌。如果教師只能講一些有關“非遺”山西民歌的理論知識,其教學效果很難達到理想。此外,師資力量的匱乏,許多教師難免有超負荷工作的情況,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就很難得以保障。
第三,在非遺山西民歌傳承與實踐的教學中缺乏適合的相關教材。有些偏重于專業的藝術類高校則注重實踐,而缺乏理論的指導。一些口傳心授的民歌沒有固定的歌詞,往往跟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是歌者的即興之作,歌曲作品不成文本,難以使后人系統的學習。目前,進入高校的非遺項目,基本沒有系統的相關教材,學生學習山西民歌缺少理論的支撐。即使目前擁有的教材,也不能很好地結合各個學校以及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易造成教學、教材“兩張皮”的現象,不能使傳承山西優秀傳統文化與促使學生多元化發展緊密結合。
第四,高校大學生在文化教育中對于非遺的了解較為薄弱。目前,由于我國青少年從小學習的就是現代文化,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現代文化,對于傳統文化及非物質遺產文化接觸較少、興趣相對較低。很多大學生喜愛的歌曲似乎更偏向于現代、流行,反而對本民族節日和民族藝術正在漸趨淡漠。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③這是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中對于文化自信的闡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自信根本上來源于文化自信,而提高我國的文化自信就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山西民歌無疑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筆者認為,非遺山西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非常適合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滿足學生提高自身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高校教育應重視非遺山西民歌傳統文化的教育,更要明確教學目標。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走進民歌,正確認識及真正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真正喜愛山西民歌;培養學生對非遺山西民歌的自覺保護意識以及傳承意識。高校建立“全校學習”機制,構建多元化傳播形式,非遺山西民歌在高校的環境里如果想得到原生態的保護以及傳承發展,必須要納入到課程體系當中,以設置課程的形式固定下來。例如,山西民歌可以納入到藝術專業的課程當中;將山西民歌文學、山西民歌文化發展等類別的課程納入到文學、法律等專業的教學課程安排當中;還可以考慮安排大學的選修課程,用獎勵學分機制鼓勵大學生投身于自覺學習、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的活動當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其次高校可開展“非遺山西民歌進校園”的社團活動,合唱比賽,山西民歌廣場舞等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化地展現給高校師生,營造一個傳承山西民歌的濃厚氛圍,學生耳濡目染地接受山西民歌的熏陶及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挑起傳承山西民歌的擔子,自覺地保護非遺傳統文化,從而提高保護本民族文化的意識。同時高校重點培養大學生中的“好苗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做好傳承,真正把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延續下去。讓新時代大學生真正樹立起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
高校作為向社會輸出人才的重要場所,首先需要授課教師的專業性以及傳道授業解惑的超強能力,因此要格外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此外,在高校設置非遺傳承課程的基礎上聘請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校做活動交流,或做外聘兼職教師。傳承人親臨校園為學生現場教學,能夠使學生聽到學到原汁原味的山西民歌。同時傳承人可與學校研究非遺相關人員展開學術交流以更好地促進非遺傳承與保護。
高校將非遺山西民歌納入課程應根據教育教學需求按照教學安排制訂合適的校本教材以便完善師生教學。在教材的選取上要注意挑選左權開花調,小花戲,河曲山歌小調等具代表性的作品,更要注意歌詞內容積極向上,曲調簡單易學的。教材可以打造“國際,國內,地方”三位一體的符合教學內容的,立足于學校實際情況,編寫本土教材。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立足于國情,制定相關保護政策。高校想要真正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良好的進行下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聲聲不息”,教育部門可制定相關政策支持高校師生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民歌,例如給予經費舉辦山西民歌比賽及山西民歌交流活動,培養優秀傳承人,讓非遺山西民歌真正地在我們的傳承中得以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校教學體系,高校系統科學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民間傳承方式相比而言呈現出許多問題,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尊重民間藝人的傳統傳承方式,而且要把握傳統山西民歌的教學效果。要想實現將山西民歌在高校中的有效傳承,還需要相關文化部門以及教育部門的支持與學校領導和音樂教師的共同努力,在高校進行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 喬曉光.交流與協作[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10.
② 黃鵬翔.傳統是一條河流音樂論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10.
③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