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燕
山西民族音樂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個性化,尤其在民歌中融入了大量的方言和情感,表達出了黃土地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反映出黃土高原上的風貌特征與風土人情,構筑出了別具一格的地域音樂文化特色。這樣的民族音樂既體現出了地域民族精神,又傳承了深厚的地域音樂文化,它是山西民族文化的精氣神,更是山西人民特色的體現,可以說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根基,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代表。
山西省有著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從古至今,有大量優秀的民歌、說唱、戲曲、歌舞和器樂傳承至今,對于整個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都是具有非凡意義的,這既是山西文明的印記,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見證。山西民族音樂文化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音樂中很多都是關于人們勞動生活的場景和社會生活的描述,還有一些是人們的愛情故事和革命故事,這些富含生活氣息的題材,包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以抗戰為背景的《黃巖洞大勝利》、《打飛機》、《圍困蒲閣寨》等;以農民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為題材《走西口》、《秋香哭婆婆》、《下柳林》等;以愛情愿望為題材《相思》、《會哥哥》等;以歷史人物和傳說故事為題材《三國調》《張生戲鶯鶯》《蘇三起解》等;以人民革命斗爭為題材《土改還家》、《痛打飛鷹隊》等。因此,加強山西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可以體現出歷史特色和文化傳承,更是時代價值的展現,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種繁多,如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縣過街秧歌、原平鳳秧歌等。自古以來,山西地區民族聚集比較集中,加強山西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和傳承的研究,對我國實現民族音樂現代化發展的課題有著重大意義,而且對于全國范圍內的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也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在實踐指導上,可以提升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綜合實力,加速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化進程。
在我國民族文化中,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地位十分重要,加強對于山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可以強化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的力度,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培養,是我國民族文化軟實力的一種提升。除此之外,山西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還能促進地區文化教育發展和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山西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其實還有特殊的涵義,山西民歌的打撈者任俊文說:“從語言特點上來看,山西民歌主要有大量運用疊詞、即興性強、方言土語豐富等特點。”多民族聚居是山西省的重要特點,山西各地民歌種類繁多,大致可歸納為五大類:山歌、號子、小調、秧歌、套曲。自古至今,山西省就匯聚了眾多民族,多樣的民族方言,而這些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名族,所以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就比較豐富,而且民族音樂文化也逐漸成為山西民族的重要存在形式和生活生產方式,也是民族精神特質的內涵所在,在西方現代音樂文化的影響和民族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中,目前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其實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而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則更是弱勢,山西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其實是跟我國的民族認同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的,因此對于政府、社會、傳承人及廣大青年都應用積極的響應并加強重視。
山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實現現代化轉型的過程。針對目前出現的文化發展、文化保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要建立一個集繼承和發展為一體的協調機制,確保傳承和發展的工作能夠科學順利進行。要結合經濟建設,文化保護和教育建設,實現多元融合,在世界性的多元環境下,要與時俱進,吸收世界上的一些文化傳播經驗,讓民族音樂文化傳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同時,要引進互聯網技術,利用現代網絡數字技術來提升工作效率,做好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工作,提升山西民族音樂文化的市場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對于當地政府來講,要想更好的實施民族音樂文化傳播和保護,必須采用一些政治手段。比如說,在進行實地調查之后,結合當地民族地區情況,投入一些人力和資金,聯合群眾,在當地召開一些音樂文化活動,推進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同時,要加強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資金支持,讓人們在進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同時還能夠保障人們的生活。另外,還需要注重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其實也是對于民俗文化的一種傳承,要重視傳統節日,開展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主題活動,吸引年輕人去了解傳統音樂文化,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總之,民族音樂文化受民族地區的文化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影響,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音樂文化藝術傳播的形式,對于人們的文化認知和藝術審美也是可以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
