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紅 武漢學院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相應提升。這就促使環境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設計時,除了關心外觀和內部結構的合理整合,更應該關心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行為與環境處于一個相互作用的動態系統中,人塑造了環境,同時,環境反過來又會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并且不可避免地再次塑造、影響人的行為。還有研究表明,人在環境中的心理和行為盡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特點。在環境設計中,環境設計師可以通過設計心理學的方法分析人類經驗、活動與環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揭示各種環境條件下人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的規律,并以此為環境設計的實踐工作提供積極的指導[1]。
環境對主體心理及其行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地,人對不同環境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反應,環境設計師只有抓住這種心理反應,從人的心理角度進行環境的規劃與設計,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需求。環境設計的心理基礎包括以下幾點。
人際距離是指在相互交往活動中人與人之間所保持的空間距離,是個人空間領域自我保護的尺度界定。不同的活動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圍,人們總會根據彼此親疏關系的不同調整交往距離。而距離感的尺度界定是室內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每一個特定的室內場所都有相應的空間距離感[2]。1959年,霍爾把人際交往的距離劃分為4種:親密距離:0~0.5米,如愛人間的距離;個人距離:0.5~1.2 米,如朋友間的距離;社交距離:1.2~3.6 米,如開會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公眾距離:3.6~7.5 米,如演講者和聽眾間的距離。人們通常并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些,但在行為上往往會遵守這些不成文的規則。人際距離可作為設計不同的交往空間的依據,如在公園等外部公共空間中,用于交談的設施應符合個人距離、親切距離及社交距離中近距離的要求;而公共距離則可作為旁觀時的最小間隔——不少人尤其是老人和婦女,偏愛從這一距離旁觀他人的活動。人際距離表明,人利用空間進行交往時,具有多種需要。因此,在公園等場合,座椅布置必須采用多種方式,以滿足不同活動和不同人際距離的需求。而在室內空間中,設計師若能按照人們對空間距離需求的心理進行合理設計,可以引導和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使之形成穩定的行為模式。
私密性是指個體有選擇地控制他人或群體接近自己。私密性在住宅空間中顯得尤為突出。在進行住宅室內設計時,設計師對住宅功能做如下安排:家庭成員及客人公共活動空間,如客廳、餐廳等,屬于外向開放空間,按私密性領域層次分,它應布置在住宅的入口處,便于家人與外界人員交流;家庭成員的活動空間,如臥室、學習工作室、廚房等,具有較強的私密性,是培育和發展個性的場所,屬于內向封閉的空間,按私密性領域層次分,它應布置在住宅的進深處;盡端指的是空間中人流較少且安全、有一定依托的地方,通常表現為室內靠墻的座位、靠邊的區域等。在日常生活中,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圖書館里第一個進入的人,如果能夠挑選座位,他們總是愿意挑選房間盡端靠墻的位置,這樣就能避免更多的干擾,這就是“盡端趨向”。在較大型的室內空間里,設計師應盡可能多地設置一些能給人安全感的“盡端”。
1.依托的安全感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安全需要是僅次于生理需要的第二層需要。斯梯里思和卡米諾的研究表明,人們總是喜歡站在視野開闊而本身又不引人注意,且不會受人干擾的地方,這會讓他覺得更加安全。所以,在大型室內空間中,人們通常更愿意“依托”某些物體,這個發現對進行室內空間的布置及空間圍合時的虛實界面的處理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3]。我們或許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沒有護欄的平臺上,即使平臺面積足夠大,我們往往還是覺得不安全。同樣,在陌生環境中,待在小一些的空間比待在高大空曠的空間更讓人有安全感。研究表明,園林空間中背后有依托的地方更受休憩人群的歡迎,墻邊、拐彎處、亭廊、樹木等地方滯留的人往往較多。這也恰好體現了人對安全感和依靠感的需求。因此,我們可以在這樣的地方多布置一些座椅。
2.趨光心理
趨光性是人類本能的視覺特性。在室內環境中,人們總會先注意到相對光亮的物體。人們在室內空間中流動時具有從暗處往較明亮處流動的趨向,緊急情況下,語言引導會優于文字引導。這一特性提醒設計者在營造公共場所室內環境時,要充分分析空間照明帶來的導向作用,針對環境設計的空間情況不同,選擇更加適合空間照明的設計方案,在空間內部設計中要注重多種設計元素的整合,既保證空間位置的安全性,又能夠滿足人心理需求中對向光性的滿足。另外,設計師也可利用這一特性掩飾環境中的不足部分,如依靠提高局部照度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樣可對周圍環境的某些部分產生一定的掩蓋、虛化作用。在商場、展廳、娛樂場所的光環境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利用趨光性的特點,不做頂棚或局部吊頂,以節約造價成本。
3.空間形狀的心理感受
由各個界面圍合而成的室內空間的形狀特征常會使活動于其中的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圓形空間給人的感覺比較和諧;矩形空間會讓人內心感到一種穩定,長度、寬度的設計不同,組合成的空間特點也會有差異;三角形的斜向空間常給人以動態和富有變化的心理感受。
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曾說:“環境設計成功的前提,必須是設計者建立為使用者的行為需要服務的思想”,而“設計過程實際上就是探索怎樣滿足這種行為需要”。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發展中,形成了許多適應環境的本能,這種本能被稱為人的行為習慣。人在環境中的行為習慣盡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分析了解這種共性,來制訂適宜的環境設計策略。
人們清楚地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或有目的地移動時,總是趨向于選擇最短路徑。在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和空內環境設計中,設計師要充分考慮這一習性,若起點與終點之間沒有足夠的障礙,行人就極有可能抄近路。園林設計師若不注重人的這種行為,一旦行為發生,對園林景觀的破壞會很嚴重。因而,園林設計師要注重引導人流,如廣場硬地可以進行綠化以作為劃分來引導人行線路;草地上可以有意地鋪筑幾條構圖優美又切合實際需求的小路。
人們不熟悉路徑時會通過摸索到達目的地,而返回時為了安全會原路返回。所以在設計室內安全出口時,設計師要盡量將其設在入口附近,并且要有明顯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標記。
在人群密度較大的室內或廣場,人們一般會無意識地趨向于選擇左側通行。這種習性對商場的商品陳列、展廳的展品布置、室內樓梯位置和疏散口的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邊界會給空間劃分專有區域,個人空間受到庇護的同時又有利于對外交往,同時邊界是適當流通的,而不是封閉空間,還能與他人保持一定的人際距離,所以,人們都偏愛既具有庇護性,又具有開放性的地方。根據人的這種習性,不論室內還是室外的環境設計中,設計師都應該盡可能多地創造一些邊界,滿足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
綜上所述,在人和環境組成的環境系統中,人是核心。環境設計師應以人為本,把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環境藝術設計從業者的設計應符合人類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更多地從人們的心理及行為的角度進行思考和設計,科學把控各設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從而營造出符合使用者需要的環境,真正做到“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