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靜冉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線是中國畫的傳統表達形式之一,也是人物畫造型的語言基礎。線是中國畫的生命,線條在中國畫創作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是繪畫創作中表現物象、寄托情感的重要繪畫語言。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畫家應熟練地運用線,既要有扎實的造型基礎,又要有一定的審美造詣,從而創作出氣韻備具的藝術作品。
工筆人物畫注重線的表達作用,其線性造型和線性審美是有別于西洋人物畫的重要因素,線條的運用也因此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征。在歷史記載中,線條在藝術品中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彩陶,這一時期的線條通常用來描繪幾何形花紋或動植物,雖繪制的是客觀物象,但整體而言是為了傳遞創作者的圖騰崇拜這一主觀意愿。此后的藝術作品不論民間繪畫還是歷代名家作品,都可品讀出線在作品中的魅力、表現性及重要地位。對線的研究是工筆人物畫家必備的基本功,因此,筆者認為工筆人物畫創作應有三個階段:首先發揮線條作為造型的基本作用;其次通過線條傳達所刻畫物象的內在神韻;最后在不斷完善草稿的過程中通過線這一媒介營造出作品的形式美感。
線在造型藝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如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畫《人物御龍圖》《人物龍鳳圖》中描繪人物時已經注意到線的造型性特征,以簡潔流暢的線條對人物造型進行了精準概括,形象寫實、造型準確。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更是將線條的造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繪畫創作中,“以線造型”不是對人物外形的簡單勾勒,而是在畫家的腦海中對其進行主觀藝術處理的再創作。在客觀世界中,線條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只是物體的外輪廓,單純的墨色也是不存在的,線條只存在于色塊的對比中,它是在眾多色彩對比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的。因此,在創作時,畫家不能單純地描摹物象的外形,最重要的是要對其進行歸納、夸張、變形,從而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自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說以來,畫家極其重視形和神之間的關系。文人畫出現后,畫家更是主張通過繪畫抒發胸中逸氣,將線的表現方式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作品中完美的線既可以表現所造物象的形,也可以傳達畫家所想表達的創作精神。在創作過程時,除了要注意線條“以線造型”的外在造型作用,畫家還應注重其傳達神韻、表達情感的內在作用。例如,北宋畫家李公麟的《維摩居士像》以沉穩、流暢的線條將維摩詰年老、沉穩、睿智的居士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由此可見,線條這種藝術媒介能夠生動傳達出物象的“神”。
線是從傳統的造型藝術中提煉、總結而來的,畫家將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從藝術角度以線為依托賦予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新的美,展現了中國繪畫中“神”高于“形”的創作觀念。線條所營造出的形式美感是人物畫創作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畫家必須不斷開闊眼界的緣由。在人物畫創作中,畫家應注重線條本身的簡潔、流暢,同時避免線條運用上的重復、單一,使得線條在畫面中具有直中有曲、疏密有致、錯落有序的節奏感,在視覺上呈現出如音樂節奏般的形式美感。例如,三清殿內的《朝元圖》中的女性形象,其面部線條流暢圓潤,五官端正豐盈,面部用線圓潤流暢且富于變化;以線條的疏密表現毛發的質感與紋理;服飾疏密有致,線條生動自然;頭飾、配件花紋所用線條繁復但不凌亂。在繪畫創作中,畫家要對線條進行反復研究剖析,從而進行合理選擇,讓畫面每一處都具有形式美。在利用線條表現客觀物象時,畫家要注重對線條的表現方式進行歸納、總結,同時靈活運用其他藝術形式中的優秀因素,避免線條的表現方式過于單一。
總而言之,畫家應深入研究和學習線條在繪畫中的運用方法和表現效果。在賞析傳統經典繪畫作品時,畫家一方面要學習畫作中物象的造型與線條,另一方面要揣摩作畫者的意趣,學習如何用線條將物象描繪得更神韻、趣味。此外,畫家還要主動吸收其他藝術形式中的優秀元素,將其靈活運用在繪畫創作中,從而獲得更好的藝術效果。