山西民歌在經歷百年的變遷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唱法,更是有著多樣的演出風俗,可以說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少數民族間傳唱會出現多個版本,當然這一方面要歸功于多民族聚集的優勢,另一面也是少數民族鮮少與外界接觸,依然保留著獨特色的原生態形式,他們在強調本族特色的時候,追求質樸、甜美、吐字等等不同的特色。隨著原生態歌曲的火熱,大量的歌唱家開始嘗試在演唱中融入一些多元化的唱法,尤其是一些山西歌唱家,如謝琳、牛寶林、陜軍等,他們開始嘗試把美聲唱法的一些技巧融入到山西民歌中來,形成中西融合的演唱方式,追求聲音的音域寬廣質樸無限、聲音自然圓潤甜美等效果,在演唱中有著無明顯換聲的痕跡。演唱高低強弱自如,有機、流暢,音樂通道感明顯,可以說這樣的演唱方式已經得到大眾的認可更是在很多演出中取得優異的成就,如《唱享山西》、《解放》、《歌從黃河來》等,總之,在演唱中既有質樸的真聲音,還需要有假聲音進行搭配,真假混合演唱已經成為未來的主流了。
山西自古便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等等40 多個少數民族,更是有很多南北方遷徙而來此地居住的民族,所以這里的方言也就極為復雜,往往相隔不遠的村子,所使用的方言便各不相同,雖然當前普通話已經極為普及了,很多少數民族都會說普通話,但是在民歌的演唱中則有著不一樣的情況,多數的少數民族在傳承民歌中都是沿用傳統的民族方言,所以這里的山西話,往往讓人摸不到頭腦。例如將晉語分為八片,分別是并州片、五臺片、上黨片、大同包頭片、呂梁片等。而這些不同的片音,在演唱中更是有著差異,往往在某一個音上面,不同片的發音各不相同,都有著各自的特色。例如en 與eng,an 與ie 是不分的,“人”與“仍”同讀一音,“信”與“杏”,“錢”與“茄”同讀一音,多數韻尾是抑調,如在《想親親》演唱中,“你媽媽劈頭打我兩鍋蓋”中的“你”,普通話是(n),在山西方言中是四聲即(nì),“我”在普通話中是(wǒ),在山西方言中是(ě)等等,無時無刻不透出山西方言的親切與古樸。多樣的民族方言其實也是山西民族一大特色,這樣的民歌雖然難學,但是也給予傳承帶來了便利,往大里說無論傳承了那種方言唱法,都是把民歌傳承下來的,往下小了說,不同的民族中,流傳著祖輩的方言發音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相信它會長久的傳承下去的。
山西的戲曲是自古有之,很多時候戲曲和民歌之間是難以說得清楚的,往往戲曲中有民歌的唱腔,而民歌中更是蘊含著戲曲的技巧,因此如何巧妙的應用“戲”和“歌”,讓兩者融為一體,這是值得深思的。其實在唱法上是可以嘗試一字、一情、一聲、一曲的方式,讓詞、韻、腔、情四者融合到一起,以此唱法出來的歌,具有聲情并茂的特色。有人說:“聽山西民歌,其實就是聽一個‘韻’字”,往往在演唱中韻表達的好與壞,決定這一首歌唱的怎么樣,只有字韻、聲韻、情韻、神韻四者合而為一,才能讓味道表現的淋漓盡致。最終讓民族音樂變得極具審美價值,更是讓歌曲中具有情感動人之意,這樣的歌曲可以讓大眾在聽到后,便可以回味其中,更是讓人流連忘返,好像自身的心和意都隨著歌曲飄蕩在那個時代里。歌訣:“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說的是氣與力的應用,更是咬字和行腔的表達。戲曲中常常使用哦、嗽、擻等,而這些裝飾音更是可以增加民歌的音、氣相連之感,讓音和色變得豐富起來,增強了歌曲中的變化之感。其實這樣的結合之法,并非我第一個提出的,山西藝術家郭蘭英老師便是首個開創者,在她的歌曲中常常把戲曲和聲樂的演唱技法結合起來,兩者的結合應用,使得她的演唱極具特色,憑借著她深厚的功力,把《人說山西好風光》、《汾河流水嘩啦啦》等歌曲,演唱的家喻戶曉,可以說大大的發揚了山西民歌的知名度。
山西民族音樂要想傳承下來,還需要有大量的青年傳承人,這些人是未來的希望,更是民族音樂未來的中堅力量,因此,要想讓把這個事業完成下去,需要培養傳承人優秀的專業能力,還需要有市場意識,更要熟悉現代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因此山西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批專業的人生,如音樂教育家、旅游文化家、民族文化家、民族音樂家等等,還需要一批愛好民族音樂和喜愛民族音樂的青年傳承人,還需要社會大眾共同配合,讓當地民眾能夠自發加入到民族音樂的開發、保護和傳承中來,為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營造一個較好的社會環境,提升山西省民族音樂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做好這一點,必須做到,第一,作為政府部門來講,跟當地高校之間要加強合作,培養民族音樂的專業對口人才,并且針對現有的傳承人,展開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為培養專業化民族音樂人才而努力;第二,要對目前山西省現有的民族音樂傳承人的服務和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讓他們樹立起市場傳承理念,幫助他們改正一些不良的行為,讓行業工作環境變得更好,從而提升山西民族音樂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傳承人的整體素質。
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說“讓年輕人愛上民族音樂,就是藝術的傳承”,對于文化傳播來講,它是人們代代相傳的結果。要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途徑,主要是要關注文化傳承主體,所以,我們要提升青少年群體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意識,這也是確保民族音樂文化能夠順利傳承的關鍵。隨著我國非遺文化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及教育體制不斷得到完善,再加上一些政策的幫扶,讓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到教育領域中已經成為一種大勢所趨,在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引入,可以增加民族地區的民族身份認同感,還可以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更是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這種課程不僅僅只是在山西地區進行,甚至在我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也是同步進行的,它也開始逐漸發展成為了文化拓展的常規課程。同時,在高校專業音樂教育中,可以將民族音樂作為一種專業技能進行培訓,通過對傳統音樂的技巧和旋律唱法的學習,建立起傳統文化特色的高校聲樂教學體系,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科研和創新能力,結合時代的潮流和發展趨勢,改造創新民族音樂,讓傳統音樂能夠在年輕群體中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發展。
結 語
山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極為珍貴的,其本身的社會意義較高,傳承價值較大,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血去進行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結合經濟的發展,利用互聯網數據等各種綜合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人們加深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讓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在我國的傳統音樂寶庫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總之,隨著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山西民族音樂的傳承和保護面臨著巨大的沖擊,所以要重視和宣傳對它的保護和傳承,讓它始終能夠保持